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級教師王君:《岳陽樓記》課堂教學實錄片段

咬文嚼字,從“大美”中悟大愛

——《岳陽樓記》課堂教學實錄片段

【教學安排】

一、初一上期,二班的孩子們就提前背誦了初二下期的課文《岳陽樓記》。

二、第一課時,創意朗讀。主要方法和上一屆的《絕唱——》美文誦讀課的方式相近。以美讀初步進入課文。特別難忘的是廖思琦小組用書法、舞蹈詮釋了文本之美。很有創意。參加創意朗讀的還有冉雪立、鄭可、龍天河、餘秋帆、楊森瑞。領讀的是周虹宇、黎建志、龍天河。應該說,在進入咬文嚼字之前,美讀的準備非常充分了。

三、第二課時,咬文嚼字,從“大美”入手討論《岳陽樓記》之美。名篇的解讀如汗牛充棟,教案設計也豐富多彩。我想,“大美”這個角度應該是一個比較新奇的角度吧,小而深,由此切入,學生應該有比較厚重的收穫。從課堂教學實效來看,我的教學預測基本準確。

四、課外完成練習冊《點金訓練》。我的天,從應試教育這個角度來看,這本輔導書編得實在太好了。所有基礎知識幾乎條分縷析地一網打盡,還和中考聯繫得很緊。這根本就是一本變了臉的教參。我想,學生手裡拿著這樣一本書,教師如果對文本沒有獨特的詮釋,真的是不敢上課啊!這本書要求學生認真做,自己批改。我認真檢查,但從不評講。實在太無聊了。純粹應付考試的東西,我都反感。如果中考不這樣考,我絕對不會讓學生做。課外練習的最好方式,還是應該繼續閱讀同類作品或者閱讀同類解讀作品。

所以,還是在戴著鐐銬跳舞。努力爭取跳得好點兒罷了。

【第二課時課堂實錄片段】

師:讀了《小石潭記》和《岳陽樓記》,請談談你從整體上感覺到的它們的不同。

生:《小石潭記》是純粹的情景交融,而《岳陽樓記》既有情景交融,又有單獨的記敘段、描寫段、抒情議論段。

生:《小石潭記》作者的情感的變化很微妙,而《岳陽樓記》作者情感的變化跌宕起伏。

生:《小石潭記》的主色調有些憂傷,而《岳陽樓記》的主色調很開朗鮮明。

生:《小石潭記》很“小”,旅程很短,景點很小,作者情感很細膩,是一種“小美”。而《岳陽樓記》給人大氣磅礴的感覺。是一種大美。(特別記憶:這句話是王夢雨同學說的,太經典了。我們基礎不好但是一直在努力的王夢雨越來越有靈氣了。向她敬禮。)

……

師:同學們真有洞察力!《岳陽樓記》是一種典型的“大美”。范仲淹是如何通過文字來表達傳遞這種大美的呢?今天我們就圍繞著這個問題來探討。請同學再此朗讀,圈點勾畫,不要討論,獨立思考,然後暢所欲言。

(生高聲朗讀)

生(沈丹婷):作者寫的景物本身就很大。我是從“銜遠山,吞長江”看出來的。

師:注意咬文嚼字,分析感悟有理有據,不能只說結論。

生:“銜”字和“吞”字很有氣魄。

生:為什麼有氣魄呢?還要深入。

生:能夠把山銜著,把浩浩蕩蕩的長江吞進肚子裡去,還不夠氣魄嗎?

師:哦,是吞進肚子裡面去嗎?

生:應該是互相吞吐。只有洞庭湖和長江都浩大的時候,才用這個詞。

師:我想如果我來寫,我就寫“連遠山,接長江”或者“咬遠山,吃長江”,如何?

生(王悅):不好。“銜”和“吞”有動態,似乎可以讓我們看到水波動盪的感覺,“連”和“結”就沒有動態美了。“咬”和“吃”給人的感覺很兇惡,不美。而且“咬”和“吃”也沒有“銜”那麼悠閒大氣,雍容大度。

(中途不斷組織引導學生朗讀關鍵詞語關鍵句,略,朗讀一直貫穿全課,下文也略)

生(楊森瑞):我覺得不應該忽略“山”是“遠山”,山是聯綿不絕的。洞庭湖和聯綿不絕的山連接在一起,更顯闊大。

師:很有見解!同學們再聯繫前後文看看。

生:作者說“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這個“一湖”讓我感覺特別有氣魄,作者對洞庭湖充滿了肯定。如果改成為“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湖”。意思沒有變,但是氣魄就差了。

師:這叫做數詞傳神,一詞傳神。

生:作者稱巴陵為“勝狀”、“大觀”,這些詞語都讓我感覺到是一種大美。

師:是。有規模的美才能稱為“大觀”。《紅樓夢》中的大觀園就是這麼來的——天上人間諸景備,芳名應賜大觀園。

生(梁明媚):我從“北通巫峽,南極瀟湘”中也感受到大美。“北”和“南”表達出了地域的廣大。“通”和“極”更讓讀者感覺無邊無際。

師:讓地域的大來表達大美,這樣的例子還很多。大家再找一找,品一品。

生:上下天光,一碧萬頃。

生:長煙一空,皓月千里。

……

生(吳語寒):“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廟堂之高”和“江湖之遠”就從高低遠近的角度把空間距離拉得特別大,更顯示出無論處於何種境界范仲淹都以天下為己任的闊大情懷。

