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熙去世後,子女爲褒貶不一的評價爲難,宋藹齡一句話解了圍!

孔祥熙去世後,子女為褒貶不一的評價為難,宋藹齡一句話解了圍!

1967年7月22日,孔祥熙突然感到胸悶氣短,他想咳嗽一下,卻覺得有什麼東西卡在嗓子裡,使他咳不出來,他搖響了手鈴,家人們跑了進來,發現他已經癱倒在沙發裡,家人將他緊急送進紐約州立醫院進行全面檢查後,便將他推進了監護室,這個曾經一度掌握著億萬人命運,影響著國家前途的重要人物,此刻卻像一個即將告別人世的普通老人一樣,沒有任何尊嚴,靜靜地躺在病床上,渾身上下插滿了管子,在醫護人員的呵護下苟延殘喘,隨時都可能喪失生命,開始他還有意識,還能辨別親人和醫生,還能握宋藹齡和子女的手,到後來由於心力衰竭,他的意識完全喪失了,終於如同死去了一樣,只有那微弱的心跳還能證明他還活著。

孔祥熙去世後,子女為褒貶不一的評價為難,宋藹齡一句話解了圍!

當地時間8月15日,孔祥熙的極限到了,心臟監護儀上的波紋漸漸平緩,最後變成了一條直線從熒幕上消失了,於是被幾個星期來的搶救弄得筋疲力盡的醫護人員和守護在旁邊的親屬,都不約而同的輕輕舒了一口氣,似乎他們期待的就是這一刻的到來,這一年孔祥熙正好88歲。

孔祥熙去世後,子女為褒貶不一的評價為難,宋藹齡一句話解了圍!

之後孔祥熙的子女派人收集了一些報刊對孔祥熙的評價,準備編撰起來作為紀念,只是報刊上相關的文章並不都是為孔祥熙歌功頌德的,對他有褒有貶,例如很有影響力的《紐約時報》對他的一生作了如下評述,孔先生是一位有爭議的人物,他的一位前下屬說,他是位很難共事的人,他喜歡攻閒談,不下達明確指示,至於他的能力,他和所有那些山西銀行家一樣,是會精打細算的人,但他不是具有政治家風度的理財家。

孔祥熙去世後,子女為褒貶不一的評價為難,宋藹齡一句話解了圍!

孔祥熙的子女覺得這個集子不好編,宋藹齡倒是很看得開,她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軌跡,只要努力總有輝煌,人非聖賢,難免過失,一個人走上這條路而不是那條路,當中有自己的選擇,也有天意和機會,能夠家人團聚,壽終正寢,這已是不小的福分了,至於別人評價,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哪能強求統一,你編個東西出來都是說好或者都是說壞都不全面,這個評價還是留給後人去做吧!縱觀孔祥熙和宋靄齡的一生,兩人在中國現代史上既寫下了濃墨重彩的華章,也留下了為人所不齒的敗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