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捅的就是你?

近期,23号文被一则“那你捅他啊!”再次刷屏。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在去杠杆严监管的大背景下,受到了一轮又一轮的暴击,本次财政部这一刀,捅的也着实不轻,讲个笑话喊个冤也大可理解。

为什么捅的就是你?

1、为什么是财政部?

23号文发布之后,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为啥是财政部?不都说好了我国是一行两会的金融体系,财政部来凑什么热闹?

有此一问的出门左转,本公号3月23日文章《体制内金融体系》已有分析:财政部是我国体制内金融体系的重要“山头”,在很多情况下,财政部可是比人民银行还强势哦!

另外考虑到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已经较为严重,财政部必须有所(甩)作为(锅)。君不见2015年中央要求证监会控制股市暴涨,证监会眼睁睁地看着银行和信托资金前赴后继杀入股市,在资金源头上,能作为的着实有限。最后股市崩盘了,证监会作为第一责任单位,必须背锅!

财政部可不是证监会,面对地方债问题,必然尽一切可能表示,这锅我不背!

2、财政部发文的目标是什么?

自2014年43号文以来,财政部为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也是操碎了心,从融资平台脱钩,到政府购买服务,到PPP,各种政策接连不断,最终约束效果如何?

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末我国地方政府债务16.47万亿,债务率76.5%,低于国际警戒水平。但真正可怕的是“隐形债务”!不少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公司、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政府投资基金、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变相举债,或由此形成地方政府的各类隐形刚性支付义务。

前不久,笔者还收到一个某新型城镇化发展私募基金的募资报告,该基金主要投向于包装成PPP的某地方政府文化产业整体开发建设项目。问资金退出方式是什么,答:政府保本保收益!!

由此可见,不合规的融资方式还是大量存在,并对我国财政系统、金融系统带来巨大的潜在威胁,用财政部23号文解读的表述是:“当前一些地方政府依然存在违法违规和变相举借债务的问题,举债方式日益多样化,风险不断增加。”

总之,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已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的“灰犀牛”之一。

3、为何单方面发文约束地方政府总差点意思?

总结财政部43号文以来的政策,有一个共同特点:均是基于约束地方政府行为的角度;对于金融机构的行为约束也有涉及,但这种约束用大白话翻译过来就是:金融机构不要再违规提供融资、增加地方政府债务了,地方政府给你们的那些违规承诺通通没有法律效力!

但实际上,只要第一层次的经济效率可以起作用,承诺是否还有法律效力就没有那么重要。在金融机构的业务逻辑里,一是维护好地方政府关系很重要,地方政府手里总有某些项目能给银行超额回报;二是即使地方政府的违规承诺没有效力了,但地方政府的一些“暗示性承诺”成为判断项目是否可做的重要标准,比如城投公司出身如何,归哪一级政府管,董事长是哪个级别的政府官员等。因此,在具体业务中,金融机构对政府类项目和城投类项目有绝对的偏好。哪怕政府说了不兜底,但中国商业的“潜规则”和经验告诉金融机构:业务安全有保障,冒点合规风险是值得的。

4、最节约成本的做法:约束金融机构

如果某项政策的执行不理想,说明该政策的执行成本非常高,或者政策并未形成闭环而存在漏洞。那么实操中,是约束融资人(地方政府及其相关的城投公司等)更容易,还是约束金融机构更容易呢?

当23号文出来后,很多人抨击财政部“车轱辘话之前对政府说了一遍,现在又对金融机构说了一遍,有何意义?!”。而笔者觉得这个“又”恰好是进步所在。

从近几年经验来看,即使43号文出台后,财政部的政策约束纷至沓来,但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控制并不理想;而现在财政部做的事情恰恰是让此前的一系列政策形成闭环。借用财政部解读的一句话就是:“《通知》旨在规范金融企业对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投融资行为,与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等政策形成合力,共同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捅”金融机构相对约束地方政府行为来说,执行成本更低,政策更具可操作性:一是对金融机构的基础信息获取成本要低得多。近几十年来的金融市场化改革,至少金融机构经营的三张表都是清晰易得的,但是地方政府连基本的资产负债表都难以查到;二是金融机构的监管框架更成熟。尤其是2016年严监管以来,金融监管的四梁八柱已经建设完成,“严监管”已在金融机构深入人心;三是金融机构的产品或行为会面临更多利益相关方的关注和制约。除了外部监管部门的关注外,不少金融机构已经上市,还包括来自股东、内部风控以及相关产品投资人的关注和制约,如果某家机构投资违规产品可能会面临监管的惩处或罚款,内部风控、股东的投委会根本不可能任由这类产品批量落地!

站在金融机构的角度很冤啊,为什么偏偏捅我,为什么财政部约束地方财政效果不佳,要拿金融机构开刀?因为金融机构的行为监管成本相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更低,站在全社会的角度看是实现了成本最小化。23号文是对科斯定理的现实运用,是遏制地方政府债务扩张的重要措施。

举个例子,有人问笔者,23号文要求穿透审查资本金来源,那么就算金融机构给了资本金融资,后续监管来审查项目公司的时候,根本没法查证资本金来源不合规嘛。其实问题是,23号文之后,绝大多数金融机构压根就不会去批资本金融资!这效果,立竿见影有木有!

5、下一步政策预期

从目前宏观政策看,结构性降杠杆和控制地方隐形债务扩张已经被多次强调,在大家一致讲政治的大环境中,笔者猜测金融监管机构可能很快会对财政部发文进行回应,并配合具体惩治办法。犹记得:2016年一二线城市暴涨时,住建部选出16个房价过快上涨城市,而后银监会、基金业协会等纷纷出台政策配合热点城市房价调控,并明确表示“对于热点城市的定义,以住建部的相关要求为准并适时调整范”。至今地产调控依然延续,在对金融机构资金全方位的监管下,热点城市房价上涨速度已经得到了抑制。对于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此理亦同。

为什么捅的就是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