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遲敬德監修的渭南文廟

孔子被稱為儒家之祖,全國各地均有祭奠孔子的大殿,稱之為“文廟”,也叫“孔廟”。位於渭南老城的文廟,也是祭祀孔子的祠廟建築。如今這裡僅存大成殿一座,孤零零地坐落在院中,似乎在訴說著千百年來的滄桑,乃至使人無法想象它往昔的輝煌。

尉遲敬德監修的渭南文廟


《文獻通考》說:“自唐以來,州縣莫不有學,則凡學莫不有先聖之廟”。渭南縣文廟就始建於唐代,相傳為唐尉遲敬德監修。宋元都曾有修葺,明初知縣吳雲增修。據《重修文廟紀》記載,1556年嘉靖大地震,文廟“萬宇顛頹,廟學傾圮”,地面建築全部倒塌,在前後兩任知縣李希雒、王宮用的努力下得以恢復。六十年後,文廟毀壞嚴重,知縣楊所修大規模重修文廟,增建欞星門、泮池等建築。

尉遲敬德監修的渭南文廟


順治年間,渭南知縣尚九遷等相繼增修文廟。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知縣黃培在文廟告竣後增修了廟牆。此後數十年再無修繕,致使文廟“風雨飄搖,鳥鼠剝啄,向之美輪美奐歷歷,斯革斯飛者不可復識”。

尉遲敬德監修的渭南文廟

雍正七年(1729年),知縣嶽冠華再次對文廟進行大規模修葺。嘉慶十三年(1808年),知縣奎豐以磚補修大成殿、東廡、西廡、祭器庫、欞星門,新建了肅儀亭一座。道光五年(1825年),知縣張琛又再次對文廟進行了維修。

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天國扶王陳得才率西征軍進入陝西,攻克渭南城,戰亂中文廟建築被全部焚燬。同治十一年,知縣黃傳紳、王珠煒(同年有兩個知縣)相繼集資,重修了大成殿、東廡、西廡、崇聖祠、祭器庫、欞星門、名宦祠、忠義孝第祠、鄉賢祠等建築。

歷代知縣為何對文廟如此重視,屢加修葺?顯然,孔廟的功能已經遠遠超出了紀念性建築的含義,體現了儒學的主流地位。孔廟祭祀操縱於國家,其目的在於普及教化,即“廟以崇先聖,學以明人倫”。

渭南文廟面南背北,舊時大門稱為欞星門。欞星又稱文曲星、文鎮星,過去人們喜歡稱讀書人為“文曲星”。欞星門類似石牌樓,有門三座。欞星門進去,就是泮池。泮池,是位於欞星門與戟門之間半月形水池。明清時期渭南文廟泮池底部全部鋪上磚塊,平時泮池放滿水。泮池上有三座石橋,被稱為泮橋。科舉考試時代,學生過橋去文廟拜孔子,稱為“入泮”。

泮池前是戟門,戟門有三間,上面牌匾題曰“大成門”,因門前柱子像古代的兵器戟一樣而得名,它是大成殿的正門。由戟門進去,正前是大成殿,為文廟主體建築,規模最為宏偉。它位於中軸線上,面闊七間,進深三間,闊7丈,進深5丈,柱高9米,直徑80釐米,方磚鋪地,斗拱出兩跳,雙下昂並由昂外淺及廂拱,補間鋪作,盡間一朵。其餘平身斜均為兩朵。房頂為單簷歇山頂,上覆深綠色琉璃瓦。

尉遲敬德監修的渭南文廟

渭南大成殿內奉祀孔子及四配、十哲。孔子被世人稱為“至聖”,其木主(木製的神位,俗稱牌位)在大成殿前端正中南向。“四配”是文廟受奉祀人物中僅次於孔子的人物,又稱“四公”、“四聖”。他們的木主分坐於孔子像的兩側。顏回被稱為“復聖”,子思被稱為“述聖”,木主在殿內前端東旁西向;曾子被稱為“宗聖”、孟子被尊為“亞聖”,木主在殿內前端西旁東向。在“四配”後面另有木主十一尊,稱為“十哲”, 東側北起為閔損(子騫)、冉雍(仲弓)、端木賜(子貢)、仲由(子路)、卜商(子夏)、朱熹。西側北起為冉耕(伯牛)、宰予(子我)、冉求(子有)、言偃(子游)、顓孫師(子張)。十哲其等級較四配為低,哲,即賢哲的意思。在“十哲”中,只有朱熹一人不是孔子弟子,可謂殊榮之至。朱熹是儒學的重建者,程朱理學的集大成者,因此為宋之後歷朝所推崇。

