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彈歷史:崇禎之死,沒有及時遷都南京是最大敗筆

今日頭條 王俊傑猛

崇禎皇帝有兩段話:

第一段話是說,事到如今不是我無能,都是因為周圍的大臣們把我給耽誤了。

第二段話是說,我死了眾人依然要聽從我兒子的指令。當然,崇禎的兒子們從此無人知道下落,至於崇禎自己,確實夠倒黴的,雖然也曾勵精圖治,勤於政事,但卻從此被人稱做亡國之君。

評彈歷史:崇禎之死,沒有及時遷都南京是最大敗筆

1644年崇禎十七年的正月,這一段時間,京城始終是天色晦暗,塵土飛揚,北/京城冥冥中似乎瀰漫著一種不祥的意味。節日的喜慶早已被焦慮不安所取代,有錢的富戶開始挖地窖藏金銀財寶,官宦人家也開始暗中收拾細軟,做好了離京的準備。京城陷入茫然恐慌之中。

讓北京城陷入恐慌的是漫天飛舞的傳言,先是有人說,李自成的大軍已開出關中,進入了山西地界,很快就要打到北/京了;又有傳言說,大明皇帝的老家安徽鳳陽發生了嚴重的地震,震動了大明朝的龍脈。傳言中最可怕的是說有人夜晚經過紫禁城正門,經常會聽到鬼魂的喧鬧和哀嚎,那些鬼魂好象是大明朝曾經的皇親國戚們。

總之一句話,大明朝氣數已盡了。

評彈歷史:崇禎之死,沒有及時遷都南京是最大敗筆

1644年的正月初三,崇禎皇帝在宮中接見了一個大臣,這天的接見極為隱秘,除了崇禎自己以外沒有人知道將要談得是什麼話題。談話之前,崇禎讓所有的人退出,一主一臣就這樣從清晨一直談到了第二天的黎明破曉時節,才算把事情討論的情清楚楚。

那麼崇禎皇帝這樣一次秘密的會見談論得內容是什麼呢?

當時的明朝,可以說是混亂的年代,定都北/京的大明皇帝崇禎,已經不是明朝唯一的皇帝了,在北/京東邊的瀋陽有虎視眈眈的大清軍隊,在北/京的西面有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崇禎皇帝在位的17年中這三股勢力一直是此消彼漲,但是到1644年,原來均衡的勢力被打破了。

在這年的年初,曾經的草寇李自成在古城西安建國,國號大順,建國伊始,李自成作的第一個決定就是要挺進中原,矛頭直指北/京城。

評彈歷史:崇禎之死,沒有及時遷都南京是最大敗筆

面對這樣的局面,當時大明朝的大臣們也是議論紛紛,有主和的,也有主戰的,那其中有一位叫做李明睿的大臣,他的建議就比較有創意,是主張三十六計走為上,也就是逃跑,當然人家當時是沒這麼說,他的原話是建議北/京城應該遷都,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只要咱萬歲爺在,早晚咱還能打回來。

17年前,那時崇禎皇帝的身份還是信王,當時的皇上是崇禎的哥,天啟皇帝朱由校。

天啟皇帝沒什麼文化,基本算是文盲吧,但是他的愛好還不少。其中最著名的一個愛好就是能做一手非常漂亮的木匠活,每天清晨,皇宮中就能聽到他叮叮噹噹的做木工活得聲音,這聲音有時半夜都不消停。

因為忙於每天打傢俱,天啟皇帝把朝中的事交給了宦官魏忠賢,把家裡的事情交給了自己的奶孃客氏,這兩個人據說還是名義上的夫妻,既然你把天下的事都交給人家了,那人家也就不客氣了,把大明朝當成了自己家。

天啟皇帝命短,年僅22歲便離開了人世,他唯一的弟弟信王朱有檢就這樣陰錯陽差成了大明朝的皇上。

評彈歷史:崇禎之死,沒有及時遷都南京是最大敗筆

16歲登基的崇禎皇帝由信王府搬入大內,在宮中生活的最初幾天,每天吃的是自己從家裡偷偷帶來的乾糧,宮中準備的東西根本就不敢碰。人們都估計這個小皇帝堅持不了多久就會死在魏忠賢的手裡,或著是換一種方式成為魏忠賢得傀儡,但是沒想到後來發生的事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崇禎當上皇上後,對魏忠賢和客氏相當的禮遇,但是魏忠賢並不踏實。他的策略,就是送一些美女給崇禎皇帝。崇禎皇帝在明代皇帝中有一個特點,就是不怎麼好色。

