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沉没74年的日本军舰考证,真正身份可能与中国战场颇有渊源

一条沉没74年的日本军舰考证,真正身份可能与中国战场颇有渊源

欢迎点击右上方红字关注“燃烧的岛群”,我们不做他人文章的搬运工,只提供准确的历史依据和独到的见解分析,用地缘学、心理学和社会学来讲述历史和旅行的精彩!

一条沉没74年的日本军舰考证,真正身份可能与中国战场颇有渊源

本文是“燃烧的岛群”自媒体第140篇原创文章。

在基础设施极端落后的科隆镇上,无论是游客还是土著都对科隆湾沉船的背景并无概念,旅途虽已结束,挖掘这些沉船的前世今身,反倒是一件更有意思的事情。本篇同样得到了七喜飞行猪的大力支持,全文共4446字,配图28幅,阅读需要10分钟。

一条沉没74年的日本军舰考证,真正身份可能与中国战场颇有渊源

图1. 卢松沉船的水下状态图,也反映了该残骸的状态

为了应对美军潜艇的威胁,日军也在东南亚到本土的运输线上组织了大型护航运输队,配备少量反潜警戒船。由于实力所限,除了三艘大鹰级护航航母和一些老式驱逐舰改造成的护航舰之外,只有一些慢速的海防舰、猎潜舰(SCS)和巡逻炮舰(PC)可用于护航。

一条沉没74年的日本军舰考证,真正身份可能与中国战场颇有渊源

图2. 目前流行的东桑加特沉船水下状态图

沉没在科隆湾的两艘小型舰只卢松炮艇(Lusong Gunboat)和东桑加特炮艇(East Tongat Submarine Charser),就是为运输船队提供反潜掩护的轻型舰只,他们的故事,无论中文、英文和日文都未见详细记录,这次的考据将是基于现有文字和图片资料的一次大胆推测。

一条沉没74年的日本军舰考证,真正身份可能与中国战场颇有渊源

图3. 东桑加特沉船的真身-第32号驱潜艇

上一篇对东桑加特残骸进行了资料考证,结合水下残骸的尺寸,推断为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军第32号驱潜艇(详见 ),而另一艘更小的沉船卢松炮艇(Lusong Gunboat)则更加难以辨识。从其水下状态来看,该船上层建筑已腐蚀完毕,只剩下完全开放式的船壳,由于临近海面,光照充足营养丰富,船体周身覆盖着厚厚的珊瑚,每天都有大量的游客前来浮潜和体验潜水。

一条沉没74年的日本军舰考证,真正身份可能与中国战场颇有渊源

图2. 从海面上观察卢松沉船清晰可见

由于卢松沉船距离水面相当近,低潮时船尾甚至可以露出海面,天气晴朗时水下能见度很高,属于浮潜游的必到之处,一些体验水肺潜水的初学者也会来这里,所以有大量的游记可以获得清晰的水下照片,这些照片为本篇的考证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一条沉没74年的日本军舰考证,真正身份可能与中国战场颇有渊源

图3. 卢松沉船和旁边浮潜的游客

在对兴川丸的考据中(详见 ),发现了第30号、第32号驱潜艇当时在场的记录,按照惯例,在TF38袭击菲律宾之前,南洋运输线上最大的威胁来自于美军潜艇,因此护航运输船团最重要的护航力量就是驱潜艇、扫海艇、哨戒艇,以及更小更简易的驱潜特务艇。在尽可能翻阅对比了各种小型舰艇之后,首先将怀疑对象指向了更轻型的驱潜艇——驱潜特务艇。

一条沉没74年的日本军舰考证,真正身份可能与中国战场颇有渊源

图4. 第1号型驱潜特务艇的线图

早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的1939年,日本海军在横须贺工厂和市川船厂开工建造了两艘装备两台柴油机引擎的港口拖船——第1182号和1183号,均于1940年完工。这两艘拖船都是木质船壳,以便在战争结束后可以转为民用船只。

一条沉没74年的日本军舰考证,真正身份可能与中国战场颇有渊源

图5. 伊良湖号虽为军舰却只能烧煤,注意舰体中部的巨大烟囱

由于日本石油资源的匮乏,当时有一条要求,即非直接作战舰只不使用燃油驱动,所以日军的其他拖船都还是烧煤的蒸汽引擎,科隆湾的另外一条大沉船——给粮船伊良湖号也由于这个原因而同样设计为以煤为动力来源。

