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從渴望招安到反對招安,武松的態度是怎麼轉變的?

名 著 解 讀:第191期

文 章 主 題:武松心態的變化

涉 及 人 物:武松、宋江、林沖等

配 圖 選 自:電視劇《武松》

《水滸傳》從渴望招安到反對招安,武松的態度是怎麼轉變的?

談及招安,大家首先就會想到宋江。在幾乎所有人看來,最先提及招安的就是宋江,而堅決將招安思想貫徹到底的也是宋江。

宋江為什麼一定要走招安之路?

其一,為了實現自己遠大的理想抱負,報效朝廷,建功立業,光宗耀祖,青史留名。謂之忠。

其二,為了讓梁山眾兄弟摘掉強盜的帽子,謀取一個好前程。謂之義。

也就是說,宋江之所以要走招安之路,實際上正是為了實現他追求的“忠義雙全”,他把“聚義廳”改成“忠義堂”就恰恰體現了這一點。

《水滸傳》從渴望招安到反對招安,武松的態度是怎麼轉變的?

但宋江的招安思想,並沒有得到所有人的支持,反對招安的大有人在,代表人物是武松、李逵、魯智深等。在這些反對招安的人當中,以武松對招安的態度最為特殊。初時,他渴望招安;後來,他卻極力反對招安。

其實,最早提出招安的並不是宋江,而是武松。武松在白虎莊與宋江分別時,說過這樣一句話:“只是由兄弟投二龍山去了罷,天可憐見,異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時卻來尋訪哥哥未遲。”意思是“就讓兄弟我先去投靠二龍山吧,老天保佑,如果大難不死,受了朝廷的招安,那時再來尋找哥哥也不遲。”

《水滸傳》從渴望招安到反對招安,武松的態度是怎麼轉變的?

很顯然,初時的武松是非常渴望招安的。

在之後的菊花大會上,宋江借酒助興,在眾兄弟面前吟誦自己填的一首詞《滿江紅·喜遇重陽》。當吟到“願天王早招安”時,尷尬的一幕發生了,宋江的結義兄弟武松,竟當著眾兄弟的面反對招安:“今日也招安,明日也招安,冷了兄弟們的心!”武松的這句話,把宋江弄得啞口無言,好好的一場菊花大會,最後是不歡而散。

《水滸傳》從渴望招安到反對招安,武松的態度是怎麼轉變的?

我們看到,武松初時渴望招安,之後又反對招安,其心態可以說是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那麼,武松前後對招安的態度為什麼會有如此之大的差別呢?

試想,一個人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會渴望招安,很簡單,那就是他生存在一個相對安定舒適的社會環境中,對朝廷、官府抱有美好幻想;那麼,一個人又會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反對招安呢,也很簡單,那就是他生存在一個坎坷曲折的社會環境中,對朝廷、官府不抱任何幻想。

《水滸傳》從渴望招安到反對招安,武松的態度是怎麼轉變的?

而武松就恰好在這兩種社會環境中生存過,具體來說:

武松打虎歸來,成為了人人敬仰的打虎英雄,並應縣太爺之邀,擔任陽穀縣都頭一職。從此,武松便從一個社會青年轉型為公門中人。那時的武松,在工作上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當然渴望能在仕途之路上有所作為。然而,其兄長武大郎因撞破潘金蓮跟西門慶的姦情而遭無情殺害。武松得知兄長被害,首先想到的就是報官,希望官府能查辦真兇,還死者一個公道。然而,令武松沒想到的是,當初提拔他的縣太爺早就已經被西門起收買,並沒有為他做主。武松見官府不作為,便用自己的辦法(暴力)殺了潘金蓮跟西門慶,為武大郎報了仇,然後再主動自首,最後被髮配孟州充軍。

《水滸傳》從渴望招安到反對招安,武松的態度是怎麼轉變的?

值得一說的是,武松不僅是公門中人,而且他還是縣太爺一手提拔起來的都頭。作為縣太爺的心腹之人,尚且得不到法律的保護,就更別說一般百姓了。按理說,經歷這件事之後,武松應該痛恨官府才對,但他並沒有,為什麼這麼說呢?

武松來到孟州,又得張都監的賞識,並寄居在都監府。但武松不知道的是,張都監並非真的賞識他,而是要致他於死地。在這裡有一個問題,武松為什麼要依附於張都監?很簡單,他希望張都監能提拔他,讓他再次走上仕途之路。不然,以武松獨來獨往的性格,他怎會寄人籬下?之後的事,我們也很清楚,武松被張都監陷害,再一次走上了發配充軍的道路,而這次是一條險惡艱難的死亡之路。幸運的是,武松在飛雲浦成功脫險,並弄清了張都監陷害他的真相。憤怒的武松返回都監府,不僅殺死了罪魁禍首張都監等人,更是血洗了整個都監府。那一夜,都監府血流成河;那一夜,武松徹底淪為殺人狂魔。

《水滸傳》從渴望招安到反對招安,武松的態度是怎麼轉變的?

武松為報仇,殺死張都監等幾個主謀倒情有可原,但他為什麼還要血洗整個都監府呢?這並不難理解,因為那個時候的武松在經歷諸多磨難之後,深刻地認識到朝廷、官場的腐敗,他顯然對朝廷、官府不再抱任何幻想。於是,為了洩憤,他血洗了整個都監府。在武大郎被害一事上,武松只殺死了西門慶跟潘金蓮兩人,並沒有殃及西門慶的家人,是因為那個時候的武松對朝廷、官府還沒有失望。

《水滸傳》從渴望招安到反對招安,武松的態度是怎麼轉變的?

到這裡,我們終於知道武松心態變化的整個過程了。其實,武松跟林沖的遭遇很相似,這兩人初時都對朝廷、官府抱有美好的幻想,但都在經歷一番生死之後,他們深刻地認識到朝廷、官府的腐敗,故而對朝廷、官府徹底絕望,最終走上了落草為寇的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