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促進糧食提質增效、提高農民收入爲目標,我市出台冬種生產意見

本報記者朱小兵

“我去年種了800多畝,其中小麥600畝,蠶豌豆170畝,其他還有油菜等作物。”9月26日,臨海糧食種植大戶周振華介紹,“主要看土地流轉情況,我的承包地不會出現拋荒現象。”

冬種生產是全年農業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事關來年農業發展全局。眼下正值冬種前期,各地都在進行相關動員。

“今年,全市糧食播種面積在穩定基礎上還略有增長,但這是去年政策紅利的結果。根據今年政策,早稻收購價格為2.66元每公斤,相比去年下降了7.5%,降幅還是有點大的。今年糧價調整對明年的糧食種植會帶來一定影響。”市農業局技術推廣總站站長曾孝元介紹,我市早稻播種面積雖然不是很多,但對穩定全市全年的糧食播種面積來說,可謂是一塊“壓艙石”。

在此背景下,我市出臺了《關於切實抓好2018年冬種生產工作的意見》,要求圍繞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主線,以促進糧食提質增效、提高農民收入為目標,以糧食生產功能區為重點,優化作物佈局,積極發展糧蔬兼用、糧肥兼用作物。充分挖掘冬種旱糧發展潛力,依據市場導向和當地產業政策扶持導向,種植好大(小)麥、蠶(豌)豆、馬鈴薯等旱糧作物;切實減少冬季拋荒,引導冬閒田種植綠肥;促進農旅結合,大力發展“雙低”油菜連片種植。

“出臺冬種意見,是調整糧食品質結構、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然要求。”曾孝元介紹,要站在穩定全年糧食生產的高度看待今年冬種生產,拓展冬種作物功能,把發展冬種生產與當前化肥減量、有機肥替代化肥及“五水共治”等工作內容相結合,千方百計擴大冬種面積、切實提高冬種綜合效益,夯實明年糧食生產基礎。“發展糧蔬兼用、糧肥兼用作物是一大趨勢。”

根據市農業局提供的相關數據顯示,去年我市油菜種植面積10多萬畝,春糧種植面積22.88萬畝(包括主要作物蠶豌豆6.5萬畝、春馬鈴薯6.1萬畝、小麥7.24萬畝)。

“各縣(市、區)要出臺地方政策支持冬種生產,做好宣傳工作,促進冬種生產穩定發展,調動農民冬種生產積極性。要繼續參照省政府旱糧扶持政策,出臺不低於去年水平的旱糧政策扶持意見。要繼續實施大(小)麥和油菜補貼、糧食生產貸款貼息、糧食政策性保險等有關政策。”曾孝元說,各地要加快冬種作物適用技術推廣和冬季糧油綠色高效示範工作,在全面完成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任務的基礎上,穩步推進糧食生產功能區提標改造,切實把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成為我市發展糧食生產的核心區域和保障糧食安全的噸糧產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