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師隰的功績有哪些?

龍騰九州44207311


秦獻公就說秦獻公,

嬴師隰這樣的叫法是錯的,嬴政的叫法也是錯的。

秦獻公是繼秦穆公之後又一位傑出的君主,也是一個承前啟後的君主。他一上臺,就廢除了秦國沿用三百年之久的殉葬制度,堪稱是秦國制度的一次革命。

自秦穆公死後以良臣殉葬,中原謀士誰也不願入秦。雖說以大臣殉葬只是例外,一般殉葬止於妻妾宮女奴僕,但是君主的脾氣誰摸得準呢?只要殉葬制度存在,在上位者可以輕而易舉把政敵送入墳墓,無需理由。試問天下英雄,誰敢以身試之呢?人才不來,秦國的文化始終落後,有蠻力沒智慧,成不了真正的大國。

秦獻公為什麼會如此堅決地廢除殉葬制度呢?

顯然,他是受到魏國文化的影響。當他還是秦國公子時,僑居於魏國。當時正是魏文侯統治的年代,魏文侯頗崇尚儒學思想,尊孔子高徒子夏為師。儒學不僅反對活人殉葬制度,甚至也反對以陶製人俑陪葬,孔子曾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正是受到時代思潮的影響,秦獻公回國即位後,立即廢除殉葬制度,為國外人才前來投奔解除了後顧之憂。

緊接著,秦獻公又做了第二件事:遷都。

他把秦國的都城從雍城遷到櫟陽。櫟陽的地理位置靠東,遷都於此,顯然是表示收復河西的決心。而後又設立蒲、藍田、善明氏諸縣,完善秦國的行政區劃。

獻公七年,秦國開始一項經濟改革,稱為“初行為市”,這是對工商業進行規範管理,增加國家的收入來源。獻公十年(公元前375年),秦國改革戶籍制度,把五家劃為一伍,實施集體化管理。

秦獻公是有才幹的君主,同時也是幸運的君主。

秦國最大的敵人是三晉,即魏、趙、韓。然而,隨著三晉戰爭的爆發,魏國與趙國/韓國大打出手,這三個曾經是兄弟般的國家在相互廝殺中變得虛弱了。

在三晉鬥得昏天暗地時,秦國卻蓄勢待發。秦獻公經過二十年臥薪嚐膽的改革,秦國實力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而它的對手卻在走下坡路。此長彼消,秦獻公的信心高漲。

公元前364年,秦國兵團在大將章嶠的統領下,殺入魏國。在此之前,秦國雖以武力剽悍而聞名於世,名將卻寥寥。即便是秦穆公時代的孟明視,也不足以稱為名將,只能算苦力型的將領。到了戰國時代,秦國將星閃耀,而章嶠可算是這些將星中的第一人。史料中幾乎沒有留下他的任何資料,只留下他偉大的勳績。

石門一戰,震驚天下。

章嶠指揮秦國兵團大敗魏師,取得斬首六萬的空前勝利。

這是戰國時代最重要的戰役之一,奠定秦國超級軍事強國的地位。當然,我們不能憑一場戰役的勝負,就斷定秦國的軍力完全超越魏國。但是,它證明了秦國已具備與三晉全面抗衡的實力,一舉扭轉先前被動挨打的局面,大大刺激其軍國主義思想的發展。

早已被邊緣化的周天子居然站出來慶賀秦軍大獲全勝,並給秦獻公一個“方伯”的頭銜,所謂方伯,就是一方之伯,即一方諸侯之長。按道理說,周天子本不宜在諸侯爭戰上站在偏向秦國的立場,只是他這些年被三晉壓迫得喘不過氣,看到有人教訓不可一世的魏國,很有點幸災樂禍的興奮。

秦魏攻守格局已逆轉,秦國開始了戰略反攻。

石門之戰次年(公元前363年),秦軍又一次大舉出擊,目標是黃河西岸軍事重鎮少梁城,意在拔除魏國設在河西的戰略據點。魏國向趙國求援,趙成侯派人馬渡過黃河,協助魏軍挫敗了秦國奪取少梁城的陰謀。公元前362年,秦獻公再攻少梁城,庶長國大破魏軍,俘虜其統帥公孫痤,奪取繁龐城。這座城池是當年魏文侯從秦國人手中奪取的,現在又回到秦國人手中。

