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許倬云:中國文化讓我傷心的地方

「经典」许倬云:中国文化让我伤心的地方

「经典」许倬云:中国文化让我伤心的地方

許倬雲,1930年生,江蘇無錫人。1948年隨家人到臺灣,1953年畢業於臺灣大學史學系,1962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1970年任美國匹茲堡大學史學系及社會系合聘教授,其間多次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美國夏威夷大學、杜克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校講座教授著有《中國古代社會史論》、《漢代農業》、《西周史》、《求古編》、《尋路集》、《萬古江河》等 。作者曾任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臺灣大學歷史系主任。

中國文化到了今天已經是隻剩皮毛,不見血肉,當然也沒有靈魂,這是叫我傷心的地方。

01

從五四以來,中國文化存在於書皮上,也存在於窮鄉僻壤的旮旯兒裡。文化有多重要呢?它影響著百姓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模式。在文化界,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受追捧程度相差甚遠。崑曲永遠無法成為流行歌曲,最炫民族風們卻響徹神州大地;有思想深度的書賣幾萬冊就很了不起了,但小時代們賣一兩百萬冊都稀鬆平常。換言之,今天要說中國的文化庸俗,大家都不覺得冤枉。

今天的文化市場看似熱火朝天,但其實只是個“虛胖子”。文化利用大量的資源,在表面上形成一個花團錦簇的世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張藝謀的作風——奧運開幕式。沒錯,的確是一場讓人熱血沸騰的視覺盛宴,但仔細想來,除了美輪美奐的感官享受,其文化內涵卻乏善可陳。他只是抓書上常提的中國四大貢獻,這些貢獻是歷史上的貢獻,而非今天的貢獻。

凡此方方面面,是今天才發生的嗎?其實不然。

乾隆時代就是如此,當時的中國文化是沒有內涵的,只是表面繁華。沒有自己特色的中國文化到了今天已經是隻剩皮毛,不見血肉,當然也沒有靈魂,這著實讓人痛心。國人如今的心靈和精神狀態的空虛是已存在的現象,而心存空虛這一現象不會自然解決。

「经典」许倬云:中国文化让我伤心的地方

02

今天口口聲聲說“國學熱”,在世界各地辦孔子學院,但真正貨真價實的內容又有多少,大家心知肚明。我們用盡了自己的資源和活力之後千瘡百孔,從精英流離到草根,從深沉厚重變成流於表面。音樂如此,文學如此,其他藝術形式,無一不是如此。

一方面我們看到民主是好事,教育普及是好事,人權普遍被尊重是好事。但另外一個方面,全面平等之後,本期待出現卓越的成果,最終卻都流於平凡,箇中緣由值得我們反思。平民草根難出貝多芬,文化的領域應該要有一部分精英,但原動力已經衰退,這是危機之一。

危機之二,價值系統在崩潰。從三百年前發展到今天,我們應該不再標榜“現代”,現代是有實踐性的,所以我們叫近代化。

「经典」许倬云:中国文化让我伤心的地方

三百年前開始發展資本主義、民權思想、人權意識、科學精神。這些都有共同的源泉,都是丟開天主教的外殼,撿回了人跟上帝的直接關係,人又開始有了信念。神造人不是白造的,他賦予你智力和權力。倡導人人生而平等,反對壓迫,反對禁錮,崇尚自由。

另外一方面,神的律在科學家的腦子中轉化成自然的律。自然是先天存在的,其實和神的律是同一個事情。一定假定有先天存在的這個律,我們才有科學的上下求索。

這個假設使得資本主義早期的人物,為了榮耀,為了彰顯使命感,拼命幹活,而且以“信用”這兩個字來作為資本主義的基礎。沒有信用,銀行沒法借貸,沒法投資,沒法委託,一切都無法運行。

這次經濟風暴的病根正是因為內心沒有價值觀念約束行為。所以掌權的那些CEO,不講信用,不講道德,以市場遮蓋,大量地偷竊股東的財產,辜負股民的委託,以致股票買賣實際上變成虛假的賭博。股權已經分散到這種地步,流轉如此迅速,股票本身變成賭局。

掌握股權的無數小民,完全處於弱勢地位司行使。沒有人知道他的股權在哪裡,股民根本無法行使股權來或者監督經理人,經理人因此無所畏懼,工作法規約束不了他。

「经典」许倬云:中国文化让我伤心的地方

03

在1932年羅斯福實行新政的時候,有管束的法律,一整套法律保護勞工、約束僱主。但是從二戰後到今天,美國政權和財富結合,他們廢掉了一條條的法律,再也沒有防止不合法、不公平的法律。公眾無法約束他,股權無法約束他,良心更無法約束他。

