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軍爲何很少裝備大口徑火炮?

lygfire


因為日軍的科技水平實在太差,後勤也不行。要塞炮,即為設置在要塞上的重型火炮,能保護重要要塞,對進攻的敵軍產生毀滅性的打擊。要塞炮通常為大口徑的榴彈炮或者加農炮,火炮威力強,射程遠,除了作為守城炮用外,還可作為攻城火炮使用。

(二戰時期德國的要塞炮)

1905年9月5日,以《朴茨茅斯條約》的簽訂為標誌,時長一年的日俄戰爭得以結束,從政治上看,這場戰爭是日本的勝利,但從軍事技術上看,卻是日本的失敗,其中最突出的地方就是火炮。以旅順戰役為例,由於缺乏攻城炮,日軍只得一次又一次的以血肉之軀發起強攻,但是毫無進展,最後只得把本土的大口徑海岸炮運輸到旅順,這才勉強攻克了這座要塞。

(280毫米榴彈炮,日軍正是出動了此種巨炮才得以攻克堅城旅順)

有鑑於攻城炮的缺乏,在日俄戰爭結束後不久,日本陸軍就著手開發新型攻城炮,最初的口徑設定為200毫米,但是樣炮製成後經過測試認為性能不足,口徑太小威力達不到預定目標,於是修改口徑為240毫米,經過數年的研製後,於1912年年底定型,稱之為明治四十五年式二十四釐榴彈炮,簡稱為四五式二十四榴。該型火炮重33噸,可以把200kg重的炮彈發射到10公里之外,性能在當時屬中檔的火炮,缺點是炮架設計陳舊,無法整體搬運,只得分解成數件運輸,由此導致火炮部署很慢,需要十幾個小時才能進入戰鬥狀態。

(四五式二十四榴)

四五式的服役,標誌著日本炮兵完全近代化,因此日軍很重視此型火炮的生產和使用,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悍然發動侵華戰爭,當時日軍炮轟北大營的重炮正是此型火炮。

此後四五式風光一時,除了攻擊中國外,還被日軍用來作為“對蘇戰備”之用,大約有四十門的240毫米榴彈炮被安裝在東北,充當北部要塞區的火炮用。但所謂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在全面侵華戰爭開始後,日軍的四五式火炮終於自嚐到了惡果。

(英勇的中國炮兵)

當時中國軍隊缺乏遠程火炮,因此日軍十分狂妄的把四五式這類遠程炮拉出來做野戰炮之用,而到了南京保衛戰時,日軍自覺中國軍隊已無遠程炮,便將四五式部署到第一線進行直瞄射擊,妄圖摧毀南京的城牆,但是英勇的南京守軍還有四門榴彈炮,在觀測所偵察到日軍炮位之後,迅速開炮,一次便摧毀了兩門四五式榴彈炮,事後日軍發現摧毀自己重炮的居然是當年出口給東北軍的榴彈炮,頓時覺得臉面無光,於是下另封鎖消息。而那些在東北的四五式,則在數年後的八月風暴中,被蘇聯紅軍的裝甲洪流消滅的乾乾淨淨。參考資料:《大炮入門》《南京大屠殺史料集》


戰爭史


有網友問:二戰日軍為何很少裝備大口徑火炮? 因為要為海軍武器讓路,其實從1944年-1945年,日本沒有生產一門陸軍重炮。


而且本身日本陸軍重炮產量也確實不多,在1941年,日本只生產了576門100毫米口徑以上重炮。主要包括100毫米91式榴彈炮,105毫米92式野戰加農炮,150毫米96式榴彈炮,240毫米96式榴彈炮,300毫米超重型榴彈炮和150毫米重型加農炮。

日本陸軍最大的大炮口徑是410毫米,還是比不了德國800毫米口徑的多拉大炮。而且同樣是1941年,德國陸軍的100-240毫米口徑陸軍大炮的產量是2136門,數量是日本陸軍重炮產量的4倍。


到了1944年,德國重炮產量達到了9000門,日本遠遠比不了。畢竟那時德國幾乎擁有整個歐洲的產能,特別是法國,捷克這些工業強國。

所以,日軍喜歡建立獨立重炮部隊,在關鍵戰場的關鍵地區進行投入。比如1940年在華北的日軍華北方面軍,主力是700門75毫米口徑山野炮,重炮只有40門。日本在普通師團直屬炮兵以外,還有一些獨立炮兵部隊。


