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葉縣:高中同學寫的《母親的柳樹趙》太感人了 濃濃的鄉愁

母親的柳樹趙

叨叨。。叨姐姐,姐姐不吃紅柳葉,紅柳根扎梅豆,鹿角,根角,桃花,骨朵,洋槐花,水簸箕,你哩小腳蜷回去”,小女兒可樂因為媽媽告訴她十一假期要回河南老家,她就猛然間唸叨起來奶奶教給她的葉縣童謠。

這童謠讓我想起了童年的時光:母親和我們兄弟姐妹一起坐在地上

把腳伸出來,然後按字邊唱歌謠邊數腳,念出一個字數一隻腳,最後一字唱完,數到哪隻腳,就算誰輸了,然後在大家的鬨笑聲中重新唱重新數。簡單但快樂。

隨著小女兒的童聲,我的思緒一下子就想起了故鄉。想到母親已經回老家幾個月了,幾個月裡,她坐陣指揮,把老宅拆了又建了。

母親今年八十歲了我們這一代開始,管母親叫媽,父母對他們的父母還是舊時的稱呼,母親稱她的父親為爹,稱她的母親為母我們稱父親為伯,父親稱他的母親也為母,我出生後爺爺就已不在

世了,所以父親怎麼稱呼他父親的,我就不知道了稱呼母親為媽,比起父母親對他們母親的稱呼,我們洋氣了很多,但我們仍稱父親為伯,在我們那裡,當時叫爸爸的還是城裡人,或吃商品糧的孩子的權利,比起他們,我們土氣了許多。八十歲,在中國人的傳統裡是個大壽。媽幾年前就開始籌劃著過認真排場地過她的八十歲生日,莊重其見,文中我還是用母親來稱呼媽吧。

十年前,母親的七十歲生日也是在老家過的我們的老家在河南葉縣水寨鄉的一個小村,村名叫柳樹趙。全村人都姓趙,或許因適合柳樹長而得名吧。葉縣算是歷史上的一個名城,不知道葉縣的至少也聽說過劉秀以少勝多戰敗王莽的“昆陽之戰還有個成語叫“

葉公好龍還有孔子游到葉縣時說的一句話“近者悅,遠者來”。

我小的時候,我們的老宅在村裡的最東邊。院子的大門向東,每天一出門便能看到綠油油的莊稼地。順著莊稼地再往東看,便是兩棵長在田野裡的大柳樹。那是我心中柳樹趙的標誌。我不止一次地在這柳樹下回望村子,能看到霧一股嫋嫋升起的炊煙;能聽到母親叫兒、兒女叫父回家吃飯的呼喚。

我們村的歷史我不知道,估計村裡也沒人知道,研究地方誌的地方文人估計也考察不到這個小村落。大概沒出過名人或者有聲望的人,也就

沒有村史,沒有過往的故事流傳

離村向東不到10公里的地方,卻是名聞天下的賈湖遺址,遺址裡面有七孔骨廟和具有原始文字性質的甲骨契刻的符號這個骨在中央電視臺《國家寶藏》中作為河南博物館鎮館之寶展示過,是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第一個具有確定時期記載的文化遺存。這個遺存發生在9000年前,我常想,或許某一天,在我們村的地下,離賈湖遺址不遠的地方,也會挖出一個什麼遺址來,因為距9000年前的賈湖遺址這麼近,或許我們村

有悠久的歷史了,只是缺少了大名人,被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了

村裡沒有聞名天下的名人,但名當地一時的人應該是有過的,村子的北邊六七十年前還遺存有一個廟,迄今我們村每年農曆2月29日,還有廟會,這個廟會一定是因了村北那個廟。我想有廟的地方至少是需要出過一個在地方上混得風生水起的人的,否則在窮鄉僻壤的鄉村是無力建起一座廟的,廟裡的佛身據說是鐵鑄的,

據說遺棄在了廟北邊的大坑裡而下落不明

村裡的建業哥,曾是葉縣的官員,退休後做的企業又是當地的龍頭業,在當地算是名人我倆曾商議過恢復村北廟宇的事,苦於找不到原來的遺存,也講不清曾有的故事,遲遲未能付諸行動