面對咄咄逼人的秦國,魏惠王做出兩個重大決定:第一,在河西修築長城;第二,將首都從安邑東遷大梁。

遷都在古代是關係到國家興衰的一件大事,也可窺視政府的戰略方向。秦獻公遷都櫟陽,靠近前線,以表明收復河西的決心。魏惠王遷都到大梁,表明魏國的戰略重心轉向中原,西線對秦國的防禦力量也就相應削減。

正當秦國由戰略防禦轉向戰略反攻時,在位二十三年的秦獻公去世了。他是秦國得以復興的關鍵人物,他的改革雖然沒有後來商鞅變法那麼全面深刻,卻也有許多制度是開拓性的,其中又以廢除殉葬制最為重要。他抓住三晉戰爭的良機,在石門之戰中一舉殲滅六萬魏軍,武功之顯赫,即便秦穆公亦有所不逮。不過,他對秦國最大的貢獻,大概是選對了接班人,繼位者便是一代明君秦孝公。


君山話史


秦獻公嬴師隰(xí),也叫公子連,是秦靈公的兒子,是秦孝公的父親,秦孝公就是支持商鞅變法的那位,也就是說秦獻公為秦孝公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才讓商鞅變法成為可能,那我們來看看秦獻公具體是怎麼樣的。

公子連生於公元前424年,公元前415年,秦靈公去世,按道理說應該由公子連繼承君位,可是君位被秦靈公的叔父秦悼子奪走了,也就是秦簡公,公子連只能跑到隔壁的魏國。魏國在魏文侯時期,因為重用了李悝,吳起,西門豹等人,是戰國各諸侯國中最強的。

公元前408年,吳起率軍打敗了秦軍,佔領了秦國的河西之地。公元前400年,秦簡公去世,秦簡公的兒子秦惠公即位。公元前387年,秦惠公去世,秦惠公兩歲的兒子秦出公即位。

公元前386年,魏文侯之子魏武侯打算幫助公子連回秦奪得君位,但是公子連覺得,如果是在魏國的幫助下奪得君位的,以後一定會受到魏國的制約,所以就拒絕了魏武侯,打自己回秦國。

公子連讓身邊的人先回到秦國,秦國人當時很同情公子連的遭遇,認為應該由公子連繼位的,是當時秦簡公奪走了君位的,而且河西之地是在秦簡公時候被魏國奪走的,所以秦人對秦簡公多有不滿。

一年之後,公元前385年,公子連回到了秦國,被秦人迎為秦獻公,秦出公派軍隊要去消滅秦獻公,可這隻軍隊反而去迎接秦獻公,秦獻公就在秦人的支持下,殺死了秦出公。

公元前384年,秦獻公廢黜了在秦國實行三百多年的活人殉葬制度。公元前383年,秦獻公將秦國都城由雍城遷至櫟陽,以表明拿回河西之地的決心。公元前379年,秦獻公將藍田等地區改成縣,由自己派官吏管理。

秦獻公做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得秦國的人口逐漸增加,秦國的國力逐漸增強。秦獻公十九年,公元前366年,秦獻公看到韓魏兩國欺負周天子,就率軍在洛陽打敗韓魏聯軍,受到了周天子的讚賞,這個也提高了秦國的地位,秦國開始參與中原的事務。

秦獻公二十一年,公元前364年,秦軍攻下河西之地,並且渡過黃河,追擊魏軍至石門,殲敵六萬,這是秦國有史以來最大的勝利。

秦獻公二十三年,公元前363年,秦軍大敗魏軍於少梁,並且俘虜了魏國將領公叔痤,並且攻取了龐城。秦獻公二十四年,公元前362年,秦獻公病死,終年六十三歲。


歷史簡單說


秦獻公嬴師隰是秦國曆代君主中比較有作為的一位,他即位之前秦國剛剛經歷四代亂政,去世之後,他的兒子秦孝公嬴渠梁繼位,重用法家名士商鞅推行變法,為秦國的最終崛起強大奠定了牢固的根基。也就是說,秦獻公嬴師隰在秦國由弱變強的過程中起到了關鍵的紐帶作用。

