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日军为何很少装备大口径火炮?

lygfire


因为日军的科技水平实在太差,后勤也不行。要塞炮,即为设置在要塞上的重型火炮,能保护重要要塞,对进攻的敌军产生毁灭性的打击。要塞炮通常为大口径的榴弹炮或者加农炮,火炮威力强,射程远,除了作为守城炮用外,还可作为攻城火炮使用。

(二战时期德国的要塞炮)

1905年9月5日,以《朴茨茅斯条约》的签订为标志,时长一年的日俄战争得以结束,从政治上看,这场战争是日本的胜利,但从军事技术上看,却是日本的失败,其中最突出的地方就是火炮。以旅顺战役为例,由于缺乏攻城炮,日军只得一次又一次的以血肉之躯发起强攻,但是毫无进展,最后只得把本土的大口径海岸炮运输到旅顺,这才勉强攻克了这座要塞。

(280毫米榴弹炮,日军正是出动了此种巨炮才得以攻克坚城旅顺)

有鉴于攻城炮的缺乏,在日俄战争结束后不久,日本陆军就着手开发新型攻城炮,最初的口径设定为200毫米,但是样炮制成后经过测试认为性能不足,口径太小威力达不到预定目标,于是修改口径为240毫米,经过数年的研制后,于1912年年底定型,称之为明治四十五年式二十四厘榴弹炮,简称为四五式二十四榴。该型火炮重33吨,可以把200kg重的炮弹发射到10公里之外,性能在当时属中档的火炮,缺点是炮架设计陈旧,无法整体搬运,只得分解成数件运输,由此导致火炮部署很慢,需要十几个小时才能进入战斗状态。

(四五式二十四榴)

四五式的服役,标志着日本炮兵完全近代化,因此日军很重视此型火炮的生产和使用,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悍然发动侵华战争,当时日军炮轰北大营的重炮正是此型火炮。

此后四五式风光一时,除了攻击中国外,还被日军用来作为“对苏战备”之用,大约有四十门的240毫米榴弹炮被安装在东北,充当北部要塞区的火炮用。但所谓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在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后,日军的四五式火炮终于自尝到了恶果。

(英勇的中国炮兵)

当时中国军队缺乏远程火炮,因此日军十分狂妄的把四五式这类远程炮拉出来做野战炮之用,而到了南京保卫战时,日军自觉中国军队已无远程炮,便将四五式部署到第一线进行直瞄射击,妄图摧毁南京的城墙,但是英勇的南京守军还有四门榴弹炮,在观测所侦察到日军炮位之后,迅速开炮,一次便摧毁了两门四五式榴弹炮,事后日军发现摧毁自己重炮的居然是当年出口给东北军的榴弹炮,顿时觉得脸面无光,于是下另封锁消息。而那些在东北的四五式,则在数年后的八月风暴中,被苏联红军的装甲洪流消灭的干干净净。参考资料:《大炮入门》《南京大屠杀史料集》


战争史


有网友问:二战日军为何很少装备大口径火炮? 因为要为海军武器让路,其实从1944年-1945年,日本没有生产一门陆军重炮。


而且本身日本陆军重炮产量也确实不多,在1941年,日本只生产了576门100毫米口径以上重炮。主要包括100毫米91式榴弹炮,105毫米92式野战加农炮,150毫米96式榴弹炮,240毫米96式榴弹炮,300毫米超重型榴弹炮和150毫米重型加农炮。

日本陆军最大的大炮口径是410毫米,还是比不了德国800毫米口径的多拉大炮。而且同样是1941年,德国陆军的100-240毫米口径陆军大炮的产量是2136门,数量是日本陆军重炮产量的4倍。


到了1944年,德国重炮产量达到了9000门,日本远远比不了。毕竟那时德国几乎拥有整个欧洲的产能,特别是法国,捷克这些工业强国。

所以,日军喜欢建立独立重炮部队,在关键战场的关键地区进行投入。比如1940年在华北的日军华北方面军,主力是700门75毫米口径山野炮,重炮只有40门。日本在普通师团直属炮兵以外,还有一些独立炮兵部队。


