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說「扶蘇不死,大秦不亡」?

第一軍情


“扶蘇不死,大秦不亡”,此言不虛。司馬遷在《史記》中評價:“扶蘇為人仁。”“剛毅而武勇, 信人而奮士”。秦始皇以武功完成大統,哪曾想到,其長子扶蘇以仁信而天下歸心?秦末首先起來反秦的陳勝、吳廣就是以扶蘇被無罪被殺而憤然起義反秦的,可謂打著公子扶蘇的仁義旗,反對秦二世之苛暴之政而起,可見扶蘇在當時的影響力有多大。





誅滅仁義,必為不仁。由於秦始皇在世之時在民間盛有仁義之名的扶蘇屢勸其父體恤民情的緣故,被秦始皇派到外地駐守。現在民間卻傳聞扶蘇沒有罪,秦二世卻把他殺害。所以,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反抗秦二世暴政,於是各路反秦勢力紛紛響應,很快,秦王朝大地內烽煙四起,併成燎原之勢,秦王朝也因此土崩瓦解。

秦王朝的滅亡,跟趙高串通胡亥誅殺長公子扶蘇而引發民憤導致民間反秦有著直接的關係。可見,當時的人們是一心向著心懷仁義的長公子扶蘇的。



當時人們心向著扶蘇繼位,可見有仁義者有天下。經過戰國兩百戰的戰亂,人們厭倦了戰爭的殘酷,往向平定生活。扶蘇一死也就等於將思安定的人的嚮往徹底摧毀。

秦亡之後,群雄並起,卻有一個人不光繼承了秦始皇的大統一理想,也繼承了長公子扶蘇的寬仁,這個人就是劉邦。劉邦之所以能在短短十一年內迅速統一,稱堪奇蹟!而這奇蹟的背後卻是天下人急需一個仁慈的君主給他們一個安定生活的結果。



從劉邦起事到進入咸陽,劉邦的隊伍每到一處都是以勸降、少殺為主,並沒有遇到像項羽那般激烈的抵抗。在咸陽城內為不擾民,和咸陽城內的百姓進行了史上著名的“約法三章”,並駐軍在遠離鬧市的霸上。咸陽城內百姓見沛公不擾民不殺降,足見其仁義。《史記》中說:當時的咸陽百姓“恐沛公不為秦王”,可見當時人們的心聲就是希望得到仁義之君給他們帶來安寧。



扶蘇作為大秦王朝的仁義代表,扶蘇亡仁義死,大秦亡也就不足為奇了。值得扶蘇泉下含笑的是“漢不光承了秦始皇之制,也承了秦公子扶蘇之志。”劉邦通過推行“休養生息”之政,替他將仁義散播在這個瘡痍滿目的神州大地。


海馬叔叔說史事兒


扶蘇是秦始皇嬴政的嫡長子,也是他在彌留之際下詔書,確立的繼承者,只不過這一切都被趙高扣押、隱瞞。

皇長子的名字取自《詩經》中的《國風·鄭風·山有扶蘇》,“扶蘇”是古人對樹木枝葉茂盛的形容,寓香草佳木之意。



由此可見,秦始皇對於扶蘇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不過在《史記》與《資治通鑑》中記載公子扶蘇非常有政治遠見,,認為天下未定,百姓未安,不可實行太過嚴苛的政策,只不過這些與秦始皇的政治理論相悖,由此觸怒秦始皇,被認為是一個性格軟弱的公子,於是一紙詔書,將他打發到上郡監蒙恬的軍中,希望由此歷練出一個果敢剛毅的皇子。

幾年的塞外征戰果然使扶蘇迅速成長起來,扶蘇成為身先士卒、勇猛善戰的一名戰士。而他敏銳的洞察力與出色的指揮才能也令邊防將領自嘆弗如。然而哪怕在這些浴血征戰中,也沒能磨滅掉他原本善良慈悲的心腸,他依舊愛民若子、待人謙遜,更受當地百姓的愛戴與推崇。

