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的地主,是如何壓榨農民的?

成朝利


在人們心目中,民國時期也就是舊社會的地主是罪惡的化身,我們在現實生活或者文藝作品中經常看到一些惡霸地主的形象,比如有名的劉文彩、莊閻王、黃世仁、馮老蘭、周扒皮等等,他們欺壓百姓,魚肉鄉里,為害一方。如果事情屬實,那這些地主確實應該受到制裁,但真實的歷史往往與我們看到的宣傳材料不同,事實證明很多地主的所謂罪行大都是虛構的。

民國時期的鄉紳,其實就是後來我們所說的地主

我認識一個沂蒙山裡的一個地主,姓李,這是一個標準的大財主,家有良田近千畝,他所住村莊內所有的磚瓦四合院都是他的房產,就是他們家放置雜物的院落也比普通老百姓的房子好很多。這位老李的土地一部分租給當地農民種植,秋後收租;一部分自種,家裡有幾個長工,農忙時有時僱傭幾個短工。平常老李父子和長工們一起下地,一起吃飯,家裡女人操持家務,為男人們做飯、洗衣,大體上和《白鹿原》中的白嘉軒一家差不多。這種生活方式與我們在影視劇中常見的地主截然不同,實事求是地說,當時中國的大部分地主都是這個樣子。

老李年輕時上過私塾,在沂蒙山裡屬於文化人,1940年代中期在當地學校教書,建國後繼續擔任教師。土改後老李家的土地、房產全被分給村裡農民,他本人也被學校辭退。老李為人非常老實,他曾私下說過,他之所以有這麼些土地和房產,一是家裡幾代人勤儉持家積攢的;二是他父親兄弟三人,只有他一個是男性,所以三家的財產全部由他繼承。

改革開放後,老李恢復公職,隨即辦理了退休,晚年還算幸福。但他的幾個兒子,因為當時出身成分高,是地主的後代,所以好幾個打了光棍,沒有媳婦,只有一個兒子找了個寡婦成親。這是一個地主的家史。

另外我還聽老母親講過一個故事,她的一個同班女同學是山東莒南大店鎮莊閻王的後代,莊閻王就是電影《平鷹墳》中的惡霸,老鷹之事不知真假,在此姑且不考。莊家在山東非常有名,其後人大都是知識分子,建國後當老師、幹部的特別多。母親說她這位莊姓同學學習成績優秀,非常聰明,並且文靜懂禮,一看就是大家出身。

講幾個關於地主的故事,不做任何評論,是非曲直請諸位朋友自己判斷。


民國年間那些事


對於地主,我真的見過,我上小學時,村裡的學校課堂佔的就是地主家的房子。全學挍其實就是原來地主家的莊園,由六座即獨立又相互相通的院子組成,為什麼這樣建,據老人們說這是全村最大的地方,老地主有六個兒子,所以建了六個院子。這家地主有三百多畝水田,在山西還有買賣,跟別人合夥開煤窯。解放後,房子歸了村裡,當成了學挍,地被分了。我上學吋,這一大家,在村裡的只剩下六兄弟最小的老六,就住在莊園的後面的破房子裡,據說過去是用來喂牲口的。這個老六,有兩個兒子,解放前唸書沒有回家,一個在廣西日報當總編,一個在礦務局當工程師。

那吋候開憶苦思甜會,父輩們也愛講過去的事,因此從他們口中得知了一些舊社會地主的事。上面講的哪家地主,將地租出去,因為我的家鄉一年兩熟,所以一年收兩次租子,租子的方式是收糧食;剩下部分地是僱長工和短工,這家地主全年家裡僱長工,管飯和給發一定糧食,即所謂的吃著熟的掙著生的,長工由幫閒管理,所謂的幫閒,其實就是狗腿子。農忙時敲鑼招短工,即幹一天算一天,也由幫閒管理,這家地主由於在我們村算大地主,所以不幹話。至於在山西的買賣怎麼樣,不太清楚,只聽父親說,他親自見過,一次就從山西拉回二十多大車的小米。