一条沉没74年的日本军舰考证,真正身份可能与中国战场颇有渊源

图6. 1945年1月10日拍摄的第1号型驱潜特务艇,编号不明

1941年,日本海军在该年度的“丸急计划”中加入了100艘按上述两条拖船为原型建造的驱潜特务艇,命名为第1号型驱潜特务艇(第1-第100 号)。建造计划被分摊到全国各地的16家造船所,最后由吴、佐世保等四家海军船厂统一安装武器,至1944年末全部竣工。1943年又再次追加建造100艘(第151-第250号),至1945年1月全部竣工。

一条沉没74年的日本军舰考证,真正身份可能与中国战场颇有渊源

图7. 某次战斗中的第1号型驱潜特务艇

第1号型驱潜特务艇是一条小船,基准排水量仅130吨,尺寸为29.2米(长)×5.65米(宽)×1.97米(吃水),动力为2台舰本式柴油机,输出400马力,最大航速11节,续航力为1000海里/10节。武器装备仅有1挺单装13mm或7.7mm机枪,深水炸弹是其主要武器,包括一台深弹投射机,2条滑轨,备弹18枚,艇员为32人。

一条沉没74年的日本军舰考证,真正身份可能与中国战场颇有渊源

图8. 1946年的四艘第1号型驱潜特务艇,已改为巡逻艇

总计200艘的第1号型驱潜特务艇在战争中相当活跃,北至千岛群岛,南至所罗门群岛均有活动记录,其中81艘战沉。幸存下来的驱潜特务艇在战后从事了一段时间的扫雷作业,因为其木质船壳对磁性水雷是免疫的,随后有25艘服役于海上自卫队,35艘服役于海上保安厅。

一条沉没74年的日本军舰考证,真正身份可能与中国战场颇有渊源

图9. 中国海军南海舰队的541号炮艇

作为战胜国的的中国海军也接收了7艘第1号型驱潜特务艇,分别是第74、75、190、220、223、240和243号,改名为光中、光华、光民、光国、光富、光强和光康号。其中光康艇状况不佳,1946年拆解,光国艇起义后改名十月号,光强艇在国民党撤离海南岛时沉塞于榆林港中,光民艇(Ch190)在1949年10月广州解放时被缴获,后编入南海舰队,艇号3-541,万山海战之后被命名为先锋号炮艇。

一条沉没74年的日本军舰考证,真正身份可能与中国战场颇有渊源

图10. 万山海战后的先锋号炮艇,原日军第190号驱潜特务艇

从外表上看,第1号型驱潜特务艇有倾斜式的艇首和近似于方形的艇尾,在甲板的四周有不太高的舷墙(但舷墙平直没有明显凸起),艇首两侧有椭圆形的锚链孔。驾驶台呈方形,四周有观察用的方窗,视野非常好。驾驶室的后面有一根单柱式的桅杆,桅杆后有一个截面为圆形的烟囱,艇上装有一艘工作和救生用的小艇,可通过吊艇杆进行起吊,后甲板有一个较大的入舱口和各种反潜装备。

一条沉没74年的日本军舰考证,真正身份可能与中国战场颇有渊源

图11. 民都洛岛是马尼拉下方的大岛,其西南方就是科隆岛

根据日本的舰史记录,第32号驱潜特务艇恰好是在1944年9月24日遭到TF38空袭,沉没在民都洛岛以南,而科隆湾正是在民都洛大岛的南面,该船与卢松沉船的沉没日期相同,位置几乎一致,尺寸也较为接近,几乎就打算认定卢松沉船就是这条第32号驱潜特务艇了。

一条沉没74年的日本军舰考证,真正身份可能与中国战场颇有渊源

图12. 疑似卢松沉船的船尾照片,注意非常平直

然而还是有几个问题无法得到解答。

首先,第1号型驱潜特务艇是木质船壳,卢松沉船很明显是一条铁船,所以才能在水下浸泡了74年还可以保持大体完整。

一条沉没74年的日本军舰考证,真正身份可能与中国战场颇有渊源

图13. 卢松沉船的船尾只剩下半截,船壳非常平直

其次,第1号型驱潜特务艇的艇尾为圆弧形,而卢松沉船现存的船尾是近似平直的钢板,无法观察到艇尾的闭合,这与驱潜特务艇的艇尾特征严重不符合,有一种可能性是现在的卢松沉船的船尾也许并不是他真正的船尾。