如果要談具體的功績,可以分為對內和對外兩個大的方面:

  • 對內,推行一系列新政改革,不僅穩固了國君的權力,而且扭轉了秦國物資匱乏、國家疲弱的局面,使秦國的政治、經濟有了新的活力。

  • 對外,發動了對魏國的復仇戰爭,使得秦魏兩國的攻守態勢發生了逆轉。

先來說說新政改革,秦獻公年少時曾在魏國流亡將近30年,當時的魏國是中原的超級強國,流亡時的獻公並沒有沉淪,而是認真研究學習魏國的富國強兵經驗,並密切關注秦國國內局勢。等到他回國即位後,久經磨礪的秦獻公便推行了一系列的新政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這些改革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 廢除人殉制度

  • 遷都櫟陽

  • 推行“初行為市”經濟政策

廢除人殉制度

人殉制度,是古代比較殘酷的一個制度,這個制度在春秋時期的秦國是長期存在的。據當代的考古發掘,在陝西鳳翔的秦景公墓穴發現了大量的殉葬屍骨,其中既有奴隸,也有不少貴族。事實上對這種極不人道的制度,秦國的民眾是很不滿的,《詩經.秦風.黃鳥》這首詩歌就是一個證明,全詩總共有三章,每章十二句,我這裡摘錄第一章如下:

交交黃鳥,止於棘。誰從穆公?子車奄息。維此奄息,百夫之特。臨其穴,惴惴其慄。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這一章的大意是:交交黃鳥鳴聲哀,棗樹枝上停下來。是誰殉葬從穆公?子車奄息命運乖。誰不讚許好奄息,百夫之中一俊才。眾人悼殉臨墓穴,膽戰心驚痛活埋。蒼天在上請開眼,坑殺好人該不該!如若可贖代他死,百人甘願赴泉臺。

這首詩歌是春秋時期秦人諷刺秦穆公以人殉葬,悲惋秦國優秀人才子車氏三子的輓詩,該詩渲染了人殉的悲慘,並控訴了人殉制度的罪惡。

秦獻公廢除了人殉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它改善了秦國奴隸階層的生存狀況,消除了國人對人殉制度的強烈不滿,有利於凝聚和激發國人,是秦國曆史上十分有進步意義的重大改革事件。如果要說獻公最大的歷史功績是什麼?毫無疑問就是廢除了人殉制度,這是有相當重要的歷史進步意義的,不管最初的動機是什麼,至少在人們的心中埋下了人的生命權不應隨意剝奪的種子。令人遺憾的是,後世的殉葬制度有一定程度的死灰復燃,比如朱元璋死後就殉葬了大量的宮女,這更加證明了獻公的偉大。

遷都櫟陽

秦獻公即位後的第二年(公元前383年),秦獻公將都城從位於秦國關中西部的雍城遷到秦國東部、距離河西比較近的櫟陽(今陝西省西安市)。這一舉動,主要有兩個意圖:

  • 表明要奪回河西之地重振秦國國威的決心。當時的關中形勢對秦國很不利,關中東部,事實上已經在魏國的軍事力量控制之下。新建的都城櫟陽,距離東部魏軍控制的華山地帶只有百餘公里路程,距離魏國的河西軍事重鎮少梁也只有兩百餘公里路程。這種態勢下,將都城遷移到最前沿的戰爭陣地上,昭示了秦國的死戰之志。

  • 擺脫雍城老世族階層的束縛。前文已經提到過,秦獻公主要是依靠老世族階層的力量奪取了政權,在老都城雍城,這股勢力十分集中和強大,秦獻公是不能輕易得罪的,但是要重振秦國、推行改革,這股勢力不可避免地會成為一個束縛,於是遷都便是一個一舉兩得的好辦法。

推行“初行為市”

在春秋時代,商品市場經濟處於一個比較封閉的狀態,大部分商品都是由國家經營的,一般不允許私營。所謂“初行為市”,就是打破了這一商品市場的國營壟斷制度,而是開放市場、開放交易和商旅。不僅允許本國庶民經營商品交易,其它國家的商旅也可以進入秦國市場經營。這一舉措使得當時的商品市場更具活力、並逐漸繁榮起來,同時國家還可以抽取營業稅,這就給國家帶來了大量的收入,秦國的經濟實力倍增。