順便說句,儘管是我村最大的地主,還是很節儉的,平時吃飯,只單獨給老地主包點餃子什麼的,其餘家的人都跟長工吃一樣的飯,即小米撈飯和雜麵條等,因為哪時種穀子多。真的沒有現在村裡普通人吃的好。不知為什麼,現在一些被打倒的地主後代,好多又成了有錢人。


春日之虎


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有部分地主缺德是肯定的,但是大部分的地主還是好的。我們看著古代對地主的定義,擁有土地超過40畝以上的就會被定義為地主。按著當時的畝產大約300斤/季,一年兩季,總共600斤。按著現在的平均米糧收購價1.8元每斤來算,年銷售額5萬元,種子化肥的成本還得往下扣,而且就這還得扣百分之十的稅,這就是對地主的評定標準。

按著當時的標準,這種級別的地主是請不起長工的,他們就是每年播種的時候以及收割的時候需要請短工來幫忙,一般是日租工,工錢按天算,每天管飯。而平時的時候,他們都是自己打理田地的,但是真沒覺得這種所謂的地主有在剝削農民。

其次,大地主!一般擁有田地千畝以上。這種級別的地主可能一個村也就只有一兩個人。按著當時的標準,收租的平均價是十抽一,即每畝地每年需上交穀物大約60斤左右,一千畝地大約能夠收60000斤左右,每年的純收入大約是10萬元,這就是真正的所謂的地主。

不過對於農民來說,除了交十抽一的租以後,還要交個十抽一的田稅,這是交給國家的,因此,農民實際到手米糧大約是每畝480斤,這是對所有農民公用的收租標準。對比現在的房租真心不覺得貴。

之所以會有農民生活不好的主因主要還是怕天氣不好造成減產,導致的產糧量上不去,但是稅與租還是要按之前那個標準交,這是導致農民與地主矛盾爆發的主因。


優己


在舊社會,地主是神一般的存在,雖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真正把黑手伸向農民的卻是萬惡的地主,農民作為社會底層群體,租種土地需要向地主交錢,地上長出來的糧食仍需要向地主交租。(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天有不測風雲,地主的收成卻是旱澇保收的,不管陰天下雨,哪怕農民顆粒無收,該交的那份租,分文不能少。

沒錢?沒事,地主都是很仁慈的,沒錢不能讓你餓死,借錢給你,高利貸,利滾利,驢打滾般的往上漲,總而言之,一時半會讓你死不了,但是飲鴆止渴的後果,可想而知。

不能按期還,還沒事,把你家裡值錢(不知道有沒有)的東西抵賬;沒東西頂賬,依舊沒事拿正值二八年華“喜兒”抵債也不是不可以喲!總而言之,一定得讓你活下去,不能逼死,逼死了就沒人剝削了。

這是舊社會,地住的身份地位有保證,往往上邊有人,地主本身也是這舉人那武舉啥的,都有個政治身份在裡面糊弄著,到了民國,出現了一個新物種――軍閥!


軍閥可不是親人老孃舅,這夥人很多就是從窮人變換出來的,活不下去,當了土匪,混的好的,還成了禍害一方的軍閥,比如張作霖以及他手下的張宗昌,差不多都是這樣的狠角色。

軍閥這種新物種要麼本身受過地主剝削要麼祖上被地主剝削過,因此看到地主,個個跟看到敵人一樣,反正跟地主摟肩搭背要好的沒幾個,即使要好了一個軍閥也沒用,軍閥們1你打我我打你,走馬燈似的變換,根本結交不過來。

那個軍閥來了,首先就是光顧地主家,說借錢借糧也好,說巧取豪奪也罷,反正都得大出血,要不然叫你吃槍子。地主被剝削的日子不好過,農民就更慘了,軍閥從地主這裡拿走的,地主轉身就轉嫁給了農民。

因此也就有了提前預徵幾十年上百年地租的情況出現,治世還能苟延殘喘,亂世則是走投無路,越亂越亂,只能造反!