恢復舊廟,其實是另起新廟,我也曾想象過一個故事

離村40公里的地方是平頂山,平頂山的西邊上有一個香山寺,已經佛教主流認定是觀音祖庭。在芸芸眾生的印象裡,觀音是有一個標準姿勢的,左手執瓶,右手執枝。左手裡握著那個瓶子叫玉淨瓶,瓶裡水是仙脂露,右手裡的便是楊柳,楊柳就是柳。柳樹條曾經是印度人用來刷牙的,水是用來淨身的,後來演變成了楊柳可以消災治病,而淨瓶裡的甘露可以播撒幸福
柳樹便是我們柳樹趙產,既然觀音菩薩小時候生長在離村子不遠的地方,那她遊走到我們村也不應該是意外的事了。我總在想,觀音手裡的柳枝,會不會她小時候遊歷經過柳趙的時候折的呢
村北的廟會是不是當時村裡的一個望族為了紀念觀音在此折楊柳枝度天下人修的呢

希望是,所有的故事都需要一個起點我總是想以此為起點講村裡的故事,有了這個起點,柳趙就能好好地講柳樹的故事了

據說全球柳樹520種,我國有257種,122變種,33個變型,要是能把各柳樹品種,哪怕只是中國的,在村裡分區種齊了,豈不是很壯美的一種景觀,從此柳樹趙村裡只有柳樹,旱柳腺柳垂柳組成的柳樹景觀,會吸引多少個人來紀念觀音折柳枝的觀音廟又會吸引多少人來膜拜呢?

民間有清明插柳、戴柳的習俗,也許在柳樹趙觀音廟開了光

的柳樹才是最正宗最法力無邊的呢村裡或許會出一個大的名人,這個故事或許就流傳開了只是現在還沒出大名人,沒出大名人之前就先拿小名人說事,小名人們的活動就算是熱身

十年前母親的七十壽辰,差不多讓她成了十里八村的小名人

母親七十歲時,正值我事業的發展那年生日時,我隨她回到了故鄉,母親的性格很要強,愛說愛笑愛表現,喜歡場面大,排場。我並不願意縱容母親的高調,兄弟姐妹中,別人不忍心說她,只能我來遏制一下她這個勢頭了。但母親入世很深,真有點“從來不相信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的勁頭
。母親爭強好勝的個性有真是本性難移,我也只好睜隻眼閉隻眼了。

那年回到故鄉,與村裡聊起來才知道村裡的學校停辦已幾年了,孩子們上學只好跋涉到鄰村母親便生了捐助村裡建個小學的念頭,或許出於她曾是教師,或許出於她對老家念念不忘的情懷,亦或出於她爭強好勝愛面子的個性。我看出了她的心思,便以70歲70萬的吉祥數滿足了她的助學要求

捐贈就定在母親七十歲生日那天。捐贈現場,縣上來了副縣長縣高的校長,鄉里組織的學生,鄉村的幹部,去參加了捐贈儀式捐贈的小學名稱就暫定“秀英小學”,母親戴著老花鏡,一副知識分子派頭般地在會上發了言,母親那時的得意從她洋溢在臉上的笑容是完全能夠判斷出來的

母親算是一時名聲鶴起。

有名聲是因為她在會議上發。在母親眼裡,能讓她在大會上發言對她是個極大的榮耀。其實她也不是享受發言那一刻帶給她的榮耀或許還包含了享受後人們對她發言所進行的誇獎,因為誇獎,給了她成就感。榮耀感和成就感,對獲得尊重的母親來說,就是她幸福的極致。

母親第一次有機會在大會上發言是在1985年那年,我以地方高考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了中國人民大學。村裡人跟著開心,為慶祝第一個全國重點大學學生的誕生,專門組織了慶典活動,村支書海木叔在我拿到入學通知書的當天,決定村裡唱三天大戲慶祝。

慶祝會那天,母親戴上了老花鏡坐在臺上發了言

她戴老花鏡應該是用了心的,不全是為了能看發言稿,戴花鏡是因為她覺得戴上了更有派頭

母親在會上從鄉長手裡,接過了“教子有方”的匾牌我想從那時起母親就應該是十里八村的名人了,那時母親還沒有我現在年紀大

後母親便愛上了發言,親戚友人的婚禮上,兒女的生日宴上,或其他人多會的地方,她總是要講上幾句,而且幾乎無例外的每次發言,都是以詩的形式來表達

母親愛寫詩,至少算是有韻的吧,我一直答應過她,要給她出一個詩集,至今未兌現

七十歲生日捐贈儀式的那天,母親的孃家人,浩浩蕩蕩20多人抬著一個牌匾來祝賀母親的孃家是在柳樹趙的鄰村水寨村,水寨村是鄉政府所在地,富裕程度一直高過柳樹趙我上小學三年級開始,因為家裡孩子多,父母養活不起了,便把我送到了水寨村姥爺家直到初中畢業到縣裡上高中,我便一直生活

