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出手,人民幣跳漲:神祕的「逆周期因子」到底是何方神聖?

重啟逆週期因子,人民幣跳漲

上週五,央行直屬外匯交易中心發佈公告稱,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報價行重啟“逆週期因子”。公告指出:

近期受美元指數走強和貿易摩擦等因素影響,外匯市場出現一些順週期行為。基於對市場情況的判斷,8月份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行陸續主動調整了“逆週期系數”,以適度對沖貶值方向的順週期情緒。

這段話的意思說白了,就是4月以來人民幣的貶值,主要是市場情緒行為,是對外部環境的一種反應,同時,也是有些人在“搬起石頭砸自己腳”——人民幣仍是可以信賴的貨幣,目前央行已重新引入逆週期系數,進行主動干預,搬石頭的人自己看著辦吧。

央行一出手,便知有沒有。公告當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出現跳漲,離岸人民幣兌美元突破6.80關口,單日上漲超600點,升值約1.3%。

央行出手,人民幣跳漲:神秘的“逆週期因子”到底是何方神聖?

而就在離岸價重新回6.8之時,在岸人民幣價格則為6.81,離岸和在岸的倒掛,也說明央行祭出“逆週期因子”之後,部分人民幣空頭選擇了慌不擇路的出逃。市場普遍認為,逆週期因子的迴歸,將成為抵抗人民匯率貶值的一把“利器”。

逆週期因子的構成與作用

在外匯交易中,“逆週期因子”算是個較新的名詞,甚至一度比較“神秘”。

2017 年 5 月 26 日,央行正式宣佈在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報價模型中,引入 " 逆週期因子 ",疏解外匯市場的羊群效應,使中間價報價更充分反映經濟運行基本面因素,更真實體現外匯供求和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

從效果來看,該項舉措收效顯著,至2018年初,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累計升值約10%。

央行出手,人民幣跳漲:神秘的“逆週期因子”到底是何方神聖?

但從反響來看,引入逆週期因子的做法也引發了市場的諸般議論,大家對這個神秘的匯率武器眾說紛紜。隨後,央行官網在8月11日開闢專欄,首次披露了逆週期因子的計算方法。

我們化繁為簡的說明一下。

引入逆週期因子之前,央行的中間價機制是由“收盤匯率 + 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兩部分構成。即:

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 = 上日收盤價 + 一籃子貨幣夜間匯率變化 * 調整係數

2017年5月26日,央行正式宣佈在上述模型中引入 " 逆週期因子 ",用公式表達就是:

逆週期因子 = 市場供求因素 / 逆週期系數 =(上日收盤價 - 上日中間價 - 一籃子貨幣日間匯率變化 * 調整係數)/ 逆週期系數

其中,“逆週期系數”由各報價行根據經濟基本面變化、外匯市場順週期程度等自行設定 。

再說的簡單些,逆週期因子就是先通過數學手段,處理和提取出前一日人民幣收盤匯率變動中的市場供求因素,然後對這一結果再進行打折過濾。

逆週期因子的啟用,多是在人民幣貶值壓力較大時發揮作用;而從經驗來看,9月前後是人民幣貶值壓力最大的月份,此時重啟逆週期調節因子恰逢其時。

去年8月,招商證券曾對逆週期因子進行了一組測算,結果表明,在引入逆週期因子之後的20個交易日中,每天對人民幣匯率回升的貢獻是89個基點。而本次逆週期因子重啟的消息,使得離岸人民幣兌美元出現600點的漲幅,可謂是一劑出乎意料的猛藥。

當然,作為一種特殊行情下的暫時性應對策略,一旦未來人民幣貶值壓力收斂,逆週期因子將再次迴歸中性,這也就是所謂的逆週期調節

央行出手,人民幣跳漲:神秘的“逆週期因子”到底是何方神聖?

匯率穩定、流動性跟上,股市出現階段性機會?

實際上,除了重啟逆週期因子,本月初央行已將外匯風險準備金率從0調整至20%——這兩次出手都促使人民幣出現快速反彈,效果立竿見影。

匯率一旦穩定了,央行就可以放心為經濟帶來更多流動性支持。同樣是在週五,央行開展了1490億元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利率維持3.3%。由於當天有900億元7天期逆回購到期,所以當日央行實現淨投放590億元。

央行出手,人民幣跳漲:神秘的“逆週期因子”到底是何方神聖?

很明顯,央行配合財爸的表演已經開始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可以為經濟帶來更多流動性支撐,同時給予投資市場信心。在未來一段時間,央行大概率會繼續釋放流動性,市場整體利率還將下行。而利率下行、匯率升值,股市將受到雙重利刺激,反彈條件進一步成熟。

大盤連跌8個月走出調整行情,上證指數連續收出“地量”,上週三大盤成交量甚至不足1000億元,市場已經進入極度悲觀時刻,投資人信心嚴重不足。如果未來市場流動性能保持適度充裕,大盤迎來階段性反彈機會則可以期待,個人認為,四季度行情可以期待。

央行出手,人民幣跳漲:神秘的“逆週期因子”到底是何方神聖?

當然,這是我們預期的一種“理想狀態”。央媽與財爸把自己能做的都做了,雖然內部環境已相對積極,但外部環境並非我們能控制。我國股市與人民幣匯率相關度較高,本幣貶值不止,股市往往陰跌不止。所以,如果人民幣兌美元二度貶值破7,則不排除股債的繼續“雙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