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季度股市行情早知道

上證50市場的強勢結構還會繼續發揮,其主要邏輯是建立在短中期漲勢基礎上。以短期結構來看,20日週期的上漲,可以在當前條件下,延續3周之久。在這一期間裡頭,20日均價線會自然向上移動到2550點之上,甚至逼近2600點位置處。

照此推演,則隨著120日均價線的自然下移,會使得20日線均價線向上交叉穿過120日均價線,但不要認為是交叉助漲,因為120日線的下跌使得這個交叉毫無意義。其關鍵作用是可以有效穩定盤勢繼續穩定在當前位置波動,這是如此推演和預估的核心價值。

如此,則會使得40日均價線的上行得到有力保障,這可以進一步夯實中期漲勢條件,並擴延和拓展至60日週期的上行預期,這無疑都是可以形成比較積極的發展。特別是短多的推進會在15天以後才會面臨滯漲而產生的風險。

但在這個期間裡頭,也可以使得60日均價線恰好扣減完成7月份上漲所帶來的相對不低的指數位置,而後則進入8月份以來長達2個月之久的低價區域扣減。由此推演,這意味著當短多優勢面臨考驗的時候,則40、60日週期的中期漲勢優勢得到進一步夯實,對市場構成更有力度的推動效應。

第四季度股市行情早知道

當然,如此闡述的邏輯還是在於自然形式的演變,那麼也就意味著我們並不能完全忽視120日均價線形成的下行牽制。所以震盪和波動並不能排除,而且也符合我們對120日均價線持續盤跌不可改變的客觀認識,至少未來3個月內要想得到扭轉,都是無望的。

所以,上述推演,不要以為就可以直豎豎的上去了,還不具備這樣的條件。但我們可以確判的是,在沒有改變中短多優勢之前,可以大膽按照上述推演來觀察行情發展,波動震盪都是合理變化,操作上依舊可以從中短多基礎上尋求參與機會,直到短多被完全消耗掉。

這個情況在滬深300市場來看,其實是類似的道理。眼下來看,僅獲得20、40日週期的同步上漲,而60日均線還在下跌,但就扣減的位置來講,並不算太高,只是在沒有向上拔高以促成低扣減之前,並不能奢求必然如此強攻。

事實上,還是希望能夠不急於發力,而是等待3周之後的自然改善與扭轉,這個時間點也正好和我們推演上證50指數相吻合。且依照20日週期、40日週期的優勢擴展過程來講,同樣類似,大概率也可以保持未來3周以上的穩定特徵,甚至在短多向上推進的過程中,小幅推升。

不過可以大膽確判,不容易越過120日均價線,即便向上穿越,也會再壓回來。所以,也不能渴求滬深300市場的大力作價,而且依照20、40、60日線的排列關係看,也是空頭排列,都需要時間來協調這裡面的矛盾。好在節後開盤第一週就可以促成20日線向上穿越40日線,並有望促成同步上行態勢,其支撐推動效應也會更顯著。

但要想促成20、40日線向上穿越60日線,那就得花上一些時間了,不過依照初步預估來看,則可以在2周後,促成這三條均價線在3350點位置處交匯。以上述推演的時間關係,也有利於這三條均線交叉後向上發散,構成中期三叉助漲形態。

第四季度股市行情早知道

通過對上證50和滬深300指數的技術推演,讓我們進一步增強對11月份行情的積極展望。考慮到進入到第四季度的股市環境,美元加息過後,中美貿易摩擦已是持久戰,以及國內政策偏暖,也都利於修復投資者信心,特別是過去這2周發力所取得的轉變預期,都可望延續到10月份的行情中,從而構建出更為有利的交易環境。

當然,這要是在創業板市場來看,就大不同了。因為20日線都還在下跌,40日線跌勢更明顯,60日週期的下跌,根本不可能在未來一個月內改變,120日週期還至少得跌上80天,這些都告訴我們創業板跌勢不改,而且還有很長時間保持這個的狀態。

照這樣的路徑推演,那麼國慶後的行情,我們還是大膽確判,其有利於交易的市場仍然是在主板,甚至聚焦點仍然在上證50市場。不過由於近來2周的推升,也使得部分50裡頭的股票面臨修整動作,所以即便如此,也不要激進追漲追高,還是等待低接佈局。

其實這個方向主要是對藍籌股票的考慮,這也符合長線資金的佈局思路,但也要有所區分,儘可能以優質優勢的成長類藍籌為主,集中行業龍頭股票選擇。同時,也要明白衣食住行玩的細分消費領域,都是未來要重點別玩的方向。當然,信息科技類股票,也會凸顯龍頭效應,同樣可以主動尋求機會。

總之,主板市場的結構性改善,帶來積極的技術性轉變,也促成了許多優質藍籌股票的漲勢格局,這都有望得到進一步的吸引和推進。國慶之後的盤勢有望接續,且逐步推向中期行情。好好慶祝國慶,愉快的玩耍上這段假期時間,節後來接迎大行情,幹一把漂亮的年度收官之作。

具體到標的物的選擇,任何時候都要明白,不和跌勢股為伍,不拿垃圾股,不玩題材,不玩概念,不聽消息,不要幻想,遵循“周線為主,唯量是問,四個條件,趨勢為王,汰弱留強,每日歸零”的原則,來審視和積極應對市場的變化與發展。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聲明:文章內容純屬個人觀點及理論論證說明,僅是提供您參考不應該構成投資建議;個股的分析說明不是推薦、點評,也不是建議操作,投資者要自行研判,風險自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