母親的孃家姥爺解放前曾做過類似保長或片長事,所以解放後劃定的成分是富農,屬於五類分子。知道姥爺是五類分子,是因為我小時候生活在姥爺家,記得有一次受災發放救災物資,我興沖沖的去領時,被告知沒有我家的,成分不好的不享有被救劑的資格。姥爺成分不好還似乎連累了父親入黨,父親曾是村幹部,因為母親的成分沒能入黨

姥爺是五類分子並沒有讓我有什麼

不安。吃驚的記憶好像只一次,1976年我正上小學,從村裡高音喇叭中聽到了毛主席逝世的消息我覺得是天大的事情,一溜煙跑回了家裡,告訴姥爺毛主席逝世了,姥爺只淡淡的回了一句“死了就死了”,我當時目瞪口呆地看著這個“五類分子”,吃驚了好一陣子,第一次感受到姥爺確是個“五類分子”。

姥爺姥娘一共有五個女兒,媽媽是老大姥娘是個城裡人,據說當年可以去開封讀

一個女子大學姥孃的孃家人沒有讓她去讀,而是讓她嫁給了鄉下的姥爺由此推斷,姥爺當年在鄉下也是一個小名人,母親或許是遺傳了她的基因

因了姥爺姥娘都有文化,母親從小也讀書在母親那個年代,同齡人,特別在鄉下,大多是文盲。母親讀過書,上學時因為個頭在1米7以上,所以還進過地區的籃球隊,參加過省裡的比賽,終因為五類分子的子女,而最終

作罷。

讀過書,母親嫁到柳樹趙後,在村裡小學當了民辦教師,母親常唸叨,她這個民辦教師是有指標的民辦教師,同期一起的同事都成了公辦教師了,她卻因生孩子多需要照顧孩子,被父親勸回家帶娃務農了這似乎成了母親的一個心結幾十年後的2015年,母親找人證明她當年的教師經歷,最終教育局給她發放每月一百多元的補貼至今,母親為這一百多塊錢不知開心了多少次

母親第一次在大會上發言那年,家裡還發生了兩件大事一是父親在我拿到高考入學通知書的前夕去世了二是大哥參加了對越自衛反擊戰且近一年杳無音信。

那年母親顯示了她的強大

在我拿到中國人民大學通知書的前天,父親離開了我們

知道父親病情是我在高考結束的那天下午考完最後一門,從考場出來,我的發小姥爺村裡的權金平已經在考場外等我了我看到他已意外,聽了他的話我更加吃驚了他告訴我父親有病,不太好,住在縣醫院,他來接我一起去縣醫院看他當時不詳的預兆已籠罩著我,我一路神情呆滯地坐在自行車後座,惶恐

來到了醫院,得知父親是癌症後,強忍著淚水見完父親,幾分鐘後就衝到室外,淚流如注,淚流如注啊!

父親最後的一個多月裡,我和母親是在平頂山陪父親度過的因為家裡窮,住不起醫院,在平頂山煤礦做工人的三姨夫給我們找了一間工棚做了落腳處每天去醫院就看看西醫,只是吃上些便宜的西也無錢進行其他治療,看病情越來越重偶爾也去看下中醫,但已治不好病了。父親還有高血壓,也沒得到有效的治療,他的

眼睛也越來越模糊了我幾乎只能在不知所措中陪陪父親,在缺錢與病重的父親面前,母親是主心骨,全靠她撐著親戚中能支持的全支持了,可大家都不富裕,窮人得了病只能熬著,等待死亡的來臨幸好有母親的堅強,讓我們沒有陷入絕望。

父親嚥氣前,儘管沒有拿到入學通知書,所幸我已知道我考上了中國人民大學,我把這個消息告訴父親時,看到了他難得一見的笑容。當然,這個消息也更增添了母親對生活的信心,母親更加堅強了

父親嚥氣的頭天傍晚,醫生告訴我,準備後事吧我告訴父親我們回家時,我永遠忘不了父親那一刻飽含求生欲的眼神,儘管那眼神分明是模糊的父親看著我說“山上治不了,咱去鄭州吧”,我哄父親說,咱先回家看看,然後咱就去鄭州。父親和我,同樣的無奈又心如刀絞

當時要把父親從平頂山送回老家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問醫院要救護車,說沒空。好像是醫院一個副院長,

