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這三個民俗文化,你見嗎?

川北大木偶

南充市這三個民俗文化,你見嗎?

川北大木偶(杖頭木偶)活動於儀隴縣馬鞍場一帶,起源於一種家傳藝術。1914年,儀隴包包場(今石佛鄉)木偶藝人李約之買下楊三合的木偶,創建“福祥班”,走村串戶進行表演,深受鄉親百姓喜愛。新中國誕生以後,“福祥班”民間木偶藝人結束了流浪生涯,組建了儀隴木偶劇團,1987年更名為南充木偶劇團。在三個世紀的歲月裡,川北大木偶在造型、表演、音樂、舞美等方面兼收幷蓄,取各家之長,融各家之巧,形成獨有的藝術特色,被國內、國際公認為世界稀有的木偶藝術。

南充市這三個民俗文化,你見嗎?

川北大木偶源於民間,服務民間,融戲劇、舞蹈、音樂、繪畫、雕刻於一體,劇目豐富,表演別緻。新中國成立前,演出劇目以因果報應,才子佳人,升官發財的世俗題材為主。解放後,整理、移植了《白蛇傳》、《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幽王回宮》、《出岐山》等劇目。特別是1983年以來,對川北大木偶進行了系統地拯救、提高、發展,劇作家們改編了《美人魚》,創作了《玉蓮花》、《巫山神女》、《小鈴鐺漫遊記》等劇本,充分發揮了川北大木偶的獨特造型效果和表演技藝。

川北大木偶享有廣泛的國內國際影響。1953、1975年,儀隴木偶劇團兩次赴京參加全國木偶、皮影調演,在懷仁堂等劇場為中央領導和各國駐華使節演出,受到高度評價。1989年9月,在全國第二屆藝術節上,川北大木偶又以新的風姿晉京在主會場演出,觀眾為之傾倒。幾十年來,從事川北大木偶藝術的演職員走遍巴山蜀水以及汀、黔、秦、滇的部分城鎮,行程近百萬公里,觀眾達晨萬人次以上。80年代以來,川北大木偶開始走向世界。1987年,受國家文化部派遣,南充木偶劇團出訪前蘇聯、芬蘭,在莫斯科、列寧格勒、圖拉、赫爾辛基、波里、拉赫底等六個城市訪問演出,獲得極大成功。1988年,南充木偶劇團又以“中國大木偶劇團”的名義出訪新加坡,在加東麗宮戲劇院連演12場,場場爆滿。1990年,又赴印度、荷蘭參加國際木偶藝術節,展示了綽約的風姿,無論是造型、還是表演都被公認為“世界第一流的,獨特的木偶藝術”。

川北皮影

南充市這三個民俗文化,你見嗎?

皮影藝術歷史悠久,遠溯兩漢。宋代,關於皮影演出,典籍中多有記載。川北皮影活躍於南充、西充、南部、閬中、儀隴等縣農村,以其生動的造型,精巧的雕工,細膩的表演,優美的唱腔,風趣的劇情和樂曲倍受山鄉人民的青睞。閬中寶臺鄉王文坤融土皮影和廣皮影之長所創作的皮影,在川北頗受影響。新中國成立前,川北皮影的演出,大都具有祭神、愉人、消災、賀喜的性質。在庵觀寺廟演出“求神還願戲”;在春節、清明、端陽、中秋等傳統節日演戲慶祝;紅白喜事演“喜戲”、“壽戲”;為祈人畜興旺,五穀豐登,還請戲班演“秧苗戲”、“雨戲”、“豐收戲”等。新中國成立後,川北皮影猶如“枯木逢甘霖”,得到了發展和提高,活動在嘉陵江流域的業餘皮影劇團有20多個。1988年,川北皮影應邀到世界音樂之都--維也納訪問演出,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意大利等10多個國家在奧人士競相觀看。川北皮影從此名揚世界。

川北燈戲

南充市這三個民俗文化,你見嗎?

與川北大木偶戲,川北皮影戲共為川北戲曲的三朵奇葩。它是以南充為中心,遍及嘉陵江中上游兩岸,傳唱於民間的燈戲的總稱,具有質樸的鄉土氣息,熱烈歡快的情調,農鬱的酬神娛人賽會色彩。其構成較完整形態,至遲不晚於明末。由於川北地區具有多元文化的特色和崇尚多神的民俗,在川北燈戲早期的天上地下32神(或32戲)中,儒、釋、道三教並存,豪傑義士甚多,善神惡鬼皆有,變幻多端,撲朔迷離,形成其傳奇性、寫實性、誇張性、幽默性和土風民俗相容共存的特有風姿。

川北燈戲土生土長,內容多系風土人情,民間世態。傳統劇目達300餘個,皆以短小精悍見長,俚曲口語成趣。過去表演者除農民自娛自樂外,帶專業性質的多系端公。其原始聲腔和表演手段,多系道場法事中的程式演化而成,又吸收了大量的時調、小曲和民間歌舞,其聲腔分為正調(燈弦腔、苦板、十字韻、聯八句類)和雜調(各類民歌、時調、小曲類),表演形式分為天燈(以小劇目為主)和地燈(各種燈調歌舞)。演員表演在起唱時,必先擊鼓鑼一響“咚旦”,別具韻味。劇目《鬧隍會》、《秀才買缸》、《靈牌謎》參加1984年四川省第二屆振興戲曲會演,首次獻藝於成都,轟動藝壇。1987年又應邀晉京演出《包公照鏡子》、《么妹嫁給誰》、《獻雞》、《秀才買缸》,飲譽京華,並獲得進入中南海作專場彙報演出的殊榮。1989年又代表四川省戲曲赴上海作文化交流獻演,獲得“淳樸的天籟,遠古的遺風,戲曲的淵源”的讚譽。

友友們,你們還知道南充市有哪些出名的文化習俗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