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看了十遍也沒看懂的電影

聽說下雨天和電影更配哦。

沒有什麼是下雨天在被窩裡看部電影更爽的了。

尤其是一邊聽雷聲,一邊看恐怖片。

可惜膽小如妞,只敢在手指縫裡看兩眼恐怖片,別說回想劇情了,想到某個畫面都會“一激靈”。

於是燒腦懸疑片成了最好的替代品。

妞今天介紹的這部電影,就是驚悚燒腦電影中最適合晚上聽著雷雨聲看的——《彗星來的那一夜》

看完電影,一覺醒來,會驚歎這部電影的影響“極為深遠”。

不禁像呂秀才一樣問自己:是誰殺了我?而我又殺了誰?


一部看了十遍也沒看懂的電影



本期影片

一部看了十遍也沒看懂的電影


一部看了十遍也沒看懂的電影


彗星來的那一夜

黑暗不在頭上,而在心中。

《彗星來的那一夜》講的是在一個彗星劃過的夜晚,八個朋友聚會開PARTY,卻遭遇突然停電,然後在這間房子發生了一系列的怪異事件。

八個朋友的人物關係其實很簡單,三對情侶加一個單身狗的聚會,單身狗帶了其中一個的前女友來“添堵”。

一部看了十遍也沒看懂的電影


Emily(以下簡稱E),Kavin女朋友,舞蹈家,因為被另一位舞者替代演出,事業不順。

一部看了十遍也沒看懂的電影


Kavin(以下簡稱K),Emily男朋友,因為工作調度將去越南,可能會帶女友E一起去。

一部看了十遍也沒看懂的電影


Laurie(以下簡稱LA),Kavin的前女友,硅谷工作。

一部看了十遍也沒看懂的電影


Amir(以下簡稱A),IT男,帶Laurie來參加聚會的。

一部看了十遍也沒看懂的電影


Lee(以下簡稱L),Mike女朋友,聚會房子的主人。

一部看了十遍也沒看懂的電影


Mike(以下簡稱M),Lee男朋友,無名男演員,性格比較直衝。

一部看了十遍也沒看懂的電影


Beth(以下簡稱B),Hugh女朋友,信風水,懂養生,過得十分東方。

一部看了十遍也沒看懂的電影


Hugh(以下簡稱H),Beth男朋友,一名律師,身材高大,弟弟是物理學家。

讓妞把這部電影擱置很久,沒有看下去的原因,是電影前十幾分鍾,第一遍看確實無聊。

但如果帶著小本子,記下他們前十幾分鍾做過的每一件事,說過的每一句話,捱過了無聊的時間不說,到後面你就會發現,“記下的每一筆”都是知識點啊各位!

一部看了十遍也沒看懂的電影


知識點一:

Emily來的路上和男友打電話,手機無故碎屏壞掉了。

一部看了十遍也沒看懂的電影


知識點二:

Emily和Lee、Mike、Beth,談論到今晚的彗星,和現在被影響的信號中斷。

知識點三:

Beth帶來了鎮定劑。

知識點四:

Beth問Lee陽臺上的花瓶從哪買的,Lee說是某廉價商店。

知識點五:

Mike和Laurie互相認錯對方職業,Mike記得Laurie是瑜伽老師,其實Laurie是在硅谷工作;Mike曾是Laurie常看電視劇的主演,她卻覺得Mike和電視裡不一樣,完全認不出。

一部看了十遍也沒看懂的電影


知識點六:

Hugh弟弟是物理學家,來時提醒他今晚有意外一定不要出門,並想辦法聯繫弟弟;

但是聚餐時High的手機和Emily一樣,突然碎屏,家裡的網絡和信號也都斷了。

知識點七:

Emily講了一個1923年關於彗星的故事,那天晚上妻子殺死了自己的丈夫,結果第二天又一個“丈夫”出現了。

知識點八:

Lee提到自己的姐姐,場上好友提出質疑“我們有見過你姐姐嗎?”