扶蘇作為秦始皇的嫡長子,憑自身的政治敏感與秦始皇的栽培,且在朝堂經營多年,理應得到大部分大臣的擁戴,而在監軍期間,又與蒙恬大將軍等人有不錯的交情,軍中有人輔佐,朝堂有人擁戴,若是能夠順利登基所面對的局面也應該是人心所向相對穩定的。

就算秦始皇一直認定此子性格軟弱,不是合適的繼承者,可對於當時的大秦來說,一位懷柔的君主會讓秦朝有更多緩和的空間,不至於會迅速崩塌。

好像皮繩被拉直繃緊後,如果外力消失,皮繩可以舒緩下來,那麼你會看到這根皮繩是在向內收縮的,有時候,人心也是如此,被高壓管制下的人心,就像一根繃緊的皮繩,隨時有可能斷掉,



而一旦這管制變鬆、變柔和,人心不再惶恐,便會有發自內心的感激與尊重,也許還會有一些被救贖的感覺,甚至會覺得拯救了自己的這個人,才是真正識得本人這個千里馬的伯樂,會更賣力的為這位君主、為這個國家奉獻自己,此時人心的向心力是最大的。

而胡亥不過就是一個被趙高利用的傀儡,加上他本身也沒有多少政治頭腦,只是貪圖權力頂端帶來的奢靡與享樂,從而更加放任趙高對朝政的把持與禍害。

胡亥之所以如此信任趙高,是因為秦始皇聽說趙高為人勤奮,又精通律法,便提拔他為中車府令掌皇帝車輿,更是讓他教胡亥判案斷獄,加之趙高善於觀言察色、逢迎獻媚,因而很快就博得了公子胡亥的賞識和信任,這也就為他裹挾胡亥篡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趙高為宦官起家,最初因害怕扶蘇繼位後重用大將軍蒙恬,而他與蒙恬素來不和,便夥同丞相李斯合謀偽造詔書,逼皇長子扶蘇自殺,另立幼子胡亥為帝,依仗著秦二世的寵信,自任郎中令並在任職期間獨攬大權,結黨營私,徵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將權利的暴虐向發展到極致。


而後又設計害死李斯,繼之為秦朝丞相,第三年他迫秦二世自殺,另立子嬰為秦王。雖然此後不久便被子嬰設計殺掉,且誅夷三族,但趙高的行為也是加速了秦王朝的滅亡。

秦的滅亡,源於趙高與胡亥的暴虐與嚴苛,殘殺忠良,滅其宗室,讓大臣無人再敢上書;窮奢極欲,供己享樂,至咸陽三百里內不得食其谷;重徭役賦稅,酷色政刑法,使民不聊生怨聲四起,各種矛盾交織在一處。


終於農民領袖陳勝、吳廣首先在大澤鄉(今安徽宿縣東南劉村集)揭竿而起,很快各路人馬因其目的一致,很快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最終推翻了秦王朝的統治。


因而與此對比,若皇長子扶蘇繼位,就算他宅心仁厚的性格如秦始皇所擔心的一般,並不適合帝王之位,可在酷政後的慈悲,嚴律下的適度放鬆,對於大秦帝國都是一種良性發展,並且扶蘇公子在朝堂本就擁有良好的人脈,在軍中又有極強的依仗,繼位後就算不會立刻殺掉趙高,也不會重用此人,便不會出現趙高權傾天下的局面。

扶蘇本就以繼承人身份生活多年,所學所看、所想所觀,皆以帝王視角論之,他能明白權利帶來的不僅僅是便利還有責任,因此自身就不會出現胡亥和趙高那樣的放縱,與權傾天下後的自我膨脹與不管不顧。


而且,當扶蘇公子成為權力頂峰的人,無論性格、眼界與行為,總會發生變化,這是權力帶來的變化,他不會一直溫良下去,會越來越剛毅果敢、堅忍不拔,因此,才會引發出這樣一句話:“扶蘇不死,大秦不亡”。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這話說的不小,甚至有些大,怎麼就一個“扶蘇不死”,就能改變歷史進程“大秦不亡”了?一般人肯定有疑問,公子扶蘇有那麼大的能量,就比胡亥厲害,能夠力挽大廈於將傾?(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這樣說不過是建立在公子扶蘇與秦始皇施政方針不同的情況下,公子扶蘇有可能採取與民休息的寬鬆政策,恢復生產,發展經濟,但這種假設其實也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即使公子扶蘇有這樣的傾向性,但政治人物不能看他不在其位時說了什麼,更要看他“在其位”時能做什麼。

