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藝節目變科學?64.3%的受訪者稱從《最強大腦》學到了知識

綜藝節目變科學?64.3%的受訪者稱從《最強大腦》學到了知識

最近,《機智過人》《我是未來》《最強大腦》等泛科技類綜藝節目受到不少觀眾的喜愛。

有人認為這類節目以輕鬆的形式向觀眾普及科學知識,也有人指出有些泛科技類綜藝節目傳播的科學知識不夠嚴謹。

上週,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3名受訪者進行了一項泛科技類調查。

泛科技類節目收到廣泛喜愛

綜藝節目變科學?64.3%的受訪者稱從《最強大腦》學到了知識

91.9%的受訪者看過泛科技類綜藝節目,76.1%的受訪者喜歡看泛科技類綜藝節目。

64.3%的受訪者認為泛科技類綜藝節目能讓人學到很多科學知識,提升自己

綜藝節目變科學?64.3%的受訪者稱從《最強大腦》學到了知識

陝西西安某小學信息技術教師潔榮(化名)是科技類節目的愛好者,“很多科學知識都是經過反覆驗證得出的,很嚴謹”。

重慶某公司職員王茅(化名)在一檔科技類綜藝節目中看過一場關於遙控機器人的比賽,“感覺節目效果並不好,趣味性不強,而且為了追求娛樂效果導致專業性弱化很多,不吸引人。裁判讀秒有問題導致一臺機器人雖然贏了,比賽結果卻作廢了”。

交互分析發現,男性(77.4%)比女性(74.9%)更喜歡看泛科技類綜藝節目。

64.3%的受訪者認為泛科技類綜藝節目能讓人學到很多科學知識,提升自己,56.8%的受訪者認為它既有綜藝性,又有科學性,頗具看點。也有受訪者認為泛科技類綜藝節目存在各種問題,比如:太過娛樂化,科學知識不夠嚴謹(36.5%),節目太過生硬,說理色彩太重,不易理解(25.1%),節目內容同質化嚴重(10.9%)等。

張紹剛:視頻節目存在重要內容缺項的問題,科學類節目內容為王

綜藝節目變科學?64.3%的受訪者稱從《最強大腦》學到了知識

泛科技類綜藝節目應該包含哪些元素?

64.9%的受訪者認為要有專業性,包含“人工智能”“機器人”等專業科技元素和精英科技團隊;60.7%的受訪者認為要有足夠的通俗性,將高深的科學知識深入淺出地向觀眾普及;49.4%的受訪者認為要有娛樂性,結合明星體驗官等形式營造喜劇效果;30.2%的受訪者認為要有獵奇性,通過遊戲、競技設置吸引人眼球;27.2%的受訪者希望有互動性,要有普通人與科學家、高科技的互動遊戲。

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教授張紹剛認為,中國目前視頻節目存在重要內容缺項的問題,而科學類是內容項中必須存在的類別。

就提升自我科學素養而言,如果一個人對科技有興趣,就會把節目作為出發點,去讀書,去找感興趣的相關內容。因此,科技類節目對大眾的好處和影響是十分明顯的。

62.6%受訪者認為泛科技類綜藝節目拉近了科學與普通人的距離

綜藝節目變科學?64.3%的受訪者稱從《最強大腦》學到了知識

調查顯示,53.3%的受訪者建議泛科技類綜藝節目加入時事或喜劇元素,提高節目可看性,52.4%的受訪者希望其中的科技元素更加嚴謹、專業,45.6%的受訪者希望給經典實驗加入衍生的創意。其他還有:挑選出色的嘉賓和選手(38.7%),多挖掘新的科技元素和角度(29.5%),引進擁有瘋狂想法的團隊(27.4%),多加宣傳,拓寬受眾面(16.6%)。

張紹剛直言不喜歡“泛科技類”概念的提法,“我也不喜歡‘泛文化類’這種提法。

很多節目都說自己是文化節目,其實只是披著文化的外衣來做綜藝、訪談等。

當我們把它定性為什麼節目的時候,就該以這個詞作為內容傳達的核心。

科技類節目,就要以科技產品、科技原理的規律為規律,而不僅是以綜藝的規律為規律”。

參與本次調查的受訪者中,男性佔49.6%,女性佔50.4%。00後佔1.3%,90後佔29.7%,80後佔54.0%,70後佔11.2%,60後佔3.1%。

綜藝節目變科學?64.3%的受訪者稱從《最強大腦》學到了知識

點擊“瞭解更多”,立刻獲取500元調研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