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 吳門俊秀 赭墨丹青

明代畫家文徵明,能畫一手精妙的山水,他的山水畫面貌多種多樣,從風格上分“粗文”和“細文”。“粗文”豪邁奔放,“細文”秀逸俊雅,兩種風格各有所長,繪就的畫作同樣能打動人心,令人不忍掩卷。

文徵明的個性清高耿介,不慕權貴,那些孤高狷介的文人雅士。幾乎個個是他的好朋友,甚至還有人以與他交友為榮。

在當時,有一個叫華夏的收藏家。華夏家財萬貫,卻從不以富貴自居。他衣食簡樸,唯一的興趣就是收藏古話、器具。為了收藏,他東奔西跑,吃盡苦頭,仍然樂此不疲。因為他對收藏獨有心得,練就一雙利眼,藏品拿到他眼前,一看就可知道是真假,百發百中,被圈中的人戲稱為“江東巨眼”。

華夏對這個外號頗為自得,還把家中新建的清幽園林以“真賞齋”命名。這一天,他從外地回來,得到了一副古代名家墨寶,就興致勃勃地派人請了文徵明前來欣賞。

華夏的真賞齋建在郊區的山中,這一天正是仲夏時分,天氣十分暑熱,文徽明等人一路乘馬進了山。遠遠看到,在群山懷抱中,有幾間奇松掩映的小屋,一色的茅草屋頂,雪白的牆壁,清幽雅緻。這就是華夏的真賞齋了。

進入真賞齋,文徵明感到絲絲沁涼,暑氣全消。他見華夏在一張寬大的桌案前正聚精會神地鑑別古畫。家人們在一旁,燃著松枝,用高山泉水烹煮著香茶。滿屋子松脂香、墨汁香、茶香融和在一起,文徽明深嗅一口,頓覺心曠神怡。

華夏聽見動靜,一抬頭,才發現好友文徵明已經進了真賞齋,忙起身讓座,還埋怨家人不早通報。文徵明呵呵一笑說道:“若讓人通報,豈不打擾了你品畫的雅興?”一提到畫,華夏顧不得客套,拉著文徵明來到桌案邊,向他展示新得的古畫。那幅畫果然是精品,文徵明也看得入迷,與華夏一起津津有味地欣賞起來不久天色轉暗,華夏索性留文徵明住了下來。一連幾天,兩人對那幅畫讚不絕口。看著看著,文徵明技癢,躍躍欲試。華夏忙送上紙筆丹青,笑嘻嘻地說道:“文兄,你想畫些什麼呢?文徵明聽他話中有話,便答道:“華兄,你是真賞齋主,你若命題,小弟無所不從。”華夏大喜道:“那麼就請為我畫一張《真賞齋圖》吧。”

文徵明果然提筆揮毫,為華夏畫了一幅《真賞齋圖》。畫中有茅屋兩舍,院中有虯枝盤桓、綠陰如蓋的松柏,有突兀嶙峋、別有奇趣的山石,更有梧桐數棵點綴其中。茅舍內童兒烹茶,主客對坐,談詩論。遠處一帶遠山如碧,更顯清雅幽美。

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 吳門俊秀 赭墨丹青

這幅《真賞齋圖》將華夏清幽雅緻的真賞齋刻畫得淋漓盡致,華夏對這張畫讚歎不已,恨不得據為己有。可是這幅畫如此精妙,他又怕文徵明不會割愛。於是他請求文徵明,將畫留在這裡三個月,讓他情欣賞。文徵明笑著答應了。

文徵明回去以後,有一個叫顧璘的朋友來拜訪華夏。顧璘在朝當官,是當時一手遮天的權相嚴嵩手下的一名大員。顧璘見到這《真賞齋圖》以後,非常驚訝,他雖然聽說文微明名聲顯赫,詩、書、畫無一不精,卻一直似信非信。這次見到文微明的真跡才知道,果然名不虛傳。

他回京以後,將路上這段插曲當故事說給了嚴嵩,嚴嵩知道顧璘眼光很高,尋常畫作從不入眼,就命令他找尋一張文徵明的真跡看看。顧璘派五百里加急從華夏手中借畫,華夏沒有辦法,就帶著畫進了京城。嚴嵩見到畫以後,也視為妙品,心中對文徵明起了愛才與籠絡之心。

幾年以後,他有事路經蘇州,特地叫顧璘領著他親自到文徵明府上去拜訪。這時文徵明已經聲名日隆,喜歡他的畫的人很多,求畫的人幾乎踏破了門檻。從富商大賈到朝中貴胄,都不惜萬金,只求他一幅小小的畫作。

可是文徵明卻原則分明,他不依附權貴,不屑金銀,在家裡貼出了“三不肯應”的告示,所謂“三不肯應”就是不賣畫於藩王貴族、宦官和外國人。而對於真心喜愛他畫作的貧賤之交,卻有求必應,從不含糊。

顧璘領著嚴嵩到了文徵明的住處。誰知,文徵明得到消息,知道權相嚴嵩要來,早躲出去了。嚴嵩無奈留下帖子,訕訕地回去了。嚴嵩在當地逗留了幾天,也不見文徵明來回拜,他對顧璘說:“別人去拜訪他,他不去回拜也就算了,我從京城來,特地跑去拜望他,他竟也不來回拜。”

顧璘一聽,卻笑了,說道:“如果他不拜別人,而只回拜你的話那他也就不是文徵明瞭。”嚴嵩想想也是,雖然心裡不舒服,也就不再追究此事了。而且,在他心中也對文徵明的風骨起了敬佩之意。

後來文徵明書畫越來越精妙,他老了以後,身體不好,可他仍然保持著對畫畫一絲不苟的精神。弟子們見他每日作畫寫字,很辛苦就勸他不要太認真,文徵明卻說:“我畫畫是因為從心底喜愛,藉此自娛。怎麼能草草為之呢?

文徵明因為人品卓絕,又在書畫藝術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因此人們將他與沈周、唐寅、仇英並稱為畫界“明四家”。江蘇古稱吳地,所以又有人在提到文徵明的時候,將他稱譽為“吳門俊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