為什麼說“能”?因為本來想好的事情,很可能隨著自身地位的變化,接觸面和需要考慮的問題的變化,而出現與以前態度迥異的看法和做法。

說了這麼多,公子扶蘇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人,到底有怎樣的政治主張?這“公子扶蘇”本身就是一個美譽,是與扶蘇的品行密切相連的。


扶蘇主張仁政,認為秦始皇推行的嚴刑苛法很可能把秦朝引入萬劫不復的境地,這些主張為他贏得了“公子扶蘇”的美譽。

但是他的這種想法沒有得到秦始皇的採納,反而隨著秦始皇的去世,扶蘇也被李斯、趙高弄死,徹底堵死了推行仁政等寬鬆政策的可能。

秦始皇死後一年,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爆發,更讓人堅信如果扶蘇當政,秦朝必不至於限於農民起義的窠臼。

但是歷史沒有假設,總是老百姓最不願意面對的就是亂世,做你想做的就是造反,但在極端情況下,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發生,不是嗎?


歷史三日談


記得我們在上學時期學秦末大澤鄉起義的時候,陳勝反叛的一個重要論點就是天下本來是扶蘇的,只不過被胡亥篡奪了,胡亥得位不正,弄得天下民不聊生,所以我們反叛也是正義的,陳勝的這套理論與題主所說的扶蘇不死,大秦不亡何其相似。也即假如扶蘇當了皇帝,大秦就不會滅亡了,為什麼世人會有這樣的認知呢?

這是因為當時扶蘇素有賢名,他不像他的父親秦始皇那樣完全以法家的那一套治理天下,他認為天下已定,對待百姓應該以法和儒相結合的方式治理天下,比如秦始皇因術士欺騙自己,譏諷自己便將受牽連的幾百術士全部坑殺,扶蘇就對秦始皇說:“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他想讓秦始皇知道如今已不是諸侯國之間互相征伐的時代了,天下一統應該適當改變之前的方式,可是秦始皇卻不這樣認為,倆人觀念有差,不過並不影響秦始皇對扶蘇的喜愛(臨死前遺命扶蘇繼承大統)。

扶蘇也因愛護百姓的賢名被天下人所熟知,天下也寄希望扶蘇登基後政策能有所轉變,百姓的日子能好過一點,可這一切因秦始皇的突然暴死,胡亥的繼位,扶蘇的自殺而戛然終止。

胡亥繼位後橫徵暴斂更加嚴重,嚴峻刑罰並沒有改善,百姓日子相比之前更加不如,陳勝的論點恐怕不僅僅是他個人的想法,更是代表了廣大百姓的心聲,是以這才有了他振臂一呼,揭竿而起的一幕。

扶蘇繼位後怎麼治理天下我們不得而知,但從他之前的表現來看他若繼位很大幾率會想辦法緩和社會的矛盾,百姓只要不是到了走投無路的邊緣便不會揭竿而起,那麼大秦便可以延續,因此扶蘇若不死大秦斷不會這麼快滅亡。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秦始皇死後,李斯等人將胡亥扶上皇位,後來宮廷政變,秦國迅速走向滅亡之路。那麼當初繼承皇位的如果是扶蘇,秦國是不是就不會暫時滅亡?大秦王朝的歷史又將如何改寫?