一条沉没74年的日本军舰考证,真正身份可能与中国战场颇有渊源

图14. 妹子的照片拍得很好,注意船头的舷墙耸起的防浪设计

第三个也是最大的问题来自于船头的舷墙,根据一些游记照片显示,卢松沉船的船头舷墙有一个明显的升高,这显然是为了提高船体前部的抗浪性能,而第1号型驱潜特务艇的线图和实际照片上并没有这个设计。

一条沉没74年的日本军舰考证,真正身份可能与中国战场颇有渊源

图15. 忽略妹子,请注意卢松沉船舷墙有明显高出一截的防浪设计

从这三点基本可以断定:卢松沉船不是木质的驱潜特务艇,那么问题出在哪里?

略加思索后发觉,之前是被外文的沉船资料图误导了,一直以为卢松炮船真的是一条小船,检索的重点也是100-500吨之间的轻型船只。实际上根据卢松沉船船尾断裂,船身为钢质来判断,这条船可能原本并非小船。

一条沉没74年的日本军舰考证,真正身份可能与中国战场颇有渊源

图16. 卢松沉船的船头俯视图

经过再次的检索,终于在另外一份资料中,找到了当天与第32号驱潜艇一起在科隆湾战沉的另外一条护航舰的名字——日本海军八重山号(Yaeyama)机雷敷设舰(布雷舰)。

一条沉没74年的日本军舰考证,真正身份可能与中国战场颇有渊源

图17. 卢松沉船很浅,浮潜者也可触及

一战后,日本海军发展重型主力舰只受到条约限制,加上受到欧洲水雷战术的影响,开始设立新的敷设舰舰种。日军的敷设舰分为布雷舰和布网舰两种,主要都是用于防御作战。八重山号就是在1927年计划建造的一艘小型机雷敷设舰(日文的机雷表示水雷),也是日本海军最早采用焊接技术的船只。

一条沉没74年的日本军舰考证,真正身份可能与中国战场颇有渊源

图18. 1941年状态的八重山号敷设舰

八重山号于1930年8月2日在吴海军工厂开工,1931年10月5日下水,1932年8月31日竣工。基准排水量1135吨,尺寸为93.5米(长)×10.65米(宽)×2.84米(吃水),动力系统为2座直立三段膨胀式蒸汽机,2台舰本式煤油混烧锅炉,输出4800马力,航速20节,续航力4800海里/10节。

一条沉没74年的日本军舰考证,真正身份可能与中国战场颇有渊源

图19. 1932年7月13日在岩仓冲全力公试的八重山号

八重山号的火力包括2座单装十年式120mm45倍径高炮,2挺7.7mm机枪,1944年又加装1座三联装和6座单装九六式25mm高射机关炮,另配备6号水雷185颗,深弹投射机4座,深弹18枚,舰员150人。

一条沉没74年的日本军舰考证,真正身份可能与中国战场颇有渊源

图20. 某艘日本沉船里的残留水雷

八重山号设计较早,在“友鹤事件”和“第四舰队事件”后进行了性能改善,缩小了上层武器装备,降低了重心。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八重山号成为侵华的日本海军第3舰队第11内河炮艇战队的旗舰,指挥官是谷本午太郎海军少将(Tanimoto Umataro)。1937年9月,该舰短暂返回佐世保接收了修理和改造,随后又返回中国海域,在天津、厦门、长江干流的许多地点都有这条布雷舰的身影,充当了侵华的急先锋。

一条沉没74年的日本军舰考证,真正身份可能与中国战场颇有渊源

图21. 1935年长江上的日本炮艇势多号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八重山号承担了向帕劳运输陆战队的任务,1941年12月10号到11号,他在苏里高海峡布设了133颗水雷,这也算是他为数不多的布雷执行主业任务之一。

1942年2月1日,八重山号参加了对苏比克湾的登陆作战,在此他遭遇了美军PT-32号鱼雷艇,双方用火炮对射了几轮。美军鱼雷艇先是试图用机枪击毁八重山号的探照灯,随后又发射了两条鱼雷,鱼雷在该舰附近爆炸,但是八重山号报告只收了轻伤,随后他便退出了战斗。