歷史三日談


地主,並不是一個什麼好詞彙。

說起地主,大家總是會想到四大惡霸地主:劉文彩、黃世仁、南霸天和周扒皮。這四個人,都是惡貫滿盈之輩,對於百姓都是扒皮吸血,惡毒至極!

其實,也不能一棍子打死。有一些地主,也是通過自己的能力,勤勞致富,最終小有家產。

當然,要是地主都是好人,那豈不是對不住“地主”這個詞。還是有很大一部分地主是名符其實的惡霸地主,欺凌百姓!


這一部分地主,往往不是那種大字不識幾個的暴發戶,而是當地一些相當有地位之人,就算沒有做過官,也和官府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聯繫。

正所謂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很多官員退休之後,拿著自己的多年搜刮的民脂民膏回到老家,開始廣置田產。這樣,一個地主家庭就誕生了!

地主要剝削百姓的方法其實也是非常簡單粗暴!

用今天的話來說,錢生錢永遠的最快的途徑。這句話放在地主身上,也是非常適用。地主有錢,可以購買大量土地,然後獲得更多錢財,再購買更多土地,再獲得更多錢財…

這是一個循環的過程,在這一個過程中,地主手中的土地會積累的越來越多,而農民手中的土地會越來越少。

沒了土地,農民只有兩種選擇,一種選擇是成為地主家的工人,替地主家幹活,換取工資,這就是我們常說“長工”;一種選擇就是向地主租借土地,按時交租,成為“佃戶”。



不管是長工也好,佃戶也好,都是失去了生產資料之人,都屬於弱勢群體 ,命運都不在自己掌控之中。

成為長工的人,人身自由沒了,時不時還要受到地主家大手們的欺負,剋扣工資也是常有的事情,有時候辛辛苦苦打了幾年工,沒拿到幾個錢!

成為佃戶之人,一年四季,按時交租,不管收成好不好,哪怕是顆粒無收,也得交租。交不起?沒事,借錢給你交(高利貸)!錢還不起?那房子抵押,實在不行,那老婆和女兒去抵押!



民國時期,地主剝削農民的手段和封建王朝並無二致,甚至還有部分地主鄉紳,淪為了漢奸,幫著日本人欺負中國人!


小鎮月明


地主不是個好詞,一旦說上,往往代表著剝削階級。在文學電視劇上,地主的角色都很壞,譬如周扒皮,《半夜雞叫》中的惡霸地主,再比如四川的大地主劉文彩。


在民國時期,真實上地地主並非如此,大地主是個稀有物種,多數還是中小地主。地主形成於土地兼併,但隨著人口遞增,土地兼併的難度係數大增。試想,一家土地多,但不流行嫡長子繼承製,諸子分家,土地只能越分越少,在賣土地時,這幫人會小心謹慎。

有點類似當年賈誼向漢文帝進諫的“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制度。

所以說,形成一個地主實屬不易,先說一說,中小地主的形成

中小地主不是刻薄的壞人,不能夠保證百分之百,但絕大多數的他們是好人。他們也是崛起於農民。

在北方很偏遠的一個地方,這裡有個年輕人,他人勤勞,也很聰明。每天種地,種菜,賣菜,久而久之,地是什麼貨色,他一眼就知道。

所以,每上交稅後,他篩選糧食,優良的糧食全部留下,來年播種,外加儲存,餘下的便是口糧,參雜點野菜等過日子,如同俗話說“糠菜半年糧”。


長久累積,漸漸土地多點,他形成了地主,從農民中來,他們最能體會苦日子,儘管是地主了,但家裡依舊勤儉。每次耕地,同樣和僱傭下地。

地主形成不易,遇到民國更不容易

1912年,末代皇帝溥儀遜位,清朝正式宣佈破產,滅亡了。之後便是軍閥割據,土匪橫行,戰事不斷的日子。

軍閥土匪可不管你是誰,每到一地,搶光一地,爭爭搶搶不斷,地主有糧,便成他們重點關照的對象。

很多地主想啊,打算聯合起來,想攀上當地軍閥土匪,謀求個安穩日子。地主被剝削,租也水漲船高,下面的農民跟著受罪,最後沒糧食吃,紛紛外出,背井離鄉,一時流行起了“闖關中”。