反正是個領導,印象中他家孩子也是當年高考,當他知道我考上了中國人民大學他向我伸了大拇指,我也就壯著膽子和他說起了想送父親回家沒有救護車的事正好一個病人家屬開手扶拖拉機送他家病人來的醫院,正入院無門,副院長就開了一個條件,讓病人家屬開手扶拖拉機送我們回老家,他負責安排病人住院至今我對這位醫院領導心存感激。

手扶拖拉機上還有多半車的,我們就在上鋪了個床單,和母親一起護送父親回家

一起護送父親回家的還有村上的玉尚爺玉尚爺當時正在平頂山醫院陪病重的愛人住院,他是我們鄉唯一的省級勞動模範,能見到那副院長,全靠著他的勞模證,他不停的嚷嚷著“我是勞模,有事相求”中,見到了那位副院長。

手扶拖拉機從平頂山開到離我們還有十里地左右的村時,開車的人說車壞了,走不了啦大致開手扶拖拉機的人知道病人病重後,不願病人嚥氣在他車上吧幸好村有個表叔食品公司工作,當時已是夜裡十點多了,我去借了一輛架子車,伴著父親一路的呻吟聲,和母親玉尚爺一起走著把父親拉回了家裡

第二天中午時分,父親離我們而去了。

大哥什麼時候去的對越前線,家裡人一無所知,只是在失去聯繫半年後,家裡人隱約知道大哥上了前線

村裡人猜測也越來越多,生死真的不明瞭這也成了父親去世前最大的一塊心病當初讓大哥去當兵,是父親頗為得意的一件事因大哥的杳無音信,父親

該是非常的後悔當初的決定了但父親怕母親擔憂,母親怕父親擔憂,父母親怕家裡人擔憂,家裡人怕父母親擔憂,大家就這麼心裡愁著,誰也不主動去提這件事。直到父親去世,也沒有得到大哥的準確消息

但父親知道大哥是在保家衛國的前線,他堅信自己的兒子會光榮的歸來,讓他榮耀。

父親去世後,大哥的好友、同村的連營叔去大哥在開封的部隊,漸漸地才有了大哥的消息

我到北京上學一個月後,大哥回到了老家,還為鄉里的學校做了前線英模的報告,當地報紙進行了報道

大哥的歸來,更加堅定了母親積極的生活的信心。她決定,把家裡的草房拆了,要建全村最好的瓦房

家裡的草房是我童年最深的記憶從我記事起,到去姥爺家上學前一家九口人,都住在三間草房裡,幸虧七個孩子都小,就擠在一起住

住在草房裡,我是恐懼夏天的,夏天下雨,草房漏雨外面下大雨,屋裡下雨大時,屋裡幾乎沒有落腳的地方,鍋碗瓢盆全用來接雨了遇到半夜下雨,全家人都得站著。1975年那場大雨,我一直擔心我家的土坯房會倒掉,連續下雨那些天,好象又有唐山地震的影響,防洪還要放震。屋裡睡不了,院外地上也睡不了,幾棵大樹間搭個棚過了不少日子。

對草房要倒掉的恐懼心情一直陪伴著我。但直到我高中畢業這土坯房仍能屹立不倒也算幸運。

我當時上學的學費是大家湊的,村裡親戚朋友一起湊了二百多塊錢用糧食去鄉里糧店換了三十斤全國糧票,姑父又送了大概三十斤全國糧票。媽媽把錢和糧票縫我的內褲上去的北京

我知道家裡的拮据在這種情況下母親決定蓋瓦房,她說她要讓人看到,沒了父親,我們也能行。

靠著大哥的歸來帶了些津貼,民政部門給予一些補助,加上合軒哥貢獻的磚,海全叔的瓦,我發小王燕父親送來的石頭,以及村裡人的幫忙,母親把家裡的五間大瓦房建起來了。

1994年,伴隨著二妹兒子小文的出生,母親離開了他生活了三十多年的柳樹趙,從鄉下移居到了城裡生活

20多年前的城裡生活,母親依舊忘不了鄉下的風俗,鄉下的人情。所謂故鄉,非故土之謂也,故人之謂也大學問家這麼說過,母親不會這麼說,但母親忘不了和時常回憶念叨的,還是那一個個故舊老親,是老家的親人熟人

