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認識WHY和HOW——《付費》讀書筆記之一

喜歡記得↑關注↑哦~

再認識WHY和HOW——《付費》讀書筆記之一

方軍的《付費》一書講的是如今大熱的互聯網知識經濟。

被得到、喜馬拉雅、知乎等互聯網公司炒熱的知識經濟,把音頻產品從一個落寞的角落帶到了聚光燈下。這本書試圖描繪知識經濟各類參與者的現狀,解讀他們背後的運行邏輯,並從方法論的角度給出作者對知識經濟未來的期許。

本文是該書讀書筆記的第一篇,總體上講,與本書的主題沒有直接關聯。為什麼要把篇沒有直接關聯的內容當成讀書筆記的第一篇呢?因為作者的一個洞見解決了我多年的疑惑。本來想讀的是A,結果卻悟出了B。讀書的樂趣或許就在此吧。

作者洞見的這部分在書中第十四章:《方法論而非結論:麥肯錫的啟示》。在這一部分,作者辨析了兩個概念:理論和方法論。

什麼是理論?就是“適合具體情況的因果陳述”。注意裡面的“因果”二字,這意味著,在一定的條件下,你做出一個行為就會導致一個結果。

什麼是方法論?就是要得出一個結果的具體步驟和過程。

理論是關於因果關係的,是Why;方法論是關於怎麼做的,是How。

很簡單的一句話,醍醐灌頂。

為什麼很多人說學校的知識一出校門就沒用了?因為學校教給你的是理論,是Why,但如果你不知道做事情的方法,也就是How,是無法獲得一個滿意結果的。這就像你明明知道1+1=2,但讓你推導出來,估計你一臉懵逼。我們學了太多結論,但卻不知道得出結論的方法。

再認識WHY和HOW——《付費》讀書筆記之一

聽說過這句話吧:“懂得了那麼多人生道理,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道理”是結論,“一生”是過程。古聖先賢,留給我們太多的大道理,但又有幾人能成為聖賢呢?

筆者的孩子小學四年級。她剛學數學的時候,我就強調一件事:結果不重要,過程最重要。答題結果可能是蒙對的,如果不知道計算過程和方法,下次就沒那麼好運了。所以每次考試,當得知她成績不好時,我就鼓勵她,答錯題意味著這次考試有價值,因為你知道了自己不會的東西,把它們弄會就進步了。當我給她講題,得出最終答案的時候,我會讓她彆著急把答案寫上去,而是再給我講一遍,確認她真的會了。

做過數學難題的人都有印象,很多難題並非真的難,其實就是使用了推導出公式的思維方法。但如果只記住公式,不知道推導過程,那麼難題就真的難。

很多“聰明人”喜歡記住結論,因為這樣簡單直接嘛。就像記住了公式,套用一下就得出結果了。但真的如此嗎?如果世界都是這樣的因果關係,那麼人生豈不是特別簡單?我們經歷過的許多事情,前人都經歷過,套用一下不就好了?

錢穆先生在《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一書中有個核心觀點:有些制度安排在當時條件下起到了調節生產關係、促進生產力的作用,但事異時移,外部條件發生了變化,如果還不假思索、因循守舊,沿用以前的老辦法,產生路徑依賴,舊制度就會成為改革的障礙。

制度安排就是結論,如果不假思索地使用,有可能不起作用,甚至有反效果。舉個經濟領域的例子,每到經濟不景氣,就有人想起來刺激樓市,這一招倒是用了二十年,但每次用過,後遺症卻越來越大。現在徹底不敢用了。

再認識WHY和HOW——《付費》讀書筆記之一

作者在書中也講,在互聯網領域,只看結論尤其會出現問題。因為互聯網變化太快了,你看到的一個結論,可能它的前提、環境、技術、競爭都已經變化了,結論已經失效了。例如做不做APP,四五年前和現在的結論就大不一樣。四五年前,有人問到這個問題,一般的回答是,如果資金和技術能力支持的話,建議做APP;而如今有人問到這個問題,現在的結論是,如果不是大規模、用戶型的互聯網公司,不用做APP。這就是時間不同,環境不同,結論不一樣的例子。

但只知道結論沒有意義,因為你並不瞭解思考問題的方法,也就是導出結論的過程。結論有時候失效了,但思維方法往往仍然有效。還拿做不做APP舉例子,思考這個問題的角度,要從獲客成本來判斷。四五年前,APP雖然開發成本高、難度大,但是獲客成本低;而現在開發成本大幅降低了,獲客成本卻也大幅提升。因此,判斷問題的關鍵就在於你能不能承受這樣的“獲客成本”。

做不做是結論,而判斷獲客成本是方法。這就是方法論的價值。

筆者特別不喜歡雞湯文學,更不喜歡看名人傳記。雞湯文學把所有的特殊情況都簡單化,變成了簡單易行的一兩句話,似乎給人指路明燈,但雞湯往往是自相矛盾的。名人傳記就更加個性化了。哪個名人會把自己不堪的經歷寫出來?但往往那些不堪的經歷才是成就他們的主因。

也正是這個原因,我現在對於直接教授的知識,反而並不太感興趣;我特別喜歡那些教人看待問題角度和方法的內容,也就是要讓自己的思維升級。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個“漁”就是方法。

長久以來,大家對於Why、對於“因果關係”過於注重,這其實是捨本逐末。因為這會導致更多人關注結論,喜歡討巧,善於走捷徑。關注How,關注過程,關注推導出結論的思維方法,這才是我們這個時代更需要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