面對今天瞬息萬變的時代,國家體制要改變,社會結構要改變,變成什麼樣子?我不知道。最要緊的是,將來幾十億人共同擁有這一個地球,怎麼相容,怎麼再造一個互讓、共存的人類社會?小到農村,大到全球,小到人員之間的爭執,大到國與國之間的戰爭,用什麼價值標準來判斷?這個是最嚴重的課題,今天我們處在轉折點上,蛻變已經開始。

一種蛻變是把舊的殼丟掉,換上一個更大更新的殼。軀殼丟掉,蛇還是蛇,這種蛻變不可行。我們現在所面臨的不是小問題,我們需要的是尋求大的突破。所謂突破應該是毛毛蟲變蝴蝶,但蝴蝶是怎麼出現,蝴蝶應當具有什麼東西,多數人並不在意。學術界絕大多數人忙著寫小論文,忙著搞升職,忙著搞項目,而文化界忙著去點綴打扮,所有這些行為無疑都是各種形式的“交白卷”。

大家應當尋找共同生活的一套價值觀念: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什麼是醜,什麼是美。這些概念的混淆不清是最叫人擔心的事情。

當前還存在的另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就是大家都只顧拼命賺錢,精神生活上相當空虛。不知道為什麼而活,也不知道大家應該共同遵守的標準和尺度在哪裡。於是許多秩序就不能夠建立起來,這個是個普遍現象。

「经典」许倬云:中国文化让我伤心的地方

04

中國在這個時候,應當從傳統裡挖出一些東西填補這個缺陷,但是今天講儒學的人,只抓其皮毛,不抓其精神。以辭藻華麗來文飾內容淺薄,以口號響亮來文飾內涵空洞。從改革開放到今天,中國沒有在這一部分精神的境界、文化的境界上下力氣,尤其近幾十年來的餘悸未定,還在膽戰心驚的狀態之下,沒人敢動。所以,不能單純地說中國已經站起來了。

中國的經濟已經有動力,中國政府相當努力地在經濟問題上做種種調整,而且也顯示出來有相當的成績。今天我們不算小康,但至少吃飽了飯,對抗飢餓已經不成問題。

而說到教育,教育不是桎梏人的思想,更不是以教條圈住人的頭腦,而是要放手讓大家自由思想。今天學術界非常顯著地崇洋媚外,也非常顯著地抱殘守缺,這兩者是相配而行的。抱殘守缺又不能見全貌,所以崇洋媚外,取外面東西來填補,沒有自發的精神。有聰明才智但是不敢放,不敢用自己的聰明才智來解決自己的精神困擾和飢渴,這是值得擔憂的事情。

所以,一定要放鬆人的思想,一定要放鬆資源鼓動民間的財富。也釋放若干的資源,鼓勵在學術界、文化界做尋找價值、重建價值的工作。讓這部分社會精英做好社會文化價值導向的工作。這一點也很重要。

如果只靠民間自己隨便做,那就不會是很精確的,甚至有時候是扭曲。比如說儒道佛的信仰,現在我們理解已經有相當多的地下信仰。地下信仰,他們的內容其實常常是很膚淺的,離那些精深的宗教信仰有相當大的距離。這些信仰解決不了人的基本問題,可能反而是攪亂了一些正常發展。

希望新的價值能夠以人為本,因為人是真實的。你可以否認別的,不能否認自己。

「经典」许倬云:中国文化让我伤心的地方

儒釋道三教及其融合的三教合一文化,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格局,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三教合一文化對中國社會、哲學、思想、文化和藝術等各個方面的發展都具有重要影響。而儒釋道三家,實際上都是以“人”,一撇一捺的人字,作為根本的。因為儒家的基本精神,基本的假定就是以人為本。從這個上面,儒家要發展仁、忠,然後從這個意義上,慢慢和佛家的慈悲混合起來。慢慢又和道家的寬大和自然混合起來。

「经典」许倬云:中国文化让我伤心的地方

中國對天和自然環境的觀點,一向是強調天人之間的互相協調。道家一向秉承這種精神,所以道家和儒家向來的傳統不是取利於天和濫用環境,而是天人互相協調的運作。

你尊重自己,尊重別人投射給你的他,尊重別人投射給你看見的自己。層層投射,可投射到無窮。以這作為一個美好、善良、正直、公平社會的定義的話,誰也不願意不公平出在自己身上。推己及人,也許由此我們可以重建新的價值觀念。

「经典」许倬云:中国文化让我伤心的地方

關注一往文學,每晚給你推送短篇經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