上述的新政舉措,無疑凝聚了秦國民眾的士氣,扭轉了秦國物資匱乏、國家疲弱的局面,使秦國的政治、經濟有了新的活力。雖然這些改革還不夠徹底,但是還是為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再來說說獻公狂熱的對魏國的復仇戰爭

秦獻公二十一年,公元前364年,秦國數十萬大軍突破了魏軍的秦東防線,一直將魏軍壓迫到石門戰場決戰,這場戰爭,秦獻公親率大軍大破魏軍,斬首六萬。這是進入戰國之世後,秦國對東方的第一次勝利。這對當時貧弱不堪的秦國軍民無疑是一個極大的鼓舞,不僅如此,當時的周王室都被驚動了,周天子派特使向獻公頒賜了一件華麗精美的戰袍,以示祝賀。

次年,秦獻公再次率大軍,大舉進攻魏軍的河西軍事重鎮少梁,此戰對魏國壓迫極大,緊急時刻由於趙國的援助,秦軍最終撤軍。

第三年,秦獻公第三次親率大軍,再度大舉進攻魏軍佔據的少梁,這一戰,秦軍大破魏軍,俘獲魏軍統帥公叔痤。但是,秦獻公也在這場大戰中身負重傷,醫治無效,當年便死了。

從實際情況而言,這三次獻公親自指揮的戰役都取得了勝利,扭轉了魏國在文侯、武侯時期長期對秦國壓制的局面,一定程度了提振了秦國朝野的信心,這是獻公的歷史功績。但是從另一面來講,由於秦國國土相對狹小、人口相對稀少、經濟規模也不大,農工商生產水平又很落後,這種不間斷的進攻戰,實際上是一場竭澤而漁的戰爭。不久之後,秦國就陷入了困境,幸好秦孝公清醒地認識到了這一困境。


積翠古亭


秦獻公嬴師隰的功績主要有以下幾點,羅列出來供大家參考討論。

1、結束秦國四代亂政,穩定秦國朝局

秦穆公之後,秦國漸漸衰落,主要原因是秦國出現了歷史上繼承人的亂政事件。秦靈公的合法繼承人是嫡子嬴師隰,但是靈公的弟弟贏悼子廢了嬴師隰,自立為君,是為秦簡公。嬴師隰當時年幼,被流放到了河西之地戍邊,最後被魏武侯收留,學習魏國國政與軍事。秦簡公當了15年的國君後死去,君位傳給了兒子秦惠公;惠公命短,當了13年國君後死去;惠公將君位傳給了十多歲的兒子秦出子。這個時侯嬴師隰已從總角小兒長成四十多歲的成年人了,在秦軍中頗有威望。

秦國四代亂政的過程中,魏國則不斷崛起。在吳起的攻擊之下,秦國失去了千里河西之地,加上秦出子年幼,太后專權,國內民怨沸騰。於是秦國左庶長贏改在河西之地迎立嬴師隰為君,又擊敗了太后的軍隊,將秦出子及太后沉入渭河淹死。於是嬴師隰穩定了君權,然後整改了一系列內政,比如減賦、廢止人殉等,秦國內政終於穩定下來。

2、遷都櫟陽,與魏國血戰二十年

秦獻公嬴師隰穩定了秦國內政後,開始謀劃收復河西之地。河西之地就是黃河“幾”形西邊的領土,也就是今天的山西、陝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河西地本是晉國的領土,在秦穆公時因扶助晉惠公姬夷吾登上君位,故晉國將河西之地贈給了秦國,到秦獻公時,河西之地屬於秦人已有近百年了。魏國從晉國瓜分出來後,變法功成,成為戰國第一霸主,就以晉國正宗接班人自居,收復了河西之地。

