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延川「窮」老漢 改革開放奔小康

一場秋雨,一場涼。陝北高原墨綠盡染,在這個豐收的季節,山山峁峁間到處是紅彤彤的蘋果。

「改革開放40年」延川“窮”老漢 改革開放奔小康


“一個、兩個、三個……”趙金祥的小孫子對著籮筐裡剛摘下的蘋果認真地數著。“老趙,你把梯子拿過來讓我也用一下。”遠處的妻子喊道。“來咯。”趙金祥從梯子的第二層直接跳了下來扯著嗓子回答道,滿眼的喜悅和那一條條皺紋裡流露出來的是滿滿的幸福。

「改革開放40年」延川“窮”老漢 改革開放奔小康


今年61歲的趙金祥是延川縣楊家圪臺鎮孫家塬村的農民。幾十年來,他把大部分精力都奉獻給了這片黃土地,藉助改革開放的東風,四十年來他用勞動創造了財富,改變了自己家的生活狀況,也見證了他們村乃至黃土高原翻天覆地的變化。

就想吃頓飽飯

“經常餓得前胸貼後背,每天除了想吃還是吃,餓得不行呀。”回憶起學生時候的生活,打開話匣子的趙金祥苦笑著說。

“現在的娃娃真是享福,每天家庭作業寫完就算任務完成了,我們小時候放學回家路上,看見路邊有個柴棍棍都要搶著撿回去燒火做飯,或者揹著鐮刀拾掇一筐子豬草回去餵豬,回家路上都思謀著為吃飽飯能多做點什麼事。”趙金祥回憶著,“回到家裡,大人在山上勞動的話自己還要主動燒火做飯,我們家裡兄弟姊妹又多,七八歲的娃娃還要照看一兩歲的弟弟妹妹。”

苦菜、燒圪卷、麻湯飯、酸菜現在作為特色飯菜招待遠方客人,可在趙金祥眼中,這些都是有時代印記的飯菜,“平時就吃糠飯,偶爾吃個‘黃元帥’(玉米窩頭)都幸福得不行,高中時候一個同學花四毛九分錢買的一包餅乾至今都讓我記憶猶新。”趙金祥講道。

“上高中後從稍道河鄉坐個班車到縣城,五毛錢的車費都掏不起,同村如果有拉架子車去趕集的,一大早就守在人家門口等著出發,趕到集市上都快晌午哩,現在從村裡出發到縣城不到20分鐘就到了,瞧這變化有多大。”趙金祥說。

除了交通上的不便,當初那個年代人們主要是為吃穿發愁,孩子們盼望著正月到來有肉、有餃子吃,條件好點的還能穿上新衣服,最難熬的要數青黃不接的三四月了,就有吃不上飯的人出來討飯。俗話說忙臘月、富正月、半死不活二三月是真實反映。“記得當時村裡有一家買回來豬肉,還沒做熟就被孩子們吃得差不多了,那時候日子過得太辛酸了。”趙金祥感慨道。

吃上白麵了

1978年“包產到戶”的舉措在小崗村實行不出兩年便解決了溫飽問題,這個來自遠方的消息傳遍了黃土高原的鄉間田野,大家都期待著分田到戶,這讓趙金祥看到了希望。

「改革開放40年」延川“窮”老漢 改革開放奔小康

土地是農民的衣食父母,只要勤勞肯幹,就一定會有收穫。“把地分到戶以後,村民幹勁十足啊!天不亮全家有勞動力的都上山勞動,直到晚上看不見才回家。山地上全部種的都是小麥、高粱、穀子、糜子等糧食作物,平地上家家戶戶都種白菜、蘿蔔等時令蔬菜,不到第三個年頭,交過公糧後自家的糧倉再也沒有空過。”趙金祥說,從那時起,學生時代憧憬的頓頓吃白麵,成為了家常便飯。“早上吃白麵饅頭,下午吃白麵麵條,招待親戚客人再也不用問鄰居家借了,肉也不再是過年的奢侈品,趕集的時候在集市割點肉回家改善伙食也成了一種生活習慣。”趙金祥回想著過往脫口而出。

「改革開放40年」延川“窮”老漢 改革開放奔小康

經過幾年勤勞奮鬥,趙金祥家裡吃的穿的都解決了,口袋裡也有些餘錢,他就開始著手住的問題。“那時候工錢一天五塊錢,自己就靠種穀子、老麻子、豆類等作物換取現金,就這樣欠了別人的錢好幾年才還上,那時候一年存款才幾百塊錢,大家都沒錢。”趙金祥談起他們家箍新窯那會兒的家庭情況說。在廣闊農村,箍窯蓋新房不只是趙金祥一家,在解決溫飽問題後,整個農村都開始興建住所,改善居住環境。手錶、自行車、縫紉機、收音機“三轉一響”也不再是奢侈品,走進了農戶家中,甚至個別人都開上了機械三輪車,生活水平發生了巨大變化。

日子更好過了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陝北黃土地上的農民也在感受著不一樣的社會氣息。當過民辦教師的趙金祥不斷從報紙書刊上獲得改革開放的社會變革信息,而這些信息也一步一步改變著他對農村經濟發展的認識。

「改革開放40年」延川“窮”老漢 改革開放奔小康

在政府的宣傳引導和自己思想轉變下,他開始放棄種植小麥轉而種植蘋果,這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你不種麥子你吃啥呀?”“咱祖祖輩輩都是種地的好把式,務蘋果能行了?”當初許多村民勸他的聲音他還依稀記得,然而“一根筋”的他並不為所動,堅持走自己的路。如今,長得鬱鬱蔥蔥的果樹就是對他最好的回報,“你看看我這蘋果,個大皮薄有甜度,水個淋淋的,看見就有胃口。”老趙笑著說。

“現在種蘋果也很辛苦,但是錢袋子鼓起來了呀。”趙金祥說,現在10畝蘋果每年可收入八九萬元,嚐到種植蘋果甜頭的他繼續擴大種植規模。他指著遠處的山峁告訴筆者,那邊有他新建的10畝果園,等新園掛果他的收入可以再翻一番,即使將來老得幹不動了,20畝果園流轉給他人坐收流轉金,也是一筆不菲的收入。

「改革開放40年」延川“窮”老漢 改革開放奔小康

站在趙金祥家門口,大門左右角上的兩隻潔白陶瓷鴿子造型栩栩如生,棗紅色瓷磚上寫的“吉祥如意步步高,一帆風順年年好,家和萬事興”也如實反映著趙金祥的生活。走進院內,硬化過的院落再也不怕雨天泥濘不堪,水龍頭一擰自來水流個不停,乾淨整潔的玻璃替代了過去糊窗用的麻紙,院子一旁新建的果庫也即將投入使用,整個院內散發著勃勃生機。

「改革開放40年」延川“窮”老漢 改革開放奔小康

“真是沒想到我現在也能過上這樣的日子。”翻著老照片的趙金祥感慨道,“從吃不上、穿不上、住破窯到吃細糧、穿新衣、住新房也就短短几十年時間,改革開放社會發展真是太快了。”

不僅趙金祥感慨,整個孫家塬村的人都感受到了身邊的變化,交通出行方便了,手機信號全村無死角覆蓋,村委會旁邊的廣場也成為村民聚集休閒的好去處,家家戶戶都住進新窯洞,現代化的農用機械在田間地頭轟轟作響,村民生活條件得到了明顯改善。

“改革開放富百姓,黨的政策暖人心;蘋果是條致富路,奔向小康永不停。”這是趙金祥經常唸叨的一首打油詩,也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在黨的政策引領下群眾脫貧致富的心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