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加林:也说“文”和“旅”(上)

陈加林:也说“文”和“旅”(上)

记得1988年,我进入宣传文化系统的四川省新闻出版局,它由省委宣传部主管,所属单位有出版社、书店、印刷厂、物资公司,形成编、印、发、物完整的系统。其间我还调任四川新华印刷厂党政高管。宣传阵地、意识形态领域、精神食粮、主旋律、党社等管理意识深入脑海。参与了系列改革和转制工作,也经历了四川人民出版社的《走向未来丛书》、四川美术出版社的《脑筋急转弯》和《人体画》、四川文艺出版社的《销魂时分》《丽人春梦》《荒野奇缘》三本书、四川省社科院出版社的《杜月笙全传》等出版事件。那时文化产业还处于青春期,在这一时期的新闻出版系统工作了十年有余,见证其变革历程,感受了文化单位的特殊性。

2006调入四川省旅游主管部门任职,一干也超过了十年。这里是另外一番景象。分管工作涉及行政后勤、政策法规、人教培训、规划财务、产业项目、品牌创建、市场营销,景区、酒店、旅行社等行业管理,旅游执法、旅游信息化等。参与并见证了井喷式的旅游大假、优秀旅游城市和旅游景区品牌创建、全省旅游发展大会、国际文化旅游节、乡村旅游节、自驾游博览会、旅游投资大会等。经历了汶川特大地震和芦山大地震、九寨沟地震的旅游灾后重建大事件。

与“文”和“旅”更有缘的是,1998年我去甘孜藏族自治州政府工作,同时分管旅游和文化以及新闻出版、广电、住建、环保、投资、商务、体育等工作。对“文”“旅”关系及融合有了些感悟和探索。策划举办了首届中国西部康定情歌节和首届丹巴美人谷嘉绒风情节,策划了大型歌舞《康定情歌的故乡》和三十集电视剧《康定情歌》,编制了《甘孜州康巴文化旅游规划》。

陈加林:也说“文”和“旅”(上)

分管文化前,常常对文化模糊,将文化与文明混淆。原来,“文”与“化”《易经》贲卦彖传上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已化成天下”。文明,是由文化沉淀下来并形成共识的价值观,是正向的文化价值观,相对稳定。文化,是多元的、多样的,有先进的也有落后的,有优秀的也有糟粕的,时而冲突,时而交融。文化,重在“化”。

陈加林:也说“文”和“旅”(上)

现代旅游业,是主观为客源地游客,客观为旅游地居民,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促进旅游地的发展和原住民生活的提升。而古代出现的观光也罢,旅游也罢,显然单纯初级得多。例如:观光,语出《易·观》:“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旅游,来源于拉丁语和希腊语,指按照圆形轨迹的移动,所以旅游指一种往复的行程,即指离开后再回到起点的活动;完成这个行程的人也就被称为旅游者。

在我国,有关“旅游”一词,最早见于六朝,齐梁时,沈约(公元441年-513年)《悲哉行》“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的诗句,用以专指个人意志支配的,以游览、游乐为主的旅行。

历史上旅和游一开始就赋予了文化与休闲的内涵。早在殷周之际,古人已经开始注意旅行的类别,东周时期以“旅”称商旅,以“征”称军旅。“游”的字义是浮行于水中。人能像鱼一样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泳之游之”。当时人们把那些随心所欲,“优哉游哉”的旅行活动,如游猎、游览、游学等概之为“游”。

陈加林:也说“文”和“旅”(上)

“文”和“旅”的融合,早在城乡景区自由热恋,深度融合,风攴露宿,今年的国家机构改革,好似给了一个名正言顺的家:文化和旅游部。今天讲的文旅融合,主要是从产业融合上而言。其实,对游历者个人来说,文旅相伴,融为一体,渊源流长。让我们来追寻那些已久远的文旅达人吧。

陈加林:也说“文”和“旅”(上)

文旅一体,不得不从孔子周游列国说起。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死后,弟子整理他的言论形成的《论语》,成为儒家经典。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这些,应是孔子周游列国的思想成果和文化遗产。

孔子还形成了他的远游观和近游观。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孔子“重游”,反对“怀居”、“怀土”。但是他也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远近游观,反映了儒家的“忠”与“孝”。他一生行游天下,注重听乐观礼,开创了中国文化旅游的先河。孔子还注重体悟山水的自然之游,比如为我们耳熟能详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这是“山水比德”的审美观、体验观。

陈加林:也说“文”和“旅”(上)

初中的时候,借来单行本《孙悟空》,爱不释手,后来才看到《西游记》。那时没有旅游的槪念,仿佛跟随师徒四人云游了一遭,全然不知西天取经的宏大意义。原来,游方,是指僧人、道士为修行问道或化缘而云游四方。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西游记》即以唐僧其取经事迹为原型。玄奘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唐僧云游的故事,特别是后来由此演绎的《西游记》,成为了童年时代文化旅游的启蒙书,好生向往之心。