在1941年,日本陆军直属独立炮兵包括,24个独立重炮联队,11个独立重炮大队,2个独立重炮中队、6个独立臼炮大队,还有7个独立山野炮联队和3个独立山炮大队。在抗战时期,日军在主要进攻方向,就会加强几个独立重炮炮兵联队参战。

在华北比较少,因为华北是游击战,日本陆军的重炮部队用不上。日本海军其实也有不少陆基重炮,在太平洋战场那些小岛礁上,甚至很多时候,日本海军的陆基重炮比日本陆军还多。

到1944年以后,日本陆军主要生产火箭炮,这其实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日本陆军生产了四式400mm重火箭,四式203mm重火箭,五式150mm多管火箭炮,28联装120毫米火箭炮等等。


深度军事


小编这个问题很笼统,什么叫大口径火炮?按照二战初的标准(主要是线膛炮):

20mm左右的为坦克/防空炮,

45mm左右的为反坦克炮,

75mm左右的为步兵炮,

88mm左右的为防空炮,

120、150mm左右的为榴弹炮,一般配属给师一级单位。

也有口径更大的200多mm的榴弹炮。不过由于空军的崛起和机动力以及成本问题,谁都没有大量装备。

400mm以上的为攻城炮,主要对付要塞而非野战部队。

如果以20mm口径为参照物,那后面所有的火炮都是大口径火炮。

现去翻了一下原来的资料,日本作为一个还算可以的工业国,在当时还是装备了种类齐全的火炮,甚至有一些150“大口径”火炮的,而且还参加了抗战初期一系列战斗。虽然跟中国德械150榴弹炮相比性能不占优势,但凭着炮海战术硬是压制住了中国的火炮。

之所以没有装备类似欧洲的大口径火炮个人以为有几个原因:

1、操蛋的工业能力导致无法降低成本。再加上不断调试改进,也耽搁了大规模量产。

2、日本的大口径火炮几乎都是在日俄战争时期为了压制俄国人的火炮而研发的,但直到战争结束后才装备部队,但当时的亚洲已经没有可以与日军抗衡的炮兵部队了,所以也就没有大量列装。

3、日本九一八前一些年,几乎年年对外用兵制造冲突。很显然,大口径榴弹炮无论是从后勤供给还是运输,都不如轻中型火炮方便。即便到抗战时期,日本也可以用足够多的小口径掷弹筒,中口径迫击炮或步兵炮把中国阵地梨上几遍。

4、中国战场极少有类似欧洲那种混凝土用备工事,只有长江沿岸可能会有一些,这些用潜水炮舰上的大口径火炮就可以解决。也用不着笨重的大口径火炮,还影响机动。至于对付中共更是如此,机动力才是最重要的。

5、中国也没有像欧洲一样能生产和升级坦克的能力,所以也不会有37战防炮不够用,不得不升级步兵炮的事出现。

这就是日本在二战里很少使用大口径火炮的原因所在。


林則漸


日军很少装备大口径火炮不是因为不会造,而是因为不需要造不想造。二战期间日军在陆地上主要的对手是我国,我国当时道路不畅无法运输大口径火炮,在加上我国当时没有强大的防御工事如法国的马其诺防线,所以不需要这种大口径火炮。日本政府比较重视海军和空军的建设,对陆军装备比较敷衍和节省,他们认为没有大口径火炮也能打败我们,何必发那个冤枉钱。


小董爱军械


二战日本海军的火炮口径数量都不弱,很少装备大口径火炮的是陆军。对于部队的火力强度而言,不仅仅是制造能力制约大炮的口径,后勤能力更关键!日军的后勤补给能力本来就差,其所在各战区交通设施都还够烂……把炮运上前线就很难了,再加上弹药运输,鬼子没那个能力!


呙陦慦见到洋狗就举报


装备一款武器,除了考虑自己的财力物力,还要考虑可能使用的地域和对象。日本不是没有技术造大口径火炮,海军战列舰舰炮口径就一个比一个大,因为有需要,所以有装备,但是日本财力有限,陆上目标以中国为主,中国的基础建设一塌糊涂,公路标准低,装备了重炮也很难机动,而且对付装备低劣,不擅工事构筑的中国军队也用不着重炮,还不如省钱多装备一点野炮和步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