渭南文廟大成殿舊時兩側為東西廡,各為12間。兩廡共奉祀儒家歷代先賢及先儒132位(牌位),代表儒家活生生的血脈傳承,也是為了說明,凡是貢獻於國家、社會、文化的人,都有機會躋身”聖賢“的行列。先賢(儒)為木主,題“先賢(儒)某子某神主”。

戟門西側為名宦祠、東側為鄉賢祠。名宦祠是奉祀在本地任職有業績的官員。鄉賢祠奉祀本地著名人士的專祠,鄉賢,即出生在當地、學識或品行受人尊敬的人。明清時期的名宦祠與鄉賢祠依附於文廟而建,是文廟結構的一部分,具有和文廟同樣的作用,既是國家昭彰官宦的需要,也是培養人才,激勵士子的場所。祭祀不但是向逝者表達感念之情,更是是為了勉勵生者效仿先人。激勵後之官宦盡職盡責、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勸導後學奮發讀書、忠君報國。通過祭祀名宦、鄉賢的活動,也可以讓當地鄉民身臨其境,遵紀守法,要好好珍惜太平盛世的生活,進而達到維護社會穩定,鞏固國家統治秩序。

明清時期渭南名宦祠入祀名宦多以知縣為主,這些知縣掌握一縣之大權,只有履行“凡養老、祀神、貢士、讀法、表善良、恤窮乏、稽保甲、嚴緝捕、聽獄訟,皆躬親厥職而勤慎焉。若山海澤藪之產,足以資國用者,則按籍而致貢”等職責外,還須有特別之政績方可入祀。入祀鄉賢祠的官宦職務大小沒有限定,只要有傑出行為,就可入祀。但雖有傑出作為,如果犯錯,就會剝奪入祀權力,如明朝渭南的石亨雖屢有戰功,更有奪門之功,但因驕橫貪政,被削官病死獄中,他就被剝奪了入祀鄉賢祠的資格。

入祀鄉賢祠的也有平民,如以孝廉著稱的蔡順。名宦與鄉賢只有死後三十年後才能入祀,若未及三十年,無論其子孫官職多高,都不能入祀。當然也有特殊,比如同治元年(1862年) 太平軍攻破渭南縣城,知縣曹士鶴、縣丞戈奉文等被殺,他們死後十年就入祀,是因為朝廷為表彰他們死節的特殊恩遇。

名宦祠與鄉賢祠的祭祀,是在每年二月和八月上丁日的早晨。除祭祀孔子外,還要祭奠其它祠祀。祭孔前祭崇聖祠和蒼聖祠,祭孔後祭名宦、鄉賢祠。只是祭祀名宦、鄉賢不像祭孔子那樣隆重,人員也無須全體參加,由一至二位祭祀官和禮生行禮畢,由教諭公服到祠主祭,讀祝,望燎,承祭官行三叩禮,完成祭祀儀式。祭品為一帛、一羊、一豕、四籩、四豆、一尊、三爵、行少牢禮。

名宦祠與鄉賢祠除了春秋祭祀外,平常需要專人看管維護,稱為門子。孔廟建築群時間久遠,集歷史、建築、雕刻、繪畫、書法等於一體,是渭南一座古老的博物館。它不僅是歷代縣府尊儒祭孔活動的見證,也是綜合體現傳統文化的載體,更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辛亥革命後,文廟曾用做渭南縣立中學。可惜文廟建築大多被拆毀、廢棄。解放後文廟建築僅存大成殿。由於年久失修,大成殿屋面西北角坍塌,基礎下沉,牆體裂縫傾斜,險情嚴重。2009年文物部門對其進行了大修重建,現在我們見到是重修後的大成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