鉛山的每一座橋,其實都是詩

鉛山的每一座橋,其實都是詩

一座座橋承載著不同的往事與思考。

鉛山的每一座橋,其實都是詩

鉛山的每一座橋,其實都是詩

橋是個容易誕生故事的地方。

往上追溯一千三百年左右,唐貞觀四年(630),一位名叫澄波的和尚在湖坊鎮陳坊河上募建了 “澄波橋”。從此,湖坊鎮河東、河西兩個集市通連,開啟了一段商旅互市的佳話。

鉛山的每一座橋,其實都是詩

鉛山的每一座橋,其實都是詩

在橋墩部位的上方廊道兩旁,加建單層木構房屋,廊內相向設店,全橋共設店鋪十二間,正常營業為九間。東西橋頭均建有磚石拱門,青石素作門框楣。東首拱門橫額為“浪靜風恬”,西首門連接著湖坊街市,橫額為“河清海晏”。相傳為澄波法師所書,西首門牆右下方還鑲嵌著二塊記載歷代縣令和地方鄉紳首士募捐修橋的事蹟。

鉛山的每一座橋,其實都是詩

澄波橋設計精巧、造型獨特、風格別緻,是鉛山史料記載最早的橋樑之一,也是江西省體量最大和保護最完好的廊橋之一。廊橋是愛情的象徵,有多少愛情發生在廊橋上。商旅既通,男女交集,愛情不可避免的發生了。

鉛山的每一座橋,其實都是詩

相傳,河東有一妙齡女子小名素素,河西有一青年林姓男子,隨父母到此間賣酒,門面就設在橋的店鋪上。兩人一見傾心,雖然遭到雙方父母的反對,但並沒有象故事中經常講的那樣受到太多的挫折。兩人最後喜結蓮理,這是一座喜慶的愛情的橋。張籍有詩云“萬里橋邊多酒家,遊人愛向誰家宿”,我們可以改成“澄波橋邊多酒家,遊人愛向誰家宿”。向誰家宿呢?當然是向心愛的人兒家宿。

鉛山的每一座橋,其實都是詩

鉛山的每一座橋,其實都是詩

鉛山的每一座橋,其實都是詩

時間再往後溯170年,唐貞元間(804年)鵝湖峰頂寺高僧大義禪師在永平鎮創建“大義橋”。 當時永平一帶,江面開闊,水流湍急,到漲水季節,更是一片汪洋。大義禪師感百姓行旅之苦,發願造橋,歷經近兩年時間籌得造橋銀兩。當時的橋是木架結構的,叫做思政橋。後改名為“大義橋”。

鉛山的每一座橋,其實都是詩

清朝乾隆年間,因附近居民不慎,一場火災使大義橋化為灰燼。當時的縣令鄭之橋,毅然決定改木橋為石橋,以圖一勞永逸。傳說造橋時,河中有巨龜興風作浪,工匠打下的木樁和投下的石料都被河水沖走,無法下墩起腳。有一天,來了個穿灰衣的老和尚,用缽收服了巨龜,並且擲缽入水,分開水路,使大義橋得以順利建成。人們說,這個和尚就是大義禪師。

鉛山的每一座橋,其實都是詩

據縣誌記載,當時永平百姓踴躍捐錢出力,共計花費了兩萬多兩白銀,歷時一年零四個月。工程之浩大,在這座橋的歷史上是空前的。重建後的大義橋長近兩百米,八墩九孔,麻石砌欄。全橋結構嚴謹,遠觀此橋,鵝峰拱秀,橫架南北,雄渾古樸。

建國前,鉛山縣是福建北部進入贛、浙的的通道上極其重要的咽喉要衝。大義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現代它還承載過當時的各式機動車輛。其繁華熱鬧不言而喻。在當時,這是熱鬧的、繁華的橋,是車水馬龍的橋。歐陽修詩云 “湖上朱橋響畫輪”。這橋底下是桐木江,我們可以改為“江上朱橋響畫輪”。

鉛山的每一座橋,其實都是詩

鉛山的每一座橋,其實都是詩

鉛山的每一座橋,其實都是詩

時間再往下溯1100年,清光緒之十四年(公元1908年),鉛山古浮橋建成,它座落在萬里茶道第一鎮——河口鎮的信江河面上。浮橋,全名為“河口獅江利涉浮橋”,座落於鉛山河口鎮民主街(原二堡街)尾肖公廟前的信江河面上,它的北面是新灘鄉廟灣村,浮橋全長187米,寬4米,由42只木船用鐵索連結而成。浮橋初創建於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908年),後改遷往三堡街盡頭的大王渡,併成立了浮橋會管理浮橋。

鉛山的每一座橋,其實都是詩

鉛山的每一座橋,其實都是詩

雖幾經沉浮,卻依然古韻猶存。浮橋的存在,除了連接兩岸的交通,還給河口鎮居民的生活帶來了另外的好處。浮橋上可以垂釣,可以洗衣,可以沐浴,可以乘涼。這是老河口人抹不去的記憶。尤其是夏天,浮橋成了天然的浴場,大人、小孩在信江游泳、沐浴,橋上的船頭就是放衣服的地方。吃過晚飯,天漸漸黑了,橋上的人反而更多,隨意的在橋上一坐,享受著習習涼風,和同伴聊聊天,那真愜意。

鉛山的每一座橋,其實都是詩

鉛山的每一座橋,其實都是詩

河口鎮的浮橋是河口一道具有特殊價值的旅遊風景線,是家鄉人的鄉愁所繫,百年浮橋,承載了鉛山多少人的回憶,它將給越來越多的人帶來歡樂!

鉛山的每一座橋,其實都是詩

鉛山的每一座橋,其實都是詩

關於詠浮橋的詩歌,我也就不必引用外人的了,鉛山本土人氏、清乾隆22年進士、著名戲曲家、文學家蔣士銓就賦詩云:

舟車馳百貨,茶楮走群商。

擾擾三更夢,嘻嘻一市狂。

移官資坐鎮,轉粟奉神倉。

賢相何人繼,空尋綠野堂。

鉛山的每一座橋,其實都是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