扶蘇是秦始皇長子,又名公子扶蘇,他為人剛毅勇武,仁義且有政治遠見。他在秦始皇在位時就經常反對秦始皇的嚴峻法度,勸諫始皇平息國民矛盾,倡導仁政。這對剛剛統一六國的大秦王朝來說有百利而無一害,而且扶蘇做事穩重,考慮周全,在朝中威望頗高。但是公元前210年,始皇在東巡途中病逝,據說死前有密詔讓扶蘇繼位,但是李斯、趙高等人假擬聖旨讓胡亥繼位,遠在邊疆的扶蘇收到信,錯以為是“父親賜死”,在萬分痛心之下自刎。

試想,扶蘇若不死,他肯定會最先採取措施緩和國內矛盾。商鞅變法是讓秦國變強了,但是隨著秦國軍事實力越發強大,法度也越加嚴明,可是這種嚴刑峻法能打天下,卻治不了天下,於是國民矛盾迅速升溫。在這種局勢下,原本就反對焚書坑儒的扶蘇一旦繼位,肯定能調整秦始皇的治國理念,安撫百姓,廢除酷刑。也許還能提前實現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局面,因為只要思想統一,民無反抗之心,國內的治安就能穩定,百姓安居樂業指日可待。再加上扶蘇一直提倡取消百姓的繁重徭役,他認為百姓富裕了,整個國家就富裕了,所以扶蘇如果在當時繼位,一定能讓秦國出現一番空前和平繁榮的景象,也許就會延緩大秦的滅亡。

但是我們從客觀的角度來分析的話,歷史不可能因為一個人的才華而改變發展趨勢,所以“扶蘇不死,大秦不亡”也只是相對於無能的胡亥而言。扶蘇可能會延緩大秦的滅亡速度,但絕不可能挽救秦國走向滅亡。


第一軍情


“扶蘇不死,大秦不亡。”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

扶蘇,始皇帝長子,是一個具有政治遠見的人,他反對嚴法治國,主張懷柔儒治。他認為天下未定,百姓未安,反對重典酷刑、嚴法苛政,主張輕徭薄賦,以民為本,仁政治國。扶蘇天性善良、仁慈謙遜,深得百姓的愛戴,為自己博得了“公子扶蘇”的美名。

秦滅六國天下一統,江山初定,理應休養生息,不宜大動刀兵。扶蘇的人格魅力和政治主張與之高度得契合,加之又在軍隊中磨礪歷練,柔中有剛,剛中帶柔,是最為理想的守成之君。

有人會提出疑問:扶蘇接到賜死詔書,並未反抗而選擇了自殺,這不是懦弱的表現嗎?其實,這是理解上有誤。要知道,在封建社會,帝王的意志代表著一切,生殺予奪都不得違抗。“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就是這個意思,對於扶蘇,始皇既是他的父親,更是他的君王,對於被賜死,奉行儒道的他只能由命,無理反抗,也不能夠反抗。

記住兩個關鍵的時間點。公元前210年七月初三,秦始皇暴斃於沙丘平臺;公元前209年秋,陳勝吳廣被逼在大澤鄉起義。從始皇暴斃到陳勝吳廣起義中間有一年多的時間差,假定始皇斃,英主扶蘇繼位,一年的時間,以公子扶蘇的人格魅力及其治國方略,懷柔政策頻頻使出,停止大興土木,減免苛捐雜稅,百業漸興,民心漸穩,百姓得以休養生息,始皇帝埋下的地雷很有可能就此被扶蘇排除,近乎失控的局面也很有可能被公子扶蘇控制住。在此情況下,陳勝吳廣未必會有此機緣來到大澤鄉,既便是來到大澤鄉因下雨延期也未必會被治罪。

至於陳勝吳廣具體以什麼樣的名義起義,史記記載:陳勝說了“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如果是扶蘇繼位,起義理由就不復存在,天下響應者將廖廖無幾。更何況矛盾的急劇激化是在胡亥當政的一年時間裡,也就是胡亥的暴政直接逼反了陳勝吳廣,若是扶蘇即位,緩和政策頻出,社會矛盾減輕,陳勝吳廣未必會造反。

時間往回倒一年,在救火隊長扶蘇公子的英明領導下,眾多救火隊員,蒙恬、蒙毅,李斯、馮去唧、王倌、尉僚等齊心協力,加上秦帝國軍事的強大,即便是陳勝、吳廣、項羽、劉邦起義,也未必能夠掀得翻秦朝的統冶。