生(周子傑):“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所以成為千古名句,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天下”這個詞語的應用,它讓我們感受到無限廣闊的生活世界和無限廣闊的內心世界。

師:說得太好了!後來張藝謀在電影《英雄》中讓無名手書“天下”二字,說不定也是受到了范仲淹的啟示呢。

生:還有反覆出現的“憂”和“樂”,似乎寫盡了人生的所有情懷。

師:“進”和“退”也幾乎是人在生活中的非此即彼的選擇。人生百態都寫盡了。

生(龍天河):剛才同學們說的句子都能夠讓我們直接感受到范仲淹心胸的廣大,覺得他是一個頂天立地的人。但是我從“予觀夫巴陵勝狀”這句中也感受到范仲淹的高大。因為“予”在“巴陵勝狀”的襯托下似乎也變得高大了。

師:這樣的感受很獨特啊!這裡面有正襯的效果。就像用青松高山襯托英雄的高潔挺拔一樣。(後來想到應該這樣點評: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也如是。我見岳陽湖多雄壯,料岳陽湖見我也如是。可惜當時沒有能夠反應過來)

……

生:“淫雨霏霏,連月不開”,時間很長。

生(楊珮璇):“濁浪排空”也讓我感覺境界很闊大。

師:請咬文嚼字。

生:“濁浪”很有氣勢。

生:“排”字非常有力量。

師:改成為“濁浪擊空”如何?

生:不行。“排”有排山倒海之意,而“擊”就是那麼一下子,力量有,但是地域太狹窄了。

師:這讓我們想起毛澤東的“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的“橫”字的氣魄。

生:還有文中選擇的意象“山嶽”、“商旅”、“日星”、“虎猿”等等都很大。

師:是啊,如果不是“虎嘯猿啼”而是“雞飛狗跳”,你可以比較,浩然之氣就少得多了。(生讀,全班哈哈大笑)

生:還有“蕭然”的是“滿目”,感慨是感慨到“極點”,也是一種大。

生(冉雪立):“靜影沉璧”居然也讓我感覺到大,這是因為什麼原因呢。

師:結合前後句子來分析。

生:月影要像沉入水中的璧玉,水面就必須特別平靜。

師:這個時候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水面確實很安靜。

生:“皓月”讓我感覺月亮特別大,特別白特別飽滿。

師:這裡沒有波瀾壯闊驚濤駭浪,但是我們還是感覺到一種大美。就如莊子所說:天地有大美——

生:而不言。

師:對啊,寧靜中也能創造大美,心靈的回聲雖然無言但是常常也能震天撼地。

師:會不會有人覺得沙鷗、錦鱗、岸芷汀蘭是小的呢?

生:這些景物確實都不大,但是,從字裡行間,我們能夠感受到它們是聚合到一起形成了規模的。否則就不會出現“翔集”“郁郁青青”的壯觀了。

師:有見解!(課後想到應該這樣來點評:景語皆情語,如果不是心胸的闊大,心態的樂觀,同樣是鳥,那可能就是“揀盡寒枝不肯歇,寂寞沙洲冷”的鳥了)

……

師:能說說文中的人之“大”嗎?

生:范仲淹是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人,沒有他豪邁的心胸,就不能寫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

生:他的朋友滕子京也是一個“大人”,雖然遭到貶官,但是第二年就能夠讓巴陵郡“政通人和,百廢俱興”。

師:滕子京也是一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人!

生:“遷客騷人,多會於此”,這個“多”字很重要。這一類人很“多”,范仲淹這樣寫,用“多”來反襯出了像他們這樣心憂天下的人很少。

師:太少了啊!所以,范仲淹才在最後感嘆到:微斯人,吾誰與歸?

(指導學生反覆朗讀)

師:同學們,這是一種人生的寂寞感,其實這裡邊也有大。

生:范仲淹很寂寞,他的周圍就很空曠。

師:空白越多,寂寞感越深刻,偉人的選擇就顯得越發的可貴。

師:少與多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討論到這個地方的時候,我想到了魯迅的《自序》中的名句:獨有叫喊於生人中,而生人並無反應,既非贊同,也無反對,如置身毫無邊際的荒原,無可措手的了,這是怎樣的悲哀呵,我於是以我所感到者為寂寞。這篇文章在學習《藤野先生》的時候我作為拓展材料給學生讀過。沒有時間在課堂上提起,但是,學生心中應該有烙印的。或者會在未來的日子裡豁然貫通的)

師:是啊,同學們,我們在抗震救災的這個時候來學習《岳陽樓記》,大家的感受應該更深。在民族的大災難面前,不是“微斯人,吾誰與歸”,而是大災有大愛,大災出英雄,中華民族空前團結,無數人都做到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同學們,這樣的生活,這樣的文字但願能夠給大家的心中增添更多的浩然之氣。希望同學們都成長為頂天立地的“大人”,有大胸懷,大眼光,大氣魄,大追求。

(因為沒有時間了,我推薦的二十句有“大情懷”的愛國名句沒有能夠拿出來,放在了第二天早上的積累時間讓學生們讀一讀,背一背。這些詩句為: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樂以天下,憂以天下。

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需待合棺。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血沃中原肥勁草,寒凝大地發春華。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