「禹城舊事」古今白塔寺

早期的禹城地圖上,在房寺鎮尉莊(原屬善集鄉)東南,王李村東北,老徒駭河西岸,就能找到被清楚標註的白塔寺。

據石碑上記載,白塔寺原來叫“古法海禪寺”,金、元朝代時改名為“白塔寺”。

「禹城舊事」古今白塔寺

(網絡配圖)

原白塔寺分東西兩個院子,東院子南北長80多米,東西寬50米。進得南門(山門)是一個前院,東西各有廂房3間,院正中有硬路(磚鋪)通往北邊的大殿。大殿名大佛殿,有三大間,東西長20米,南北寬8米,高10米,門庭廊沿雕樑畫柱。

「禹城舊事」古今白塔寺

(網絡配圖)

進得殿門,哼哈二將分列兩旁,濃眉大眼,形狀怪異,殿中央為釋迎牟尼像,有4米多高,安詳地坐在高臺(底座)之上。殿周圍有18羅漢,形態各異,相貌逼真。西院與東院相鄰,有梢門相通,位置稍靠前,南北長40米、東西寬20米,有北屋4間、西屋5間,是僧人飲食起居之地。

「禹城舊事」古今白塔寺

(網絡配圖)

自明清時期至建國前期,白塔寺香火一直很旺,幾十名僧人,數百畝廟地,車馬農具一應俱全,方圓幾十裡地的信徒到此燒香拜佛、許願還願。每年春天的廟會更是熱鬧非凡,一般廟會安排在麥收前,會期4-5天,屆時說書的、唱戲的雲集此處,各類農產品、牲畜、用具都上市交易,包子鋪等服務行業也佈置在顯眼的位置。廟會交易額一般較大,對促進地方民族融合及經濟發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禹城舊事」古今白塔寺

(網絡配圖)

1943年,由區長段仁升(原大程鄉曲莊人)主持在白塔寺建立了高級小學,成為周圍幾十裡內最早的高級小學,解放戰爭中學校停辦。

1950年春,正式建立“白塔寺小學”(石屯區完小),首任校長為於洪祥。1950年秋,因大殿成為危房,於洪祥校長上報縣文教局,經批准把大殿拆除。

原位於寺院硬路兩側的石碑(一為“重修白塔寺記”,一為“功德主善人”),在文革中被推倒棄於學校院內空地上。

1996年,由時任白塔寺小學校長的杜傳禮(房寺吳莊人)同志牽頭,經市文化局與原善集鄉政府協商,出資1萬元,請曲阜工匠補修,並由杜傳禮校長操辦,重新把碑樹起。

「禹城舊事」古今白塔寺

(實景圖片,拍攝於大約2011年左右)

古槐樹位於現學校後面硬路的東側,高5-6米,樹身只剩北側一塊硬皮,厚達10-15釐米,呈弧狀,弧長1米有餘,根據現在樹身的形狀,可以推測出樹身完整的話直徑可達1.5米以上,樹圍約5米。就是這蒼老的樹皮支撐著直徑約6米的巨大的樹冠。

據老人們講,建國初期,學校作為上下課信號的大鐘,有3800斤重,但是1958年大鍊鋼鐵時支架被毀壞了,於是就掛在古槐向南伸出的一枝上,同樣由老樹皮支撐著,這不能不讓人佩服大自然的造化及其神奇力量。

「禹城舊事」古今白塔寺

(實景圖片)

古槐樹向北半米的位置,也有一棵同品種的槐樹,直徑可達半米,枝繁葉茂,當地居民把它們稱為母子樹。據說,每年春天,子樹都會比母樹早一週發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