類似的歷史情節,如唐代的安史之亂,戰亂雖曠日持久,但大唐最終平定了叛亂,取得了勝利。又如明朝土木堡之變,北京城內空虛,人心渙散,瓦剌也先隨時會舉兵進犯,然而僅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在於謙的力挽狂瀾之下,弱旅變成了強兵,上下一心,眾志成城,最終破滅了瓦剌也先欲入主天下的好夢。

子曰:“春秋無義戰。”春秋戰國時代,統治者們為一己之私,頻繁地發動戰事,使得老百姓流離失所,痛苦不堪。百姓需要的是什麼?生活安定、不捱餓能有口飯吃、能夠活下去,僅此而已。至於是誰來統治天下,是誰來做這個皇帝,他們不會關心,也不想關心。好不容易天下一統,再無戰事,暴君歸去,仁主繼位,廢工程,減稅收,罷苛政,百業漸興,民心漸穩,生活安定,休養生息,此時誰還希望打仗?誰又捨得為他人賣命?無論是陳勝、吳廣起義,還是項羽、劉邦興兵,老百姓不會贊成,更不會參與,我吃得飽、穿得暖了,我憑什麼要為你賣命?仁君現世,天下大治,為一已之私,擅動刀兵,試問:天下會有多少人響應?又問:失去了民心支持的興兵又會有多大的勝算?看了下面的數據,不用多說,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秦末戰爭人口統計數據,戰前人口:3000萬;戰後人口:1650萬。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登上歷史舞臺,揭開了秦末農民起義的序幕,到公元前195年,西漢建立十年後,因為戰爭人口消耗過度,一直沒有恢復過來。由此可見,戰爭的殘酷性可見一斑,有理由相信戰爭給百性帶來的傷害遠比暴政的傷害要大得多。

當然,歷史終究是歷史,沒有如果,也沒有假設,從秦始皇暴斃,到趙高李斯的合謀,註定了扶蘇的悲劇,也註定了秦朝國祚的終結,正因為如此,因緣際會下,精彩紛呈的楚漢爭雄就此拉開了帷幕。



獨釣寒江雪5728


秦始皇藉著六代秦王所攢下的資本,一舉消滅六國,結束了幾百年的諸侯大戰,建立了一個統一了國家。秦國作為我國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歷來受到了史學家的重視。當年秦國剛建立的時候,秦始皇可以說是意氣風發,自稱始皇帝,妄想讓自家的江山代代傳下去。

卻沒想到他剛剛病死,他的兒子胡亥繼位,就開始了天下大亂,而他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算上他也只有2代就結束了。很多人都說秦朝的滅亡和秦二世脫不開關係,如果公子扶蘇繼位的話,秦朝肯定不會二世而亡,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

我們知道秦國自商鞅變法開始崛起,一直執行的就是法度。隨著秦國越來越強大,法令也越來越嚴厲,整個秦國都處在了這種嚴厲法度的籠罩下。而秦始皇滅掉六國後,自然在其餘六國也推行秦國的嚴厲法度。像著名的“焚書坑儒”就是這種嚴苛律法的一種表現,雖然各國人民在秦始皇的武力威懾下,不敢有大動作,但是小範圍的反抗一直沒停。民眾的生活自然是苦不堪言,猶如白色恐怖一樣,籠罩在頭頂。

打天下和坐天下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如果再用戰爭年代的政策去統治人民的話,雖然短期不會有什麼問題,但是隻需要一個鍥機,這種壓迫就會被激發。因此秦國的這套律法拿到了統一後的秦朝自然不再適合,為此公子扶蘇就多次和秦始皇發生過爭執。

公子扶蘇是秦始皇的長子,據史料記載,從小備受秦始皇寵愛,被當做儲君培養。因此扶蘇非常有政治遠見,而且為人又寬厚仁義,可以說使天下人都很尊重他。而他最反對的就是秦始皇仍然沿用秦國的嚴厲律法來對待百姓,他認為天下初定,應該以恢復生產,施行仁政為主。因為他多次對秦始皇進諫,為此還惹惱了秦始皇,被秦始皇發配到了邊疆和蒙恬一起守邊疆。其實秦始皇的意思也主要是再磨鍊一下他。