母親七十歲生日那天,我們請了全村人吃飯全村人每一句生日祝福,讓母親開心極了

只可惜全村每一句的生日祝福視頻被二外甥遺失了,想來遺憾萬分。

時光真的如梭轉眼間,母親八十歲壽辰又要到了儘管母親一再暗示我,說我答應過要好好回老家給她過八十歲生日的,我一直未置可否母親熱愛生活,但她並不瞭解

政治,她並不知道現在的情形有多不適合高調熱鬧她只是樸素地堅持著生活就應開心熱鬧,他只想著熱鬧給她帶來的快樂和榮耀。

這總讓我想起那句歌詞“城裡不知季節變換,不知季節已變換,媽媽在寄來包裹,送來寒衣御嚴冬。”故鄉啊故鄉,母親的故鄉!為了她開心,只好由她了。

為了抑制母親的高調,我有意少跟她一起回老家。

今年清明節母親說要給父親掃墓,回到了老家。其實她一直惦記的是家裡的老宅,老宅的五間瓦房是她親手建起來的,多年失修多年無人居住,房頂已經塌了每次回家,她都會在已經塌了的老宅外看了又看,心裡的苦澀掩飾在笑臉裡

這次她不僅僅是看了,她直接安排挖土機把老宅平了。她要實現她的心思在生日前要把老宅重建了

要建房的事母親並沒有徵求我的意見。她重建老宅的心是堅定的。

重建老宅我內心是沒有意見的只是建了沒人住,我不大願意花太大成本去建一開始母親報了個三百多萬的古建方案,後來又調整為一百多萬,被我調整成了四十萬左右,估計建下來五十萬左右在老家建這麼個房我覺得是夠了

房子不建那麼貴的了,母親強調了門樓,總要有一個耀眼處。最後大門的建築完全合了她的心願

老宅重建請了設計師出了多個方案,母親一直不滿意最後讓施工隊按他的意願建

房子建好後,我四弟說和原來的老房格局一模一樣依舊是五間房,東屋是灶火,西南是茅房,大門依舊在東南角,大門是父親在世時定的位置,當年離開鄉下時種的那棵臘梅,她也要移回來

。母親的夢不在未來,而是過去。

母親的概念裡,凡重大慶祝就應該要唱大戲

我考上大學那年村裡請了大戲,她七十歲生日時,又搭了舞臺唱戲,這次生日又讓我四弟安排了三天七場戲

唱三天大戲是她慶祝的最重要的方式。

大概他覺得鄉親們一起吃飯喝酒這些物質生活還不夠,看大戲這種文化形式才能滿足勞動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吧

。看吧,母親算是有高度的

“芨芨菜,水上漂,我和姐姐一般高,姐姐穿個大花鞋,我都穿個泥歪歪。姐姐穿個花衣裳,我都

穿個露脊。姐姐穿個花褲子,我都穿個驢肚子姐姐枕個花枕頭,我都枕個老母狗。翻翻身咬一口,娘娘,你
,小屁妮子你木長手”,可樂的童謠聲,把我從對母親過往的回憶中扯回到現實。這是奶奶用河南話教給小女兒的另一首家鄉童謠。

由童謠讓我想起了母親做詞的那首歌。我準備致電我四弟,唱大戲之前,要先給鄉親們放一母親寫的那首歌。

母親愛寫詩,前面說過,我準備給她結印成書。其中一首,大哥找人給她譜了曲,變成了歌。歌就叫《獻給母親的歌》,我覺得在他生日大壽上放這首歌比較適當。

不妨聽一下歌詞:

母親啊母親,

你有一顆善良的心。

教我們向前進,

為祖國為人民,

付出青春

母親啊母親,

你含辛茹苦把我們養大。

教我們走正路,

教我們聽黨的話,

一心為國家

母親啊母親,我們的母親,

你的恩重如山,

情深似海,

母親啊母親,

我們永記在心

等來世還做我們的母親

歌裡是不是還有家國情懷

抓緊蒐集母親的詩了在她下一個生日,給她結集成書,為了她對生活的熱愛

我得和建業哥好好商量一下村北那座廟重修的事了在她九十歲生日時,讓她和菩薩同在,為了她那像觀音一樣的慈善胸懷

我得慎重考慮用柳樹來美化柳樹趙的規劃了,在她一百歲生日時,

有一個萬柳飄飄的柳樹趙,為了他那顆摯愛故鄉的心。

當萬柳飄揚在村裡時,那才是母親的柳樹趙,也許在彼時村童眼會成為柳樹趙母親。


趙合宇

寫於2018年媽媽八十壽辰時

河南葉縣:高中同學寫的《母親的柳樹趙》太感人了 濃濃的鄉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