陈加林:也说“文”和“旅”(上)

游历出诗人,必须说到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他俩也是旅游大咖,有诗篇为证。

李白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早发白帝城》等多首。李白二十四岁,离开故乡,踏上远游的征途。游成都、峨眉山,然后舟行东下至渝州(今重庆市)。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笔下的峨嵋、华山、庐山、泰山、黄山等,巍峨雄奇,吐纳风云,汇泻川流;他笔下的奔腾黄河、滔滔长江,荡涤万物,席卷一切。

而诗圣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在成都西郊盖了一所草堂,开始他最后一期“漂泊西南”的生活。诗圣在四川漂泊了八年,在湖北、湖南漂泊了三年,在漂泊的十一年间,他写了一千多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岁晏行》等都是这一时期最优秀的作品。

有人说忧国愤怒出诗人,其实,苦旅淒风也酿佳作。

陈加林:也说“文”和“旅”(上)

再说说另一位,苏东坡的宦游人生。苏轼四川眉山人,年少去参加科考,高中后任凤翔通判,正要调回京城任职,父亲去世,回老家守孝三年,赴任即赶上王安石变法,因反对其中弊端,被排挤,外放至杭州、密州,期间写下了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词。到徐州,在那里领导民兵抗击洪水;到湖州,此时朝廷中的新派担心苏轼崛起,便收集苏轼诗词,于是乌台诗案发生,苏轼被贬黄州,在此,写下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赋》及《念奴娇·赤壁怀古》。神宗驾崩,高太后打压新党,旧党重新被启用,苏轼也恢复声誉,还京授官,但是他反对旧派对新派的全盘否定,又被排挤到了杭州。哲宗即位后再次启用新党,苏轼贬岭南惠州,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苏轼近60岁被贬海南岛,他在这里办私塾,传播知识文化。哲宗去世后,徽宗大赦天下,苏轼终于得以返回大陆,但是病死于常州。苏轼的晚年写了一首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的一生是“不系之舟”宦游的一生,传奇的一生,他也是当时的文坛领袖。人生宦游,沉浮波折,感慨成词。

陈加林:也说“文”和“旅”(上)

现在热议“一带一路”,常提起西汉出使西域的张骞——外交旅行家。后人沿着他的足迹,走出了一条文化交往的陆上丝绸之路。

至于海上丝带,必提郑和,中国明朝的航海家、外交家。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郑和率领两百多艘海船、2.7万多人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包括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目前已知最远曾达东非、红海。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240多艘)、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国家航海时间早半个多世纪。堪称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是唯一的东方人。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郑和下西洋标志着海上丝路发展到了极盛时期,是中国古代气势磅礴的文旅同舟的壮举。

陈加林:也说“文”和“旅”(上)

中国古代有位被誉为游圣的人,他叫徐霞客,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30年旅行考察撰成的60万字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迹遍及今21个省、市、自治区,“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所到之处,探幽寻秘,并记有游记,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成就。

毛泽东曾先后两次盛赞徐霞客及其《游记》。1958年1月28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中说:“明朝那个江苏人,写《徐霞客游记》的,那个人没有官气,他跑了那么多路,找出了金沙江是长江的发源。‘岷山导江’,这是经书上讲的,他说是错误,他说是金沙江导江。”“我看他不到处跑怎么能写得那么好?这不仅是科学作品,也是文学作品。”1959年4月5日,毛泽东在上海召开的中共八届七中全会上的讲话中说:“如有可能,我就游历黄河、长江,从黄河口子沿河而上。……我有这个志向,……我很想学徐霞客。徐霞客是明末崇祯时江苏江阴人,他就是走路,一辈子就是这么走遍了,主要力量用在长江。《徐霞客游记》可以看。”

旅游与科学、文学常常相伴相随。

陈加林:也说“文”和“旅”(上)

还有一人被称为西方游圣,他就是13世纪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记述他经行地中海、欧亚大陆和游历中国的长篇游记。他是第一个游历中国及亚洲各国的意大利旅行家。他依据在中国十七年的见闻,讲述了令西方世界震惊的一个美丽的神话。这部游记是人类史上西方人感知东方的第一部著作。其关于中国的经历的描写(在中西方史学界尚存有一定争议),记述了马可·波罗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所见所闻,后来在欧洲广为流传,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西方地理学家还根据书中的描述,绘制了早期的“世界地图”。马可·波罗遥远的中国之旅,向西方推开了东方魅力之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陈加林:也说“文”和“旅”(上)

四川省旅游学会会长

高级经济师 客座教授 特聘研究员

四川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原副主任 一级巡视员

旅游业咨询顾问

主要出版成果:《发展旅游学纲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