軍閥剝削,天災也是不斷,洪災旱災等自然災禍不斷,地主繼續壓榨,撈油水,百姓更加苦不堪言了。

後來的日侵華,大規模破壞,三光政策,就更加了。地主也不容易,百姓更不容易。沒有無緣無故的好人,一切只想過個好一點點的日子罷了。

當然,那一種稀有動物角色的大地主,僱傭不斷,三妻四妾,則另說。


非常茴香豆


曾祖父一輩,兄弟三個省吃儉用,日夜苦幹,辛苦經營,一點點的積攢的錢置地,家裡既沒有豪華的宅院也沒有像樣的傢俱,就是在1900-1927年前後置了100多畝土地。聽父輩講,在收麥子農忙的時候,也僱傭的臨時幫工,但是人工收割麥子,幫工沒有曾祖父割的快,曾祖父有一個兄弟農忙時累的吐血。先輩勤奮創業,不曾做過對不起相鄰的事情,先曾祖母是要飯的被曾祖父家收養的,遇到了饑荒年,曾祖母遇到逃荒的女性都會賑濟,收養了好幾個養女,都幫她們體面的嫁人了。土改成了地主。後來30年也遭遇了一些不公平的。感謝1979年復出的鄧小平,後輩們再次勤奮創業,現在的後輩們也都過上了好日子。


13166234191


首先地主會半夜開挖掘機強拆農民的土地,然後高價把土地賣給開發商,然後開發商再把房子高價賣給農民,買不起?沒關係,可以銀行按揭,20年套餐,30年套餐任選,最後地主,銀行,房地產商就這樣一輪輪的用土地割韭菜,萬惡的舊社會,感謝黨和政府把廣大農民從被壓迫中解放出來了


愛的V道


一位老同事在閒談中向我叨叨過舊社會的地主的事; 地主肯定有剝消,一門心思的擴大再生產,這可能是人類的共性,否則,剩餘價值都吃光分淨社會就沒法進步了,地主大致分兩類,一是申士型地主,鄉下有土地城裡有工商字號,這類地主因有一定文化且見多識廣比較開明,大仁大惡因人而異,一是土地主,省吃儉用,一分錢捏出汗來,只跟土地說話,在一定程度下,顧長工一名,其身份極乎與老地主等價,平時吃飯,老地主與長子和長工共桌,淨米淨面,地主婆與家中其他人員共一桌,多為兩摻面,這些都是為了省錢繼續購地,農忙時顧短工,由長工帶著幹活,農忙時老地主與其家人也多要下地幹活,逢年過節長工放假回家,老地主多要備些禮物送其家人,以便留下口牌讓長工更好為自己服務,但是,惡霸地主也有很多,為富不仁,橫行鄉里,跟現在的村霸有些類似。



滏水漁家


說起地主,也許年齡稍大一點能說的清楚,地主階層可能真的有窮兇惡極的地主,但是大部分還是勤勞的,不捨的吃,不捨得喝,我見過的地主是我小時候我村的,論輩分應該叫他爺爺,老兩口無兒無女,一輩子省吃簡用,就為了買點地。文化大革命期間,老兩口戴高帽被批鬥,胸口掛著大牌子,那時候我還是小孩子,經常去他家玩,他的房子是個地窖,老兩口就住那裡面,滿院子種滿了蓖麻,養了幾隻雞,蓖麻收穫的時候曬乾都交到公社的收購站,能換取幾塊錢。老兩口很節儉,從沒見過他們吃過肉,過年的時候,用點豆子磨成的面煮地瓜秧,那就是他們的美食了,現在想起來最感慨的是老兩口晚上咳嗽吐的痰,都會吐在一個破碗裡,早上端出來餵雞,現在的人們看到這句話也許就吐了,但真的體會不到那時候生活的困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