一部看了十遍也沒看懂的電影


(請帶著這些知識點繼續往下看,下面也穿插著大量知識點)

於是,當房屋突然斷電,前面看似平淡的事件,出現矛盾,人員開始“流動”

斷電之後,除了蠟燭,他們每個人還都被分到一個藍色的熒光棒(知識點)照亮。

一部看了十遍也沒看懂的電影


八人集體出門檢查,發現附近大規模停電,只有遠處一家房子有電。

回到屋子,有隻玻璃杯莫名破碎(知識點)

一部看了十遍也沒看懂的電影


為了去遠處屋子借電,順便H想給弟弟打個電話,H和A結伴出門。

很快兩人回來,A拿回一個盒子,而H額頭受傷。

到屋子,回來的兩人先吵起來了。

H指責A不應該拿這東西,而A反駁因為看到H在那家門口放下這盒子,以為是他落下的才幫忙拿回來。

但H說自己完全沒碰過這個盒子(知識點)

一部看了十遍也沒看懂的電影


因為好奇,眾人小心翼翼打開盒子、裡面居然有他們八個人每個人的照片,背面用紅筆寫著數字;還有一個可疑的乒乓球拍(知識點)

一部看了十遍也沒看懂的電影


其中難以解釋的是,A的照片明顯是今天在這間屋子剛拍的,但A並沒有印象拍過這張照片。

照片背後的數字也很奇怪,E用紅筆寫在本子上研究很久(知識點),也沒有個結果。

只是覺得照片後的筆跡,和自己的很像

一部看了十遍也沒看懂的電影


這時,面對眾人的逼問,H說出剛才在對面房子裡看到一切:那所房子和這裡一模一樣,而且也在開派對,也是這些一模一樣的幾個人,除了他和A。

別人本不相信,因為剛才後門口發生過一陣騷動,他們認為兩人是迷路繞到了自家後面。

H儘管覺得詭異,但還是想再去一趟,借到手機,給弟弟打電話。

於是H寫了一個便條示好,可是還沒等他寫完,他們就在門口也發現了一個高大的人影,和一張紙條。

詭異的是,這張紙條和H寫的一模一樣,字跡也相同,明顯是一個人寫的。

一部看了十遍也沒看懂的電影


不得不說,這雖然不是個“鬼片”,但是主角團的No Zuo No Die 性格和鬼片主角如出一轍。

即便恐怖氣氛已經渲染到了如此,還是有人選擇出發去對面家一探究竟。

E、K、LA、M四人行動小組出發,其中更夾雜著“想去看看另一個“自己”的玩笑想法。

這次四個人不僅在屋子裡看到了“自己”,還在“最黑的路”上(知識點),和馬路對面的拿著紅色熒光棒自己面對面經過。

雙方都落荒而逃。

一部看了十遍也沒看懂的電影


一部看了十遍也沒看懂的電影


回到屋子,四人說出了自己的經歷,確定今晚註定是個不眠夜。

集體陷入慌亂的八人,開始尋求科學上的解釋。

B提示H車子裡有他弟弟落下的書,他們期待著也許物理學家的書,會有關於這種奇怪現象的解釋。

H和K一起去取書,幾秒就回來了(知識點),把倚在門口的E嚇了一跳。

這時,導演通過這本書,向我們解釋了,之前發生的所有奇怪現象。

書上寫的是弟弟的教案:“相干性”“薛定諤的貓”理論。

為了能更看懂電影劇情,妞特地暫停去百度了一下,然後……不說了,先貼一段你們看看吧……

一部看了十遍也沒看懂的電影


一部看了十遍也沒看懂的電影


雖然上面的每一個字我都認識,但就是看不懂。

妞求助了物理大神,才終於把這兩個理論整理成“人話”。

首先說"你聽過,我聽過,但誰都沒見過"的“薛定諤的貓”,放到這部電影裡舉例解釋就是,他們每一次面臨選擇,都會產生幾個“平行時空”

斷電之後,出門借電的是一個時空,不出門借電的是一個時空;

給受傷的H貼布創口貼的是一個時空,貼透明創口貼的是一個時空;

