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分析:爲什麼不是每把紫砂壺的透氣性都好?

紫砂壺是經過拍打或鑲嵌成型的,從一塊紫砂泥料,經過匠人的精心製作成壺:

深入分析:為什麼不是每把紫砂壺的透氣性都好?

用木搭子在“打泥條”

把泥塊切成圍身桶的泥條、做壺底的片料後,要用木製的“搭子”在泥凳上捶打,以形成所需要的厚度。捶打的角度、力度、次數都有嚴格規定,僅捶打幾下,就要捶打成所需的厚度,而且整片厚度要一致。泥料經過拍打,裡面的分子結構也會有序的排列起來,從而變得緊緻。

深入分析:為什麼不是每把紫砂壺的透氣性都好?

拍打身桶

將打好的泥條沿圍片圍成筒狀,將泥條的接頭斜切後拼接。然後,一手在筒內襯撐,一手執“拍子”在筒外拍打,順勢帶動轉盤轉動使拍擊受力位置變換。擀拍時既要有壓緊之力,又要有壓轉之力。

牛角明針的精加工

在手工成型過程中,坯體內壁未經擠壓,仍保持原有的顆粒結構,泥料礦物組成和顆粒堆積等因素使內壁產生疏鬆的間隙;坯體表面也會呈現粒子,用工具進行精加工,可將坯體表面的粗砂粒向坯體內壁壓擠,使表面平整光潤,形成一層較細膩的表皮層。而經修整的表皮層,不論是正常燒成溫度的上限還是下限,緻密的坯面表皮都能燒結,減少了空氣入壺的渠道。

深入分析:為什麼不是每把紫砂壺的透氣性都好?

明針完工後,坯體表面有一層細膩的表皮層

坯體在窯燒過程中,晶體各團粒內部的封閉氣孔不變,晶體各團粒外部則形成細微的通氣不通水的氣孔。它是天然的,無形於泥料,成形於燒成。內部的微氣孔結構,是紫砂壺“蘊香的載體”。坯體在明針的抿壓後,坯體表面為泥多砂少的緊緻層,坯體內部為泥砂均勻的疏鬆體。它是人為的,形成於製坯,定型於燒成。外表的緊緻結構層,是紫砂壺的“水色載體”,靠的就是師傅的明針功夫,做出來水色才好,壺坯的明針的精加工也有助於雙重氣孔形成。

裡外不施釉,透氣性能好,就具有較強的吸附力。泡茶則香不渙散,味不耽擱。隔夜不餿,久置不會有宿雜氣。經久使用內壁積聚“茶鏽”(儘管這樣並不衛生),以致空壺注沸水,也會有茶香。

深入分析:為什麼不是每把紫砂壺的透氣性都好?

壺體存在的小氣泡裡充滿不流動的空氣,空氣是不良熱導體,故有較好的保溫性。提攜撫握不易炙手,冷熱急變不易開裂(朱泥除外,由於泥性使然,不在這一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