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出手