战争中期该船主要都在菲律宾附近活动,为护航船团提供警戒。

一条沉没74年的日本军舰考证,真正身份可能与中国战场颇有渊源

图22. 科隆湾,卢松沉船位置紧紧挨着中间小岛的左侧

1944年9月24日,八重山号布雷舰随同护航队一起在科隆湾躲避,当美机来袭时,场面一片混乱,各舰单独对空作战,然而这些轻型舰只和运输船的防空能力非常弱,八重山号和第32号驱潜艇一同被美机击沉,时任舰长津己和部分船员跳海逃生。

一条沉没74年的日本军舰考证,真正身份可能与中国战场颇有渊源

图23. TF38的CV-16列克星敦号派出了攻击机群

当天下午5时10分,美军截获并破译的一份日军电报解释了一切:“八重山号布雷舰和第32号驱潜艇在当天上午8时32分遭遇30架敌军飞机长达15分钟的轰炸,地点在民都洛岛以南的安布罗格岛(Ambuloag)外海。八重山号被超过10枚炸弹命中,难以继续航行,装备全毁,两小时后沉没,第32号驱潜艇也同时沉没。”

1944年11月10日,八重山号被日本海军除籍。

一条沉没74年的日本军舰考证,真正身份可能与中国战场颇有渊源

图24. 卢松沉船的船身中部残留的铁质零件

八重山号被击沉的更多细节已经无法考证,按照菲律宾人的记录,卢松沉船的部分船体曾在战后遭到过打捞和销售,这一点刚好与现存的卢松沉船开放式的舰尾相符合,考虑到卢松沉船处于浅水之中,船头下倾,当时的船尾很有可能上翘并暴露于海面上,非常容易被切割打捞。而又因为原来的船尾被切走了,导致残骸的长度发生了变化,这又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不熟悉舰史的潜水者会误认为这是一条长度35米,排水量350吨的小船。

至此,对八重山号和卢松沉船的关系,算是完成了完整的推断。

一条沉没74年的日本军舰考证,真正身份可能与中国战场颇有渊源

图25. 鸿级水雷艇的线图

值得一提的是,9月24日当天还有一条不足千吨的小军舰在民都洛岛以南被TF38空袭击沉,这就是鸿级水雷艇隼号(Hayabusa)。鸿级是千鸟级水雷艇(就是出大事的千鹤号那级)的改良型,建造于1936年-1937年间,一共建成8艘,隼号属第三艘。

一条沉没74年的日本军舰考证,真正身份可能与中国战场颇有渊源

图26. 1937年7月31日三井玉造船所出港中的水雷艇雉号

鸿级水雷艇基准排水量为840吨,尺寸为88.5米(长)/8.2米(宽)/2.8米(吃水),拥有30.5节的最大航速,续航力为4000海里/14节,武装主要包括三联装533mm鱼雷发射管一具,备雷3条(无再装填能力),另有深弹投射机2座,备弹48枚。

由于航程短吨位小,与正规舰队驱逐舰相比,这种水雷艇并不适合用于舰队作战,因此在太平洋战争中主要在香港、帕劳、拉包尔、特鲁克和本土海域服役,执行护送和本土警戒任务。

一条沉没74年的日本军舰考证,真正身份可能与中国战场颇有渊源

图27. 鸿级水雷艇隼号,同样沉没于当天

隼号虽然也是在同一天被TF38击沉,但是没有资料证明她当时也在科隆湾内,或许她正是与本文开头提及的第32号驱逐特务艇一起正在护航另外一支运输队,又一起被路过的TF38收了人头。当然,由于资料的不清晰,这也只是个推测。

一条沉没74年的日本军舰考证,真正身份可能与中国战场颇有渊源

图28. 隼号模型的船头特写,与卢松沉船也颇为相似

实际上,要证实卢松沉船的真正身份,只需要测量一次舰体的精确尺寸,然后与上述两舰的线图作个比对。资料考证已经结束,接下来就期待着潜水大牛们能够早日证实或证伪。有机会去科隆湾旅游的朋友,可以实地实景近距离观察一下这艘曾经的侵华日本舰队的战队旗舰。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燃烧的岛群”,搜索订阅同名公众号,内容更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