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陽市民收藏近萬張糧票 見證經濟社會變遷

有一種物品在中國僅僅使用了不到40年,退出歷史舞臺至今也不過25年,可依然留存在很多長者的記憶中,它就是糧票——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經歷者。在德陽市區,有著一群糧票愛好者,收藏了近萬張糧票,以此來見證經濟社會的發展與變遷。

德陽市民收藏近萬張糧票 見證經濟社會變遷

德陽市民收藏近萬張糧票 見證經濟社會變遷

德陽市民收藏近萬張糧票 見證經濟社會變遷

在旌湖河畔,糧票收藏愛好者們聚在這裡一起分享交流收藏心得。陽光妹兒瞭解到,這些“票”的時期從上世紀50年代一直到90年代。不僅有全國印製的票,還有德陽縣、什邡縣、羅江縣等地以及甘肅、太原等省外印製的票。這些票有些印製較為簡單,有些則十分精美,如羅江縣印製的票上就有龐統祠等旅遊景點。

德陽市民收藏近萬張糧票 見證經濟社會變遷

糧票愛好者張世軍

德陽市民收藏近萬張糧票 見證經濟社會變遷

糧票愛好者倪志成

陽光妹兒注意到,有些票上面還印有“要節約”“發展經濟”等標語,帶著明顯的時代特徵。從種類來看,不僅有糧票、肉票、布票,而且還有電池票、糖果票、化肥票等。隨著發展,票也分得越來越細。以前只是簡單的糧票,後來又出現了粗糧票、購糧票,而肉票又分為返還肉票、特許肉票、優先肉票等。

德陽市民收藏近萬張糧票 見證經濟社會變遷

德陽市民收藏近萬張糧票 見證經濟社會變遷

德陽市民收藏近萬張糧票 見證經濟社會變遷

德陽市民收藏近萬張糧票 見證經濟社會變遷

採訪中,糧票收藏愛好者倪志成向陽光妹兒展示了一張特殊的糧票。它是一張河北省僑匯商品的供應卷。他說,這在票證收藏中非常稀少,因為它供應的人群很特殊,是針對於歸國華僑和回國探親的華僑使用的專用票證,既是歷史見證,也是國家對華僑的一種關愛和關心。

稀少郵票

德陽市民收藏近萬張糧票 見證經濟社會變遷

德陽市民收藏近萬張糧票 見證經濟社會變遷

德陽市民收藏近萬張糧票 見證經濟社會變遷

47歲的收藏愛好者張世軍說,雖然這些糧票、油票等已經不能再使用,但卻也見證了當時新中國的歷史,而且這個時期的歷史,自己經歷過,所以覺得很有意義,就收藏了。

德陽市民收藏近萬張糧票 見證經濟社會變遷

收藏

糧票是20世紀50年代至85年代中國在特定經濟時期發放的一種購糧憑證。 中國最早實行的票證種類是糧票、食用油票、布票等。糧票作為一種實際的有價證券,在中國使用達40多年,隨著社會的發展,它已退出了歷史舞臺。糧票反映了中國那段歷史時期社會經濟狀況,有較為重要的研究價值和收藏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