秦獻公嬴師隰雄心壯志,意在恢復秦國穆公時的霸業,於是率二十萬秦軍在雍城太廟立誓,必收復河西而後死。於是秦國把都城從西部的雍城遷到更靠近魏國的櫟陽,意在“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之後秦軍與魏軍相戰二十餘年,互有勝負,在石門大戰中秦軍取勝,收復了部分領土。之後在少梁大戰中,六十多歲的秦獻公親陷敵陣,最終中箭而亡。

3、傳位贏渠梁,預測秦人統一天下

秦獻公在少梁之戰中中箭,自知將不久於人世,故急於解決君位傳承問題。嬴師隰共有兩個兒子,長子贏虔是秦軍中堅力量,是沉穩剛毅的軍中大將;嫡子贏渠梁是軍政雙通,剛毅木訥,性格大異於秦人。秦獻公考慮到自已與魏國血戰二十多年,秦國已經窮困不堪,嬴虔即位必與魏國血戰,把秦國打光是肯定的事;贏渠梁有治國之才,又兼通軍事,故治理秦國當贏渠梁莫屬。於是秦獻公將君位傳給了贏渠梁。最後事實證明此舉明智,獻公為秦國統一天下選擇了發仞之君。

秦獻公即位後,聞得老子將要西出函谷關,於是贏師隰化成求學仕子找到老子。贏師隰向老子討教了很多學問,二人十分投機,最後在函谷關為老子送行。臨行前,贏師隰表明了自已的身份,求教老子治國之學,請求老子為秦國留下一篇開塞文章。於是老子又留下來三個月,為秦國寫了五千言的《道德經》。

最後贏師隰請老子為秦國國運作預測,老子說道“秦之國運與周分合,周秦同源,合起西垂。秦救周,始為諸侯。秦周分離,離五百年,大合於秦,合十七年,霸王出”。這也就表明秦國立國五百年後,將兼併周王室,兼併王室十七年後,秦國將有霸王出現。而這個霸王就是千古一帝秦始皇贏政。


大秦鐵鷹劍士


可以說,他這一脈,確實是無一庸才!!

這在歷史上,是非常難得的!秦在戰果中能最終一統天下,跟這個統治者的素質有直接的關係!

老秦人的性格,註定就不平凡!

獻公被流放30年,作為一個不平凡的身份,過著朝不保夕的日子,嚐盡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在魏國想利用他回國,扶植他當上秦國國君的時候,他沒有選擇這條會有損秦國國政的路,而是自己回國,在秦國老氏族的支持下登上君位!可以說,他是個有原則,有國家氣節的人!不是那種沒有追求的酒囊飯袋!

人生落魄的時候,不屈不饒,蟄伏以出;當上君位後,廢除人殉,遷都洛陽,征戰韓魏!說句實在話,獻公一生,活得轟轟烈烈……前半生,等待時機,見到山河破碎,國家危難,內心牽掛;後半生,推行改革,連年征戰……秦國在他的治下,顯示出堅韌,悲壯的情懷,更多了幾分讓人膽寒的烈骨!

當時,他的征戰,讓秦國成了當時環境下幾近奔潰的邊緣,人民極其困苦!就像我們中國經歷了清朝的腐敗,經歷了八國聯軍的蹂躪,經歷了日本的燒殺掠奪,讓國家徹底走在百廢待興的狀態之下,一切阻礙都沒了,只有發展,只有活著,只有學習強大,一切讓位於國家的重新建設,這樣的時刻,要麼被徹底踩死,徹底摧毀,否則,它死不了,活過來,就會要了敵人的命!活過來,它的生命力,比那些原來欺負他們的敵人要堅強一百倍!!

所以,欺人不能太甚,絕對是真理!因為如果搞不起對手,今天你越殘忍,對方越強大!

獻公把君位傳給秦孝公,就充分體現了他的智慧!他征戰,但是他深知秦國的危機!長公子太像自己,如果繼續征戰,秦國太苦,那時,真搞不好國破家亡;二公子溫和些,有迴旋餘地,會忍讓,讓秦人不是一味的拼命,間接的保住秦國!!

秦國不強,幾乎不可能,從他們國君的文化素質就可以體現出來!秦國國君貴為君主,不貪圖安逸,不圖虛華,卻個個勵精圖治,能文能武,崇尚征服!試問,國君尚如此,人民該是如何??

