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野生菌乾貨流向了哪裡?爲什麼有些上山收菌的人只有微薄的利潤?

汪先生愛喵小姐


菌菇採集者的利潤並不低,但採集人太多了,很快就會壓低利潤。

雲南菌菇的產出季節很短,主要集中在雨季,也就是6-9月,其中還分為大約三個階段。一般來講:

第一場大雨之後,會產出粉菌為代表的菌子,這批菌菇的利潤相當高,一般能賣到60元/斤以上。但這個時段非常短暫,不超過20天。這批貨一般是零售,採集量較大的農戶,會拿出一部分冷藏或制幹。經驗豐富的採集人,在這個短暫階段,一般能收入萬元以上。

第二階段才開始出「雜菌」,也就是青頭菌/紅菌為代表的菌類。這批菌菇非常雜,種類繁多,其中有大量的毒菌,沒有豐富的經驗是很難辨別的。本地人一般都保有警惕,原則上儘量少吃雜菌,以防萬一。這批貨數量較多,零售價已經不高,是乾製品的主要來源之一。

第三階段出雞油菌為主的菌類,出完之後就結束了。

由於城市化速度較快,閒散農民很多,進山採集菌菇的農戶已經嚴重過剩。甚至到了人比菌多的程度,每一處菌窩每天都被反覆掃蕩若干次,涸澤而漁,導致總產量降低。人均採集量更是慘不忍睹,沒有經驗的新手可能一天一斤都搞不到。而那些專業採集人,則整天在山裡遊蕩,採取分工方式運作。但可以肯定,採集量不會太多。

所以,收購者是有利可圖的,他們面對的是數以萬計的採集人,每天的人均採集量相當低,可以掌握充分的話語權。


歷史咖啡


作為地地道道的雲南人,生在大山長在大山,所以從小就對野生菌很熟悉,練就了一對火眼金睛。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一目瞭然。


除了採拾新鮮的菌類外,我們更多的就是把採拾回來的新鮮菌子曬乾,賣給前來收購的菌商。

雲南複雜的地形地貌,多樣的森林類型、土壤種類以及獨特的立體氣候條件,孕育了豐富的野生食用菌資源,種類多,分佈廣,產量大。


雲南野生食用菌分為二個綱、十一個目、三十五個科、九十六個屬、約二百五十種,佔了全世界食用菌一半以上,中國食用菌的三分之二。


就拿我們家鄉來說,紅的、白的、黑的、灰的、綠的、黃的……五顏六色,品種多得數也數不清。

在農村,每到菌子上市季節,家家戶戶上山採拾菌子,品質優、賣相好的菌子採拾回來後都會有菌商前來收購。


但是一些很平常、普通的菌子就賣不出去,即使有菌商要,價格也是很低很低,所以大部分農家人選擇自己拿回家弄成幹菌。

幹菌又叫陳菌,如果烘乾、晾曬得好,也可以賣得好價錢。農家也會自己留的部分作為平日待客佳餚,因為幹菌是製作菌湯的上等佳品,一般在制湯時放入兩到三種幹菌效果最佳,過多味雜,反而影響湯的品質。


把新鮮野生菌加工成乾貨最常用的方法就烘烤或晾曬,只要做到脫水風乾就可以了。製作時候,常用菜刀沿菌柄方向縱切成片,切片要求厚薄均勻,片厚1釐米左右,儘量使菌蓋和菌柄連在一起,切下的邊角碎料也可一同乾製。


切片時不宜用生鏽的菜刀,否則會影響乾片的色澤,降低品質。菌子切片後要及時脫水乾制,乾製前必須合理擺片,應按菌片的大小、厚薄、乾溼程度分別擺放。晾曬時可將菌片放在竹蓆、窗紗或乾淨的曬坪上;烘乾時將菌片排放在烘篩上,擺片時切忌堆積、重疊擺。


菌子多的人家會自己建蓋一個小型的如同烤煙房一樣的烤菌房,專門製作幹菌。做幹菌的品種一般以牛肝菌、老人頭、松茸、香菇、紅蘑菇、羊肚菌、虎掌菌等為佳。

據瞭解,目前我們家鄉的幹菌除了少部分農家自己留食外,大部分被菌商收購後銷往昆明野生菌乾貨市場,再次被挑揀、分類後進行精包裝銷售,價格是原來的好幾倍。


我們的當地人有一句順口溜:“菌子好、菌子香,拾菌人,最如麻(可憐),滿山跑,兩頭黑(早出晚歸),好菌子,要賣錢,不得吃,爛菌子,沒人要,揹回家、曬乾菌,煮湯喝……”從中就可以看出,雖然採拾菌子很辛苦,但是菌農拿到手的錢卻很少,他們每天早出晚歸採拾野生菌,下山就被菌商以估算的方式買走。


隨後菌商又再次抬高價格販賣給另外的菌商,所以採拾菌子的農戶和上山收菌的人只有微博的收入,這就是市場經濟,不奇怪!


花腰妹


雲南野生菌的乾貨主要集中在昆明,從昆明發往全國各地。年野生菌乾貨集中起來並不是那麼太容易。野生菌的產量不怎麼高,每個地方收一點兒野生俊,然後集中起來烤乾或者是農家烤乾了之後再集中收購。這就出現了一些很多的問題。比方說每個地方的野生菌品質不一樣。價格也相差很大。拿松茸舉例子,這個地區的松茸的產量不一樣。品質不一樣,香味不一樣,價格差別非常大。從幾百塊1斤到上千塊1斤。

這些貨源最後都集中在昆明進行批發。發往全國昆明有全國最大的野生菌交易市場。每天交易量都數十噸

因為從農家收到野生俊到曬乾到流入市場。中間的環節很多,所以農家農民不一定有很高的收入。

我在麗江做土特產,有問題可以諮詢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