拿藍色熒光棒的是一個時空,紅色熒光棒和綠色熒光棒的又是另外的時空。

一部看了十遍也沒看懂的電影


就像一棵樹,一個樹幹有無數個枝丫,同樣的一群人,面對選擇,走向了不同的道路,就產生了無數條平行宇宙。

樹還是那顆樹,人還是那群人,因為選擇不同越走越遠。

事情並不是非此即彼,“此”和“彼”會同事發生,在打開門的那一瞬間,就決定了你是走“此”的人生,還是“彼”的人生,剩下那個人生就由“另一個你”在平行宇宙走下去。

然後說“相干性”。

這些無數個平行宇宙本不相干,直到彗星到來,所有平行宇宙產生了相干性,可以互相流通。

等到彗星通過之後,各個宇宙才“退相干”,鏈接每個“平行時空”的紐帶之一,正是他們出門都會遇到的那段“最黑的路”。

導演在此安排了一個平行時空的閉環,也就是說,除非等到明天早上彗星徹底過去,他們出門只能到達另一個“家”,每個家的時間進程也並完全不一致。

而到了早上,回到同一個“家”的同一個“人”們,將出現“塌縮”,合而為一

一部看了十遍也沒看懂的電影


故事到這裡,才講了不到一半。

M明白今夜的“規則”後,提出“對面可能是黑暗版本的自己”的理論。

如果是這樣,那麼他們不能坐以待斃,要主出擊殺死另一個自己,才最安全

卻被全體駁回。

於是他又生一計,用自己和B睡過的事為要挾,讓對面的自己阻止屋子裡的人拿書,阻止他們明白今晚的規則(知識點)

他偷摸的實行了第二個計劃,去對面塞了一張要挾紙條,還企圖直接砸車取書,但是慫了就回來了。

這件事他只和K秘密商量過,但回來之後,兩人對M出去的時間有很大的差異,M說自己去了45分鐘,在門口猶豫很久,而在家的K說只過去了5分鐘

(知識點)

一部看了十遍也沒看懂的電影


此時,另一邊,四人小分隊回來後,H和A就發現了自己和這裡的熒光棒不同,他們是紅色,而這間屋子打開的是藍色。

於是他們也抱著不讓對方明白更多“規則”的心態,偷走了書和盒子,這時盒子裡的物品是烤箱手套

(知識點)。

一部看了十遍也沒看懂的電影


L和B一邊聊天,一邊刷著那隻前面破碎,現在卻完好的杯子(知識點)

一部看了十遍也沒看懂的電影


突然,再一次停電,外面H的車窗也被砸碎,屋裡剩下的六人,只能集體出門查看。

大家看了眼H的車,開車來的先各自去檢查自己的車。

E回到自己車上發現沒有大礙,並在車裡拿出一枚和男友K有回憶的戒指(知識點),剛帶上,就遇到剛過來的K。

E詢問H的車怎麼樣,有沒有丟別的東西,K一臉茫然。

兩人這時才發現,對面的人和自己不是同一時空,空氣突然凝結。

漆黑的背景,只有手裡的手電和熒光棒的光打在臉上,發現對面最熟悉的人,並不是“同類”,手電的底光顯得尤其可怖。

一部看了十遍也沒看懂的電影


E再次回到屋子,這個K並不知道剛才車邊的事,E更確認剛才“見鬼了”。

而這時兩個拿著藍色熒光棒的H和A回來,還帶回了紅色房子的熒光棒和書,八人再次全員到齊。

到這裡,妞就要提問了,現在這個屋子裡就是最開始的那批人了吧?

