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助推綠色產業數位化——淺談「3T」原則

近20年是人類有史以來面臨極端災害、氣候變化、環境汙染等生態挑戰最嚴重的時間節點。工業生產力的進步讓人類擺脫了農業文明的馬爾薩斯陷阱,但隨之而來的全球重大環境汙染問題和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問題,讓人類深刻意識到,經濟增長必須採用可持續發展的方式。經過全球範圍的努力,人類社會逐漸形成了巨大的不可逆轉的綠色共識。從能源利用、交通出行到消費生活,綠色共識像一條紐帶,滲入到實體經濟的方方面面。

綠色產業發展是實現可持續繁榮的根基之所在。從扶持新能源,限制化石能源,到全球性的氣候公約締結,和各國各地區的碳稅和碳交易制度安排,人類已進行了近四十年的綠色努力,締造了一個數十萬億元的龐大綠色經濟體系。其中,在綠色發電環節,全球清潔能源投資從2004年620億美元增長到2017年3330億美元;在綠色消費領域,根據阿里研究院數據,僅阿里消費體系內,中國符合綠色消費者特徵的人群就達到6500萬人;在綠色金融領域,根據氣候債券倡議組織統計,2017年全球綠債發行量達到1,555億美元,創造年度發行規模的新紀錄,同比增長78%。

綠色產業需要順應數字化遷徙的必然趨勢。互聯網20年的高速發展,已經率先完成了人類的整體數字化遷徙,現代人對社交、購物、出行等全方面的訴求,都可以用完全數字化的方式來滿足。在這一過程中,也誕生了服務於人的數字化遷徙過程的Google、Facebook、BAT等互聯網巨頭。在數字2.0時代,隨著區塊鏈、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的成熟和發展,數據作為生產資料、人工智能作為生產工具,區塊鏈作為新型生產關係,為繼人類數字化遷徙之後整個產業界的數字化遷徙創造了無限可能。

區塊鏈技術的適時出現為綠色產業數字化發展提供了前所未來的新驅動力。普華永道最新發布的區塊鏈環境用例報告《構建區塊鏈 讓地球更美好》(Blockchain For A Better Planet )顯示,區塊鏈這一新興技術將在解決環境問題,推動可持續發展方面大有可為。研究闡述了區塊鏈技術可以積極影響全球綠色發展的六個領域:能源與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和生態保護、海洋健康、水資源安全、清潔空氣、氣候和災後恢復。這些領域同時也蘊含著非常多的創新和投資機遇。

區塊鏈與綠色發展有天然的結合契機,可以解決綠色產業發展長期存在的技術性和機制性障礙,為綠色經濟提供堅實的公證確權、價值流通基礎設施,以及完整的激勵機制。我們可以將其歸納為“3T”原則,即”Tracking”, “Transaction”, “Token”。

第一,“Tracking”是指區塊鏈公開透明、可溯源、不可篡改的特點,可以為綠色產業提供綠色價值確權和量化手段。當前綠色產業面臨空有綠色共識卻缺乏大規模落地應用的窘境,很大原因在於綠色貢獻的定量、公證及價值化手段的缺失。綠色行為如果得不到認證和量化,綠色產業發展的目標和進展就無法衡量。區塊鏈的時間戳、可溯源和不可篡改特點,可以解決因信息多頭、信息獨立封閉而致的獲取難、核實難、效率低的問題,使其天然成為綠色貢獻的良好認證工具,還可以實現綠色貢獻的鏈上確權。此外,智能合約功能可將綠色貢獻方法學“編程化”,以可追溯、不可逆、開源透明的方式對綠色貢獻進行定量化和程序化執行。

第二,“Transaction”是指區塊鏈作為“價值互聯網”,可以為綠色產業提供價值流通網絡。中心化IT架構,已越來越不適應去中心化的複雜的綠色商業形態,如分佈式能源、電動汽車、共享經濟等,市場在呼喚一個可降低交易成本、解決數據所有權、隱私保護等問題的新型分佈式IT底層基礎設施。區塊鏈的分佈式數字架構可以支撐未來分佈式綠色商業模式和組織結構的蓬勃發展,實現具有充沛內生活力的綠色可持續經濟新範式。區塊鏈真正讓綠色成為了紐帶,讓每個經濟場景的綠色價值都能得到量化和數字化,並通過分佈式網絡互聯互通。綠色價值互聯網絡,在社群、共識、品牌、流量等方面有天然的生態共榮機制,讓綠色人群和綠色企業形成邊界不斷擴張、越來越龐大的綠色價值共同體。

第三,“Token”是指區塊鏈系統中基於通證的激勵機制,可以為綠色產業提供具備內生經濟活力的激勵體系。長期以來,綠色共識的落地更多出自於“自上而下”式的頂層設計驅動,而非“自下而上”式的原生商業推動。綠色經濟缺乏原生市場動力,究其原因在於個人及企業的綠色貢獻沒有被有效激勵。一方面,對公眾而言,當前綠色發展的推動力依賴於個人情懷,廣大綠色居民缺乏自發參與的途徑和動力;另一方面,對企業而言,綠色行為對於企業來說是成本或費用項目,主要靠政府補貼來平衡財務,一旦缺乏政策激勵和補貼時就會變得毫無動力。通過構建基於區塊鏈通證激勵機制的綠色經濟數字生態,將為缺乏激勵機制的綠色共識落地提供終極手段。

本文由巴比特專欄作者“楊驛昉”上傳,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