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社會的地主是靠關係發家的多,還是靠自己本事發家的多?

好像這兩年流行給地主翻案,洗地,說他們是勤勞勇敢的致富小能手啥的。不過這種話有的時候像是雞湯,偶爾喝喝強身健體,但是喝多了也會中毒的。

其實地主在古人那裡的形象也不是太好,在《笑林廣記》等書中有很多黑地主的段子。

舊社會的地主是靠關係發家的多,還是靠自己本事發家的多?

比方說某個地主和夥計出門,走了半路上就往回跑,兔子都是他孫子,小夥計緊追慢攆,看到地主鑽到一塊高粱地裡了,一會兒地主滿臉笑意的走出來。

夥計問:老爺您幹嘛去了。

地主說:剛才走到半路之上,我忽然有了屁意,趕緊跑回來放了。

夥計說:一個屁而已,您在路上放了不就得了。

地主說:不行,那一塊兒是馬地主家的地,我不能讓自己的屁肥了他家的田,回去記得告訴家裡的長工夥計們,以後放屁都要放到我家地裡,不許在馬地主家的田裡放一個屁。

古代地主們發家致富大多隻有幾個途徑,其一,靠自己的勤勞節儉慢慢攢出家當財富來,但是這種多是一些小地主,需要幾輩人的積累,慢慢的發家致富有了錢,像《闖關東》的朱開山就是這種。

舊社會的地主是靠關係發家的多,還是靠自己本事發家的多?

不過大地主發家不單單靠土地的積累,畢竟那樣太慢了。他們靠著勢力。像劉文彩他哥是劉文輝,他原來做正當生意,生活的還行,後來劉文輝發達了,劉文彩開始幹起了幹倒賣軍事物資,武裝押運賣鴉片等生意迅速暴富。

而常凱申發家其實是靠著這些大大小小的劉文彩們把他捧上神壇的,所以後來他想進行變革都無疾而終,因為別人捧你就是為了升官發財的,你這剛剛發達就想把金主甩開,他們當然不幹了。

再有一種就是靠著膽大發家或者依靠專營賺錢的,比方說古代的買鹽是要有專業們的許可的,叫鹽引。

有的商賈靠著很多大的鹽商因為一張鹽引而發家致富,但是也有買不起鹽引的,那就賣買有鹽引的私鹽,一些人靠著賣私鹽等生意發家,然後歲數大了,回到老家買房子置地,過起了安穩的地主生涯。

富貴險中求這話沒錯,但是這富貴得有命享受才不枉辛苦去求得,而古人重土安民有著濃重的鄉土情結,希望富貴還鄉,所以很多人即使生意再成功,如果老家沒有房子沒有地,也絕對心裡沒底。

這大約是農業社會的特點吧。

不可否認地主中有修橋補路的善人,但是這個群體中壞人其實更多,為了多擁有土地他們必然會使用一些手段,從農民手裡收地,把失地的農民變成自己的賺錢工具。

舊社會的地主是靠關係發家的多,還是靠自己本事發家的多?

這情形有點像鵝廠收購各種創業團隊,收購你就是為了消滅你。

而古代每到王朝末期,往往是土地高度集中在少數地主手裡,大量農民沒事做沒飯吃,造反也許會死,但是能吃飽,不反只有餓死,兩害相權,先吃飽再說。

那些替地主瘋狂洗地的有的大約是祖上闊過,如果自己家一直是地主,那現在自己就是是滿院丫鬟隨便欺負的少爺,但是地主被鎮壓了,現在自己連房都買不起,心裡恨得慌。

==================

文:薛白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