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改造,「多方共贏」才能行穩致遠!

  近年來,關於深圳城中村改造的相關話題一直廣受熱議。無論是去年年底萬科推出“萬村計劃”對部分城中村進行綜合性改造,還是今年深圳推行相關政策進行城中村統租改造,每一個舉措都與相關租賃群體息息相關。不過,這些措施無一例外地都遭到了部分群體的強烈反對。不少人認為改造後的城中村住房租金將大幅提升,超出了他們的支付能力,也即意味著要將他們“驅趕”出深圳。對此,該部分群體表示不能接受,近期爆發的富士康員工要求集體漲薪已應對即將上漲的房租一事便是這種牴觸意志的外顯。

城中村改造,“多方共贏”才能行穩致遠!

  因住房成本上升而產生的人員去留問題其實在國內外早有實例。北京去年就傳出過兩篇分別由媒體人和科研人員撰寫的熱文,表示北京的高房價在促使他們“出逃”;上海也被爆出因房屋整治、產業升級等原因而讓不少人望而生畏;溫哥華過去一年的房價暴漲25%,維多利亞上升17.6%,這讓許多年輕家庭看不到買房的希望,紛紛搬離都市圈。此外,紐約、東京、巴黎、首爾都曾發生、或正在發生高房價趕人的事情。城市的發展與部分居住者的去留似乎成了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後不得不面對的矛盾之一。要解決這一難題,充分理解其本質是一場關於需求的博弈是很有必要的。

  城中村改造之於深圳,是城市發展“國際化”的必經之路。深圳當前的城市定位是對標國際化大都市,是在全世界打響屬於自身“創新之城”的名號,那麼轉移低效能的產業、保留可帶來較高效益的高新技術及金融業等產業則為正確決策。此外,將建築規劃不合理、安全隱患眾多、維護成本較大的城中村改造成集住宿、社區、教育、辦公、醫療等功能於一體的新型住宅片區,對於處於發展上升期的深圳而言同樣是進一步城市化必不可少的需求之一。因此,深圳政府落實相關城中村改造計劃是勢在必行的。

  城中村改造之於主導企業,是實現長遠戰略的佈局需要。企業在回報週期較長的城中村改造計劃中投入大量資源,看似有些“吃力不討好”,但因相關計劃除了長租公寓外,還涉及到社區商業、社區教育、產業辦公等業態的綜合運營,其中存在較大的潛藏盈利空間,值得企業去挖掘。從長遠來看,協助政府部門完成城中村統租改造是有利可圖的,值得企業納入長遠戰略之內。

  城中村改造之於租賃群體,有著不同條件、需求下的天差地別的影響。在城中村居住的市民中,有在科技公司上班的程序員,有在銀行工作的白領,有在工廠中做流水工作的工人,有在城中村裡做商事的老闆……他們所從事的社會工作為自身創造出不同的經濟條件,卻因同一個計劃而面臨著同樣的問題——租金上漲。對於經濟壓力較小的居民,城中村改造所帶來的是各方面環境條件的改善,更加符合他們“住得好”的需求。但對於無力支付即將到來的高額租金的群體而言,該項計劃顯然拔高了他們對於“住”的基本需求的門檻,侵蝕了他們在深長居的意志和企圖,而預期中較大的生存壓力以及疑似被“趕”的心態更是讓他們對計劃產生較強的抗拒心理,並在集群效應下對計劃施行形成明顯阻力。

  從一項租賃市場的改造計劃,衍生出一系列持續發酵的社會問題和討論,從本質上看,這些都是圍繞著“需求”這一主題而展開的多方博弈。政府追尋發展,著眼於深圳城市規劃和發展進程,必以城中村改造為手段、以城市國際化為最終目的,即使相關過程中不得不犧牲部分人的利益,但也會為了在歷史之河留下沉重的一筆,不得已而為之。企業追逐利益,“優勝劣汰”的市場法則催促著他們在合法範圍內獲取競爭優勢,即使因此揹負罵名,也會“忍辱負重”地不斷前行。租戶追求生活,一旦居無定所,生活的基礎便無影無蹤,萬事舉步維艱。

  如何協調好各方需求並解決發展和淘汰之間的矛盾,需要地方政府、主要企業及涉事群眾共同參與到計劃的討論中來,高效率地探討方案的可行性及對各方需求的滿足程度,儘量避免出現單方利益嚴重受損的情況,積極促進“多贏”局面落成。(作者:溫程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