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爲何年年都喊融資難?這位教授給出方案

中小企業為何年年都喊融資難?這位教授給出方案

“有一個奇特的現象值得關注,每年都會喊‘中小企業融資難’,每年都會出臺相關政策,但每年還會聽到中小企業喊融資難。”9月26日,復旦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孫立堅教授作客武漢,在“2018中國企業價值論壇”上拋出的這個問題,引起了與會者的極大興趣。

在孫立堅看來,中小企業融資難不是今天才出現的新問題,也不是隻有中國才有的特例,而是在全球範圍內普遍存在的現象,因為供需雙方的需求天生就不匹配。對銀行來說,它需要的是控風險,而中小企業在誠信、盈利能力和抵押品方面存在先天上的不足,銀行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在成本和經營模式都不匹配。這也是為什麼中小企業一直喊融資難的根本原因。

為解決這個難題,很多銀行都推出了普惠金融。但孫立堅認為,目前,普惠金融仍然沒能解決好中小企業融資“最後一公里”的難題,“因為它們的商業模式仍是傳統思路,走的還是靠借貸息差賺錢的老路,這導致銀行間同質競爭,難以通過普惠金融獲利,中小企業也難以獲得實惠”。

難道中小企業融資難真的無解嗎?孫立堅說,中國的銀行業可以向德國學習。眾所周知,德國的中小企業數量眾多,且發展得較為成熟,有不少小企業還成長為全球知名企業,它們是怎麼解決融資難的問題的呢?

為尋求答案,孫立堅曾兩次去德國考察。在他看來,與中國銀行業普遍開展的“To C”(直接面向個人)模式不同的是,德國的中小銀行開展的是“To B”(直接面向企業)模式,即大量中小銀行與自己固定的中小企業客戶形式“關係型金融”,併為它們提供專業化和差異化的服務,如此就可避免同質化競爭,並形成清晰的商業模式。

具體來講,德國銀行業的“關係型金融”,是指銀行和企業建立在專業化平臺的基礎上,形成了長期深入的金融服務關係:銀行不僅給企業提供前期貸款,還提供在企業發展的各個環節與利潤相關任何金融需求,比如,汽車按揭貸款、產業鏈金融等。在德國,這種“關係型金融”相當穩固,從來不會出現擅長汽車行業貸款的銀行,改天因為環保企業願意支付更高的利息而“移情別戀”,把有限的資金轉投給不熟悉的企業,這樣可保證銀行在某個行業裡深耕,在幫助企業成長的同時,自己也享受企業成長帶來的收益。

“我們的地方政府應引導中小銀行學習‘德國模式’,中小銀行應轉向為中小企業和本地居民服務,真正實現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真正地找到普惠金融可持續、可盈利的商業模式。”孫立堅表示。

另外,對中小企業來說,融資並非萬能藥,關鍵還在於能否找到各自的“長板”。孫立堅認為,對於初創型公司,前期需要資本的助力,但有部分優秀的企業,通過技術或模式的創新,推出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很快就能產生現金流,這些現金流能幫企業“去槓桿”,即用穩定的盈利逐步擺脫對銀行資金的依賴,企業也從“輸血型”走向“造血型”,實現良性循環,比如華為。但如果企業不能很好地解決自己的短板,很可能一直都是用新槓桿還舊槓桿。

END

記者丨何輝 編髮丨李文卉 實習生 付陳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