這種文化,是秦國國君幾乎看不到窩囊廢的原因!因為,如果你弱,根本就在孩子時代被強勢的國君淘汰掉了!!太鋼,當然在戰果時代所向無敵,可是在太平盛世,那就容易出事,太殘暴!這也是這麼勵精圖治的秦國,統一後不到二十年就國破家亡的原因!如果秦朝能緩個幾十年,出個大治中興的仁政皇帝,搞不好,贏氏真的會一直做為華夏的皇族存在!!

實在是一統的局面太短了!人民還沒有回過神,就破滅了!!


五指山333333


個人拙見,秦獻公在位期間作為有三,其一盡公不為私,身為流亡太子之時也是以國家利益為上。寧不為王也不願為傀儡犧牲秦國利益。其二身先士卒,征戰一生,死在馬背之上。國君如此國人何懼戰爭。其三,無形中奠定了後面幾代繼承人的選拔政策。從此秦國百年無昏君弱君。之後秦王大都繼承了先祖的大公之心,勇武之軀。使秦東出,天下歸一。


小魚舒比健康學習桌


最大的功績便是選了秦孝公嬴渠樑上位,結束了秦國亂政,一生征戰,為秦國接下來的變法強秦營造了一個比較穩定的環境。

秦魏少梁一戰,獻公中箭而亡,魏相公叔痤被俘。回國後病死,這也是商鞅入秦的開始。

秦國經歷了商鞅變法、惠文王縱橫和昭襄王崛起之後,秦始皇最終殲滅六國,統一天下,建立了大秦帝國。



看點兒歷史


秦獻公,嬴姓,趙氏,名師隰。秦靈公之子,幼年因叔祖父奪位而流浪於魏國避難。正是由於秦獻公在童年時的陰影,所以在秦獻公決意傳位給秦孝公時,為了防止長子公子虔有謀反之心,而故意試探公子虔,逼公子虔發誓不會篡位。

那麼贏師隰的功績有哪些呢?首先我們來看看秦獻公上位前的秦國。此時的秦國盡失河西之地,內部有國君年幼,政局動盪,苛捐雜稅引起了百姓的不滿。外部,魏國正是如日中天,對秦國更是步步緊逼,大有吞併秦國之意。

從魏國回來並經過一番朝野鬥爭後,秦獻公終於成為國君。由於常年身處魏國見證了魏國的強大。秦獻公對秦國也進行了一番改革。首先,廢除活人殉葬制度。其次,遷都,將在西部的首都遷到東部靠近河西之地的櫟陽。表明了秦國必定奪回河西之地的決心。第三,平衡國內各種利益團體,穩定了國內的局勢。第四,選拔人才,允許地主和自耕農通過軍工來獲得爵位,籠絡了大批的人才。

在秦獻公的帶領下,秦國開始有序的步入正軌,為後來的秦孝公變法奠定了穩定的政治基礎。




若流風之迴雪


第一,在流亡魏國長達29年的時光裡,接受了魏國改革變法圖強的思想,回國即位後,啟用甘龍杜摯等人對落後的秦國進行初步的改革,諸如廢止人殉,使秦國因常年對魏戰爭造成的人口不斷損失的局面得到一定遏止。改革老式軍隊,增強了秦國軍力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秦國的綜合國力。第二,在石門和少梁兩次大敗魏軍,打破了魏國不可戰勝的神話,粉碎魏國滅亡秦國的野心,樹立了秦國的信心。第三,臨死前多方考察,立具有改革變法思想的秦孝公為下任國君,為秦國商鞅變法奠定了堅實的領導基礎。第四,遷都櫟陽,向魏國示弱,沒有東出爭霸中原得企圖,減弱了魏國對秦國的敵視程度。


沙塵的迷hcs


秦獻公,嬴姓趙氏,名師隰,是秦國曆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君王。他是秦國從弱小走向強大的過程中一個十分關鍵的人物。

他的功績有:廢止人殉、遷都、擴大商業活動、編制戶籍和推廣縣制,並且數次發動收復河西失地的戰爭。為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奠定了基礎。

以上回答由互動百科提供,互動百科(www.baike.com)——全球最大的中文百科網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