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大夏

泱泱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朝代自三皇五帝通過禪讓制傳到大禹王。約公元前2070年大禹把王位傳給了兒子啟。自此夏王朝建立,開啟了中國四千年世襲制家天下的先河。夏朝是我國史書記載中的第一個世襲制王朝。因此中國歷史上的“家天下”,從夏朝的建立開始。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與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緣上有宗法關係,政治上有分封關係,經濟上有貢賦關係,大致構成夏王朝的核心領土範圍。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南達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夏朝共傳十四代,十七後 (夏朝統治者在位時稱”後“,去世後稱”帝“),延續約471年,為商朝所滅。後人常以“華夏”自稱,使之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歷史上的大夏

家天下源頭夏王朝

時間過於2000年,在中亞地區又出現了大夏的國號。大夏:中亞和南亞次大陸西北部的古國名。其居民可能是印歐人種的東支——塞種人(又稱斯基泰人)的一支,即古希臘文獻所見Tochari。公元前140年左右,包括Tochari在內的塞種人諸部自錫爾河南下,滅了希臘一巴克特里亞王國。中國史籍將主要由塞種人諸部控制的巴克特里亞地區稱為大夏。據《史記》記載,大夏國都是藍市城(今阿富汗斯坦巴爾赫附近),居民人數達一百多萬,以務農為生,善於經商,兵力薄弱。約前139~前129年,伊犁河、楚河流域的大月氏人西遷,大夏遂臣服於大月氏。漢張騫於前128年左右抵此時,月氏“臣畜大夏”。後大月氏越過媯水(今稱阿姆河)南下,佔領藍市城,大夏退至媯水(今中亞阿姆河流域)上游之南。

歷史上的大夏

大夏

西晉初年,八王之亂,給了北方少數民族南下中原的大好機會。五胡亂華,整個北方黎民塗炭。城頭變幻大王旗,你方唱罷我登場。公元407年,匈奴鐵佛部人劉勃勃自認為是夏王朝的後裔,自稱大夏天王,建立大夏國,建都統萬城。這是史書記載的第三個夏政權。這也是匈奴人在中國歷史上最後的輝煌和記載。因劉勃勃改名赫連勃勃,所以史家又稱十六國時期的夏政權為赫連夏,又稱為胡夏國。赫連夏政權從赫連勃勃公元407年稱天王大單于算起,到431年北魏(拓跋鮮卑)的屬國吐谷渾俘赫連定止,僅存在了二十五年,共傳三帝。

歷史上的大夏

赫連夏

隋朝末年,各路諸侯紛紛起義,河北竇建德於公元618年在樂壽稱帝,建國大夏,年號五鳳。武德四年(621年)二月,竇建德在虎牢關敗於李世民,夏亡。

歷史上的大夏

夏國

北宋初年,羌人的一支党項族逐漸強大起來。党項族原居四川松潘高原,唐朝時遷居陝北。因平亂有功被唐帝封為夏州節度使,先後臣服於唐朝、五代諸朝與宋朝。夏州政權被北宋併吞後,由於李繼遷不願投降而再次立國,並且取得遼帝的冊封。李繼遷採取連遼抵宋的方式,陸續佔領蘭州與河西走廊地區。宋寶元元年(1038)李元昊稱帝建國,即夏景宗。建國號大夏,因為處於西方,故史稱西夏。西夏(1038年—1227年)歷經十帝,享國一百八十九年。 西夏在宋夏戰爭與遼夏戰爭中大致獲勝,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夏景宗去世後,大權掌握在皇帝的太后與母黨手中,史稱母黨專政時期。西夏因為皇黨與母黨的對峙而內亂,北宋趁機多次伐夏。西夏抵禦成功並擊潰宋軍,但是橫山的喪失讓防線出現破洞。金朝崛起並滅遼、北宋後,西夏改臣服金朝,獲得不少土地。兩國建立金夏同盟而大致和平。夏仁宗期間發生天災與任得敬分國事件,但經過改革後,到天盛年間出現盛世。然而漠北的大蒙古國崛起,六次入侵西夏後拆散金夏同盟,讓西夏與金朝自相殘殺。西夏內部也多次發生弒君、內亂之事,經濟也因戰爭而趨於崩潰。最後於西夏保義二年(1227)亡於蒙古。

歷史上的大夏

西夏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末農民戰爭爆發,明玉珍集鄉兵千餘人屯青山,結柵自固。至正十三年冬(一說為至正十二年),參加徐壽輝領導的西系天完紅巾軍,任元帥。至正二十年夏,陳友諒殺徐壽輝自立為帝,明玉珍不服,不與相通,自稱隴蜀王。之後,受劉楨等人擁立稱帝,國號大夏,也成明夏,定都重慶。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春,明玉珍病故,廟號太祖,子明升繼位,後大夏國為朱元璋所滅。

歷史上的大夏

明夏

自此,在我國史書留下記載的,以夏為國號的有6個政權。

我是歷史縱橫,歡迎交流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