很顯然……怎麼可能這麼簡單。

其實從始至終,我們都是跟隨者E的腳步,在E的視角下,穿梭於各個時空。

一部看了十遍也沒看懂的電影


當這間“最終屋子”裡的八個人,提議給房子做標記的之後,E慢慢發現他們和自己的不同。

為了讓這個標記更隨機,更難被複制,A提出也用箱子裡放照片和隨機物品的方式,只是照片背後的數字通過擲骰子決定,隨機物品更要不加思考順手放裡。

L找到一個可以放照片和“快碼”的箱子,和之前E視角他們打開的箱子一模一樣,沒有人覺得有什麼不對。

這時E試探性的說了一句,隨機物品可放個乒乓球拍,眾人也沒反應有什麼不對,可在E的視角下,乒乓球拍這個隨機選項,已經被人選過。

在算概率的H拿著完好的手機,屏幕沒有碎。

L和A彷彿第一次聊起陽臺上的花瓶,甚至動作都一樣。

E拿出之前寫過照片背後數字的本子,結果一打開,本子上數字不同,顏色也不同

E開始詢問每個人第一次看到的自己那張照片背後的數字,和隨機物品。

全部對不上。

在這個“最終屋子”裡,沒有一個和E同時空的人。

(看到這是不是有點懵?懵寶寶們請好好再回去看一遍知識點!因為下面開始飈速了!)

一部看了十遍也沒看懂的電影


這時門口塞進一張條子,正是M塞給自己的“威脅信”。

“最終屋子”裡的M沒有選擇去送信,但被選擇送信的自己坑了。

被綠的H看到信後怒不可遏,把M打了一頓。

剛被拉開的M,還沒喘口氣,又被衝進來一個選擇“殺死另一個自己的”的M,打的倒地不起。

禍不雙行,這時“最終屋子”門口被貼上了來自另一個H借電話示好的便條。

“最終屋子”裡變得一團遭。

一部看了十遍也沒看懂的電影


E冷靜的選擇離開,試圖找回自己最開始的那間屋子,卻在一路上發現每個時空裡,八個人都因為這顆彗星,變得猜忌、爆發矛盾。

而她不可能再走回原來的屋子,也找不齊原來的人了。

彗星即將劃過,各時空的聯繫即將消失。

一部看了十遍也沒看懂的電影


E發現了一個擁有“完美房子”的時空:

在這裡她事業有成,舞蹈並沒有被頂替,和男友的感情也沒有出現裂痕,更重要的是,這間屋子的人在第一次就沒選擇外出,他們並不知道外面發生了什麼。

一部看了十遍也沒看懂的電影


於是E偷了B的鎮定劑,製造了砸車,在完美世界E出來車上戴戒指的時候,把E迷昏打暈放在後備箱裡。

又在浴室打昏了另一個E,藏在浴缸裡。中途她的戒指掉了,慌亂中沒有找,而是直接扒下浴室E的套在自己手上。

而幹完這些事,完美代替這個時空的自己後,E意外暈倒。

第二天,E醒來,發現完美E和浴室E 都不見蹤影,慶幸自己不是被塌縮的那個

一部看了十遍也沒看懂的電影


這時,男友送來她丟在浴室的戒指,又接到了自“她”打來的電話(知識點)

電影定格在男友接過電話,質疑的眼神中。

一部看了十遍也沒看懂的電影


有的電影把謎底揭開,再回頭看就沒有驚喜了。

但是《彗星來的那一夜》連續看了好幾遍,妞每次還都會被一些細節驚的起雞皮疙瘩。

“原來他在這裡就變過一回!”

“難怪導演要拍一個這麼無聊的鏡頭,這裡跟原來的時空不一樣了!”

就像一個視頻版的“大家來找茬”,看似只有八個人的電影,實際上除了女主E,其他七個人早已經變換過無數次,來自無數個時空。

一部看了十遍也沒看懂的電影


而每次他們變化的的標誌都在細節上,這就要看你記沒記住妞標明的知識點了。

妞舉幾個例子;

比如“出門和回來的時間”上的偏差:

H和K去拿書,在外面一片漆黑的情況下,兩人幾秒鐘就拿回來了,把E嚇了一跳;

M去投放威脅信,他說去了45分鐘,而在家等的K只經過了5分鐘等等。

比如八個好友互相的經歷對不上:

LA和M早年互相認識,但對對方的職業有分歧,而眾人都記得M說的是對的。

——所以早在來的路上,甚至更早,彗星就影響了空間,LA早就換過一次時空。

結尾E給K打電話,而在電影開篇E的手機已壞不能用,是八個人都知道的事情.。

——那麼在手機碎裂的時候,E被分了不同的時空。而這個手機沒壞的E,沒有被“塌縮”。

所以是不是,彗星的影響還沒有完全消散?

