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門港:老漁村有了新模樣

劍門港:老漁村有了新模樣

本報記者周麗麗

近海漁業資源衰退,大量破舊的小漁船停歇在村口的海邊。這是十年前,路橋金清鎮劍門港村的景象。

劍門港村,一個世世代代以打漁為生的漁村。老一輩人介紹,這裡捕魚的歷史至少可追溯到明末清初,甚至更久。

“除了捕魚,我們不太懂其他。不能捕魚,我們還能做些什麼?”漁民戴美斌說,村裡老老小小最大的本領就是出海打魚,而今,這本領卻無用武之地。

那麼,這個地處偏僻海濱的漁村如何能翻開新的一頁?

討海人開起了觀光船

60歲的林正標,村民們叫他“船老大”,雖然仍每日與船打交道,但他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討海人。2008年,他與村裡6位漁民合資,做起海上觀光運輸生意。

“以前我們在海邊捕魚時,常有外來遊客打聽,能不能跟漁船去海釣,能不能開到大陳島。”幾位漁民從中嗅到了商機,有人篤定能賺大錢,也有人充滿了疑慮。

“捕魚太辛苦,年紀一大越來越吃不消,不如用這些年的積蓄搏一搏。”這是林正標當年入股的原因。

兩艘小型遊輪,船身漆成悅目的天藍色,乳白色桅杆與纜繩相連,兩層船艙可容納30餘人,每艘船造價超過100萬元。“當時沒有現成的遊輪,我們買了鋼板、木板等材料,請造船師傅按我們的圖紙和要求建造的。”他回憶道。

劍門港村黨支部書記戴玉琴也是推動這項投資促成的重要人物之一。她跑了幾個部門,將船隻登記備案,申請了營業執照。船造好後,她邊學邊摸索,親自跑業務,很快接到了第一筆生意。

“頭兩年不太景氣,後來有了回頭客,有人慕名而來,生意逐漸上了軌道。”這個創造性的海上觀光項目,像當地漁民的孩子,在全村人的關注下一點點成長起來。

目前,海上觀光主要有兩個項目:一是海釣,收費標準2200元/次,不限人數(荷載範圍內),船員捕得的魚全部歸遊客所有;二是登大陳島,收費標準4880元/次,不限人數(荷載範圍內),2小時到達大陳島,當天往返,途中可捕兩網魚,漁獲全部送給遊客。

“去年毛收入有70多萬元。雖然工作日生意冷淡,但節假日和週末常常客滿。”戴玉琴說,今年“五一”小長假,觀光船收入達3萬元。一天跑了5趟海釣,還有遊客想去沒去成的。

兩艘海上觀光船,成為開拓旅遊市場的先鋒隊伍,也承載著漁村發展新產業的夢想。

濱海遊玩項目日益增多

劍門港村雖然地處偏僻的濱海之地,但有著十分豐富的海洋與漁業資源,濱海遊玩的項目正在日益增多。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劍門港村依山靠海,近年來,村民積極響應休伏漁期政策和“一打三整治”,漁業轉型升級不斷加快,不少漁民轉而發展漁家樂,海邊餐飲、海邊民宿、海上捕魚等休閒旅遊業進一步發展。

當天,記者來到坐落在金清大港入海口金清新閘邊上的劍門港村時,發現這個村莊的建築整齊劃一,房前屋後沒有東西亂堆放現象,村容環境很是整潔,幾乎看不到垃圾。

村民們也充分挖掘當地的漁家風俗,在入村口等顯要位置,以漁具為裝飾品點綴村莊佈置,以牆畫、長廊等形式宣傳海洋風情,把漁具存放點統一規劃為自家房子的地下室,村裡統一製作籬笆當儲藏室的門,旁邊配有一幅油墨畫點綴。走在村裡,不像是在看村民居住的小區,倒像是在參觀一座海洋博物館。

“接下來,我們準備發展‘靠山’經濟,建設南山頭遊步道,吸引更多遊客前來看海、觀景,從而拓寬村民的增收渠道。”戴素琴說,劍門港的旅遊資源遠不止港口和海水。村莊西面有20多畝溼地公園,北面的山腰建有媽祖廟、觀音殿,南面有100餘畝礁石,向南一公里是白沙碼頭,向北一公里是龍泰景區和小普陀景區。

夕陽西下,漫步金清新閘口,天空隨著太陽的落下形成了不同的顏色,橘色、粉色、紫色漸變如同畫卷,與停泊在此的漁船交相輝映,造就了一道獨屬於這裡的別緻風景。

今年5月,金清至大陳航線的開通,又為劍門港帶來大量外來遊客。對於正在尋求產業轉型的漁民們來說,這是一個可遇不可求的好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