誰知道秦始皇在最後那次巡遊中,身患重病,不治身亡。本來秦始皇寫下了詔書是要傳位給扶蘇的,但是在他死後,趙高看到了詔書。而趙高又和扶蘇有仇,他怕扶蘇繼位後會對他不利,於是就聯合李斯,篡改了詔書,立胡亥為皇帝。還偽造了一份詔書,讓公子扶蘇自殺。扶蘇在看到詔書後,只顧著傷心了,也沒有辨別真偽就自殺了。雖然蒙恬提醒他,但他還是為了所謂的愚忠而自刎了。

在胡亥繼位後,朝政被趙高和李斯掌握,隨後趙高又設計殺害了李斯,於是他獨掌朝政,整個朝廷被他搞的烏煙瘴氣的。不久就爆發了農民起義,各地紛紛響應。最後被劉邦和項羽給滅了。

如果由公子扶蘇繼承皇帝的話,扶蘇肯定會把秦朝的嚴厲律法給改掉,施行仁政,這樣做可以緩解國內的矛盾。而且扶蘇非常有威望,不僅秦國人服從他,就連六國的舊部對扶蘇也是抱有很大希望的,如果他繼位的話,短期內這些人是不會造反的。那麼起義的就都是陳勝吳廣這樣的平民了,在秦國強大的武力下,很快就能被撲滅。

如果扶蘇繼位,蒙恬也不會死了,在蒙恬的帶領下,就算遇到了項羽劉邦,也不一定會輸。所以說如果扶蘇繼位,秦朝肯定不會在他當政的時候滅亡,但是在他死後,秦朝還能再傳幾代,這個就誰也不知道了。


我的歷史心



扶蘇自殺不禁令後人扼腕嘆息,於是,很多人就說,如果扶蘇不自殺,大秦帝國就不會斷送在秦二世的手中。難道真是這樣的嗎?

但有一個問題,如果扶蘇不自殺,其是否能夠繼承皇位?因為只有扶蘇能夠繼承皇位才能改變大秦帝國的命運。

扶蘇素有賢名,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都要詐稱公子扶蘇,足見扶蘇受人愛戴,趙高不篡改遺詔,扶蘇可能就會順利繼承皇位,將會廢除秦始皇的嚴刑峻法,推行仁政。人民也會安居樂業。大秦帝國就不會至二世而亡。


在趙高與李斯精心運作下,胡亥繼位已成為既定事實無法更改,扶蘇不自殺難道就會奪得皇位?想必其也不會名正言順地繼承了。

蒙恬統率三十萬大軍造反,以扶蘇的威望以及蒙恬的三十萬大軍實力造反就易如反掌,從扶蘇仁慈寬厚性格來看其不會幹出造反的事,但其被扣上亂臣賊子的帽子無緣皇位。

那麼胡亥是如何鞏固自己的皇位的呢?

為了鞏固好自己的政權,秦二世召來趙高,並說道:“我還年輕,剛剛繼位,根基還不穩,大臣未順服,百姓還沒有歸附,趁機與我爭奪權力,我該怎麼辦?”

趙高便答道:“陛下登基稱帝,公子、大臣肯定心生懷疑和怨恨,心中不服,”永遠立於不敗之地,一方面剷除異己,誅殺大臣和親兄弟,培植黨羽,使貧者富有,賤者高貴,對您感恩戴德,從此便高枕無憂了。


於是,秦二世在國內打響暴力誅殺反對派第一槍,諸公子和大臣們紛紛中槍,秦二世除掉蒙恬,蒙毅二兄弟。並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決六位公子、杜縣之後,十位公子及十二位公主被肢解,震驚整個宗室。