為了不致引起魏忠賢的擔心,崇禎皇帝將送來的絕色女子全部留了下來,但卻仔細地搜這幾個女子的身。結果發現,在她們身上,都繫著一顆細小的藥丸,宮中稱作為“迷魂香”,是一種能自然揮發的春藥。

魏忠賢的目的很明顯,是要把崇禎皇帝帶壞,最後象他哥哥那樣成為自己的木偶。

崇禎皇帝把春藥扔了,但是對魏忠賢卻不動聲色,依然是褒獎不斷。

評彈歷史:崇禎之死,沒有及時遷都南京是最大敗筆

在魏忠賢以為自己的危機已經解除的時候,崇禎卻藉著一個大臣的奏摺先是逼著魏忠賢辭了職,最後更是讓這個走投無路的宦官自了殺。

以16 歲的年齡對付一群勢力強大的閹黨,不僅乾淨利落而且不動聲色,從此以後這拍馬屁的大臣們可有的說了,天天稱崇禎是明君聖主,最後連崇禎自己也堅信自己就是一位英明果敢的君王,對自己的政/治才能那是相當的自信。

一直到1644年,當李自成的軍隊即將打到北/京、這個自信的皇上面對遷都問題的時候,他自己有點轉不過來彎子。你想一個英明果敢的君王怎麼可能自己提出放棄宗廟,放棄京城,逃跑那,崇禎自己根本就接受不了。

評彈歷史:崇禎之死,沒有及時遷都南京是最大敗筆

南遷的目的地是南京,明太祖朱元璋曾經在南京定都,到崇禎這一代南京依然是大明朝的陪都,也算是皇城,所以那裡不僅皇宮等建築是現成的,而且官員設置和皇城也差不多。更重要的是清軍和大順軍的勢力,都在長江以北地區,江南就要安定多了。

在皇帝和李明睿徹夜研究後的幾天以後,李明睿就在上朝時提出了遷都的動議,但是沒想到這個建議一提出來就遭到了大臣們的一頓炮轟,反對的最厲害的竟然是崇禎皇帝最信任的大臣大學士陳演。陳演提出皇帝應該殺了這個李明睿,這樣才能安定人心。

崇禎皇帝精心策劃的遷都計劃在大臣們的紛紛反對之下胎死腹中了,崇禎皇帝是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

評彈歷史:崇禎之死,沒有及時遷都南京是最大敗筆

守衛京城的三大營的總數僅僅只有3萬人,許多城牆根本沒有士兵守衛。為了徵召士兵,崇禎皇帝曾經在大臣中募捐,他派太監徐高找到自己的老丈人嘉定伯周奎,讓他作個表率。周奎回答的挺乾脆說我那裡有錢,我窮的很。

徐高再三說明這是皇帝的意思,周奎還是不鬆口。徐高被逼急了,哭著說皇后的爹還這樣,大明算完了。

周奎見話說到這個份上了,只好答應捐獻了一萬兩。其他的大臣也和周奎一樣不願意捐,最終這場聲勢浩大的募捐只募集到了:二十萬兩。

這些大臣們到底有沒有錢呢?

評彈歷史:崇禎之死,沒有及時遷都南京是最大敗筆

在李自成攻破北/京之後,不少大臣被抄出鉅額家財,皇上的老丈人周奎僅現銀就被抄出五十二萬,家中奇珍異寶更是不記其數。

既沒錢又沒人,沒辦法,一月中旬,崇禎皇帝召見了寧遠總兵吳三桂的老爹吳襄,當時吳三桂擁有精兵3萬人,是大明朝最重要也是最精良的一隻軍隊,崇禎皇帝有意把吳三桂的軍隊調進關來,對付農民軍,吳襄聽了崇禎的打算,慷慨陳詞說李自成絕對不是吳三桂的對手,這讓崇禎皇帝十分高興。

當時的局勢是吳三桂部一旦入關,山海關外就等於拱手送給了大清軍隊,崇禎皇帝實在是不好自己提出來調吳三桂回京,所以崇禎召集大臣們集體議政,希望能有個人配合一下提出這個建議。