一部看了十遍也沒看懂的電影


直到妞寫這篇稿子前,電影刷了六七遍,還能發現一些細枝末節的不同,證明不同人換過時空。

(各位課代表,看完電影發現更多的知識點,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還有“特別細心”的網友把所有的“不同”都歸為世界線的變動,認為每一次剪輯都是一個不同的時空。

專門根據這些細節做過考據:影片裡一共有24個時空,405處伏筆。

對此導演開心的直拍大腿:

“這是我聽過最瘋狂的腦洞”。


一部看了十遍也沒看懂的電影


△左:導演詹姆斯·沃德布柯特;右:High飾演者雨果·阿姆斯特朗


其實導演並沒有想那麼多,因為電影一共才拍了五個晚上!

拍攝方式十分特殊,沒有劇本,按照真人秀的方式拍。

每天拍攝之前導演只給了每個人一張便籤,上面列著當晚要做的事,一些情境條件和行動目標。

比如“如果發生了某某,你就要做某某”這樣的便籤,他們並不知道其他人要做什麼,甚至很多臺詞都是演員自己現場發揮的。

還設計了一些“突發狀況”,比如第一天晚上的斷電,比如突然的敲門聲,

甚至在最開始的時候,導演給他們的設定就是一個普通的晚宴。

導演稱這個為“恐怖歡樂屋”,就像遊樂場裡設有有趣或嚇人物件的房間,八個人是遊樂場的體驗者,只是用攝影機來抓取他們的自然反應。

一部看了十遍也沒看懂的電影


“我想要的就是這樣一場實驗”導演強調。

但也是因為這種特殊的拍攝手法,產生了一個“科幻片最容易被詬病”的弊端:穿幫

尤其是當劇情設計的細節和突發的穿幫混雜在一起的時候,不能特別明確的分辨出每個穿幫。

導演早就發現了這個問題,可是五萬美元的小成本電影,挑出所有的穿幫人手根本就不夠。

於是導演率性的決定:

“留著這些細節,嚇唬觀眾去吧”。

事實證明,他“嚇唬住了”,觀眾對尋找電影中的BUG樂此不疲,並且由此產生的諸多腦洞讓這部電影更添神秘色彩。

一部看了十遍也沒看懂的電影


無論是搖晃的如同DV偷拍的鏡頭,還是演員七嘴八舌的即興發揮,或者時間線上的不嚴謹,都證明這不是一部傳統意義的科幻電影。

科幻電影分為兩個陣營,一個是硬科幻,一個是軟科幻

硬科幻更強調科技的合理性和邏輯的嚴謹性,代表作《地心引力》《星際穿越》等;

軟科幻則是在科幻的背景下,展開描寫社會、人文、倫理、人性等問題,代表作《盜夢空間》《源代碼》等。

《彗星來的那一夜》就是其中更具實驗性的軟科幻電影。

一部看了十遍也沒看懂的電影


它探討的是每個人心裡的陰暗面:當面對另一個自己的時候,你要怎麼做?

影片中最可怕的事就是“遇見自己”,因為你最清楚自己內心最黑暗的地方住著什麼怪獸。

Mike最先提出去殺死對面那個自己,與其擔心對面的會不會是“暗黑版本”,不如我先變成暗黑版本的自己。

E獨自在黑暗中行走,身邊沒有可信任的朋友,甚至沒有連“自己”都不能信任,她選擇殺掉美好世界的自己取而代之。

“我要不要成為那個暗黑版本”這個念頭產生的時候,自己就在出現“塌毀”,最終勝出活下來的只有“暗黑的自己”。

電影中最令人毛骨悚然的一句話,出現在與無數個“他們”爭鬥後,Mike靜靜的坐下來說的那句:

“假如我們就是陰暗面呢?”

人們總喜歡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去指點別人的對錯,但假如,你才是一直錯的那個呢?

黑暗不在頭頂,而在心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