可見,公子扶蘇即使不自殺,等待的也是秦二世的同室操戈。


智化冰川


這句話只是秦粉一廂情願的安慰罷了

滅秦之人 秦也 秦亡在制度 而且秦朝末年大動亂農民起義是其表 六國貴族復辟是其實 他們有深厚的根基有充分考慮的組織謀劃 並不是農民起義可以隨隨便便鎮壓下去的 (陳勝吳廣起義在秦始皇死後很短時間就爆發了 說明秦的社會矛盾在秦始皇的時候就非常嚴重了)

然後最重要的一點 扶蘇有嚴重的性格缺陷 為君者 仁厚一詞 在政治上 大部分時候都是個貶義詞

他的仁政 首先要打敗政敵 獲得權力才能實施(政治上殘酷 政策上仁厚) 他這點做的十分失敗 有個非常好的對比對象 漢武帝的太子劉據 同樣是千古一帝的兒子 同樣被評價為仁厚 同樣被宦官丞相聯手陷害 唯一的不同就是 扶蘇的資本雄厚太多了 三十萬正規軍效命 劉據什麼都沒有! 但是呢? 劉據看見詔書 不信 要去找漢武帝問問 丞相和宦官封鎖住了行宮 劉據號召老百姓作戰 一起闖宮 雖然失敗 但他證明了 自己是仁厚 而不是仁弱!扶蘇看見詔書就自裁了 仁弱之人 骨勇而已!讓胡亥繼位 這智障皇子成為皇帝居然沒有人明著反對! 說明了什麼? 大臣們都在觀望 他們不太希望扶蘇繼位 就好像劉據去南軍求援被拒絕一個道理 劉據主張仁政 與匈奴和好 不要在打仗增加人民的負擔了 這就傷害到軍方的利益 所以軍方坐看太子被迫害 扶蘇的政策肯定傷害到了朝臣家族們的利益 試問一個仁弱之人 一個骨勇之人 就算繼位 能掃除朝堂上被傷害到了利益而反對他的大臣們而施行他的仁政嘛? 所以就算扶蘇繼位 秦依舊會滅亡!



汜水之陽


扶蘇是秦始皇的長子,也是大秦帝國最合適的接班人,他不但聰慧過人,而且憐憫百姓,他結交的朋友都是蒙恬、蒙毅這種棟樑之才。

扶蘇之所以被秦始皇趕到北方去做蒙恬的監軍,就是因為當他看到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時候,他替那些本不應該死的人求了請,因為這件事,他觸怒了他的父皇,秦始皇一怒之下,把他趕跑了。

可以毫無疑問地說,當時扶蘇勸誡秦始皇少殺人,是很有必要的,也是正確的,畢竟大秦剛統一了天下,這時候不是大肆殺戮百姓的時候。目前唯一要做的就是爭取民心,可惜的是秦始皇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因為扶蘇被秦始皇趕到北方去做監軍了,導致了他沒有跟隨自己父王遊行的機會。當秦始皇第五次全國大巡遊的時候,他病死在了沙丘。

也就是在這個地方,趙高連同李斯篡改了秦始皇的遺照,把立扶蘇為皇帝,改為了立二世胡亥為皇帝。

更可氣的是,他們還擬了一道聖旨,把扶蘇以及蒙恬,蒙毅全部殺害了。

因為扶蘇死了,奸臣趙高當道,也就是他在把持朝政的時候,大量坑害有識之士,把整個秦王朝弄的是烏煙瘴氣,最後再趙高和二世胡亥的治理下,百姓對他們的恨到達了極限。

楚國最先爆發了陳勝吳廣的起義,結果全國人民開始響應了,僅僅也就是三年的時間,整個大秦帝國就滅亡了。

大秦的亡國,可以說都是趙高和昏庸的秦二世處置問題的不當造成的。

若是扶蘇在世,怎麼可能會有奸臣當道,怎麼可能會出現趙高這種亂國臣子。

若是扶蘇在的話,也不會爆發陳勝,吳廣的起義。沒有這些人的起義,大秦帝國的車輪還會駛向遠方的。

可是,就是因為扶蘇被迫害死了,導致了秦國提前走向了滅亡。

所以說才有了那句扶蘇不死,大秦不亡的言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