因為崇禎皇帝的想法不明朗,所以大臣也都不敢承擔抽調四方重兵的責任。就這樣調兵勤王的事由於大臣們的反對又擱淺。

評彈歷史:崇禎之死,沒有及時遷都南京是最大敗筆

此時李自成的農民軍已攻陷大同,即將兵抵宣府。離北/京只有二三百公里了。這時,崇禎皇帝終於做出了放棄寧遠,招吳三桂、王永吉、唐通、劉澤清四將入京勤王的決定。

但是此時崇禎已經失去了對部下的控制。只有唐通率領8000名援軍及時趕來,其他的三個將領不是稱病,就是延緩。

三月初,一隻由近四千名太監組成的城防軍浩浩蕩蕩開上了北京的各處城牆。

太監們沒學過打槍放炮,所以在李自成攻佔北/京城的前3天,太監們還在學習瞄準和放炮的技術。

1644年3月18日,彰義門,也就是現在的廣安門外,香菸繚繞,已鋪上了黃毯,擺上了龍椅。李自成心滿意足地坐下,身邊是淪為階下囚的兩位明宗室親王:秦王、晉王。京城的虛實他早已派遣手下扮作客商摸的清清楚楚。現在,四郊各路官軍或降或逃基本掃平,北/京已是一座唾手可下的孤城了。

李自成圍住北/京後並沒有下令立即攻打北/京城,而是派出投降的太監杜勳做為使者和崇禎議和,但是那個曾經因為自負而錯過了遷都、因為猶豫而延誤了調援軍的崇禎,這次豪不猶豫地拒絕了投降。

勸降失敗以後,農民軍開始攻城了,一時之間火炮齊發,震耳欲聾。

評彈歷史:崇禎之死,沒有及時遷都南京是最大敗筆

大順軍早已準備好了雲梯,吶喊聲中蜂擁而上,前排是幾隊架雲梯的,後排則是攜盾持刀的攻擊隊,前排倒下,後排跟上,連續衝鋒。很快西直門、平則門、德勝門被一舉攻佔,太監曹化淳開彰義門投降。到下午外城被全部攻佔。

這時的崇禎登上了紫禁城的最高處,見北/京外城烽火連天,農民攻城不止,卻看不到任何援軍的影子,直到大勢已去,大順軍攻進內城是早晚的事,他回到乾清宮,對皇后說了一句話:大事去矣,然後開始安排後事,崇禎先是令人將太子們換上便服,送到皇親們家去,以備東山再起。

送走了太子,崇禎來到後宮,他命令皇后和妃子以及女兒們自殺,周皇后懸樑自盡,元貴妃自盡未果,崇禎揮刀砍去,接著他又連續砍傷了好幾個平時寵愛的嬪妃。可面對自己最喜歡的年僅15歲的常平公主,崇禎皇帝有點心軟,連砍了兩劍都砍偏了,長平公主失掉了一條胳膊,暈倒在地。小女兒昭仁公主被他一劍砍死。

崇禎殺完至親後,帶著十幾個太監在京城轉了一圈,他傳著便裝,帶著數十名持利斧的太監,騎馬跑到朝陽門,但接近城門的時候,城牆上竟然有太監向他放炮,崇禎一夥人又只好鑽衚衕前往正陽門也就是現在的前門,但是正陽門城樓上已經懸掛起表示情況緊急得三盞白燈籠,崇禎只好作罷,但他還不死心,又到北邊的安定門,但城門怎麼都打不開,崇禎皇帝看實在無法出城只好又回到宮中。

評彈歷史:崇禎之死,沒有及時遷都南京是最大敗筆

實際上大順軍隊已經攻入了內城,但是崇禎並不知道,在突圍不成後,崇禎返回紫禁城,鳴鐘開始召集眾大臣,據說他的嘴裡還喃喃自語說現在是上朝時間,大臣們應該上朝了。但是他敲了好一陣,卻沒有一個人來。

此時更敲五鼓,崇禎皇帝的身邊只剩下太監王承恩一個人,兩人手拉手走上了景山,到達了山頂的壽皇亭,這裡看去北京城火光沖天,殺聲不斷。

3月18日凌晨,當東方剛剛露出一抹晨曦,大明王朝的第十六位皇帝朱由檢【崇禎皇帝】,在壽皇亭旁的一棵海棠樹自殺身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