在1941年,日本陸軍直屬獨立炮兵包括,24個獨立重炮聯隊,11個獨立重炮大隊,2個獨立重炮中隊、6個獨立臼炮大隊,還有7個獨立山野炮聯隊和3個獨立山炮大隊。在抗戰時期,日軍在主要進攻方向,就會加強幾個獨立重炮炮兵聯隊參戰。

在華北比較少,因為華北是游擊戰,日本陸軍的重炮部隊用不上。日本海軍其實也有不少陸基重炮,在太平洋戰場那些小島礁上,甚至很多時候,日本海軍的陸基重炮比日本陸軍還多。

到1944年以後,日本陸軍主要生產火箭炮,這其實是很多人沒有想到的。日本陸軍生產了四式400mm重火箭,四式203mm重火箭,五式150mm多管火箭炮,28聯裝120毫米火箭炮等等。


深度軍事


小編這個問題很籠統,什麼叫大口徑火炮?按照二戰初的標準(主要是線膛炮):

20mm左右的為坦克/防空炮,

45mm左右的為反坦克炮,

75mm左右的為步兵炮,

88mm左右的為防空炮,

120、150mm左右的為榴彈炮,一般配屬給師一級單位。

也有口徑更大的200多mm的榴彈炮。不過由於空軍的崛起和機動力以及成本問題,誰都沒有大量裝備。

400mm以上的為攻城炮,主要對付要塞而非野戰部隊。

如果以20mm口徑為參照物,那後面所有的火炮都是大口徑火炮。

現去翻了一下原來的資料,日本作為一個還算可以的工業國,在當時還是裝備了種類齊全的火炮,甚至有一些150“大口徑”火炮的,而且還參加了抗戰初期一系列戰鬥。雖然跟中國德械150榴彈炮相比性能不佔優勢,但憑著炮海戰術硬是壓制住了中國的火炮。

之所以沒有裝備類似歐洲的大口徑火炮個人以為有幾個原因:

1、操蛋的工業能力導致無法降低成本。再加上不斷調試改進,也耽擱了大規模量產。

2、日本的大口徑火炮幾乎都是在日俄戰爭時期為了壓制俄國人的火炮而研發的,但直到戰爭結束後才裝備部隊,但當時的亞洲已經沒有可以與日軍抗衡的炮兵部隊了,所以也就沒有大量列裝。

3、日本九一八前一些年,幾乎年年對外用兵制造衝突。很顯然,大口徑榴彈炮無論是從後勤供給還是運輸,都不如輕中型火炮方便。即便到抗戰時期,日本也可以用足夠多的小口徑擲彈筒,中口徑迫擊炮或步兵炮把中國陣地梨上幾遍。

4、中國戰場極少有類似歐洲那種混凝土用備工事,只有長江沿岸可能會有一些,這些用潛水炮艦上的大口徑火炮就可以解決。也用不著笨重的大口徑火炮,還影響機動。至於對付中共更是如此,機動力才是最重要的。

5、中國也沒有像歐洲一樣能生產和升級坦克的能力,所以也不會有37戰防炮不夠用,不得不升級步兵炮的事出現。

這就是日本在二戰裡很少使用大口徑火炮的原因所在。


林則漸


日軍很少裝備大口徑火炮不是因為不會造,而是因為不需要造不想造。二戰期間日軍在陸地上主要的對手是我國,我國當時道路不暢無法運輸大口徑火炮,在加上我國當時沒有強大的防禦工事如法國的馬其諾防線,所以不需要這種大口徑火炮。日本政府比較重視海軍和空軍的建設,對陸軍裝備比較敷衍和節省,他們認為沒有大口徑火炮也能打敗我們,何必發那個冤枉錢。


小董愛軍械


二戰日本海軍的火炮口徑數量都不弱,很少裝備大口徑火炮的是陸軍。對於部隊的火力強度而言,不僅僅是製造能力制約大炮的口徑,後勤能力更關鍵!日軍的後勤補給能力本來就差,其所在各戰區交通設施都還夠爛……把炮運上前線就很難了,再加上彈藥運輸,鬼子沒那個能力!


咼隯慦見到洋狗就舉報


裝備一款武器,除了考慮自己的財力物力,還要考慮可能使用的地域和對象。日本不是沒有技術造大口徑火炮,海軍戰列艦艦炮口徑就一個比一個大,因為有需要,所以有裝備,但是日本財力有限,陸上目標以中國為主,中國的基礎建設一塌糊塗,公路標準低,裝備了重炮也很難機動,而且對付裝備低劣,不擅工事構築的中國軍隊也用不著重炮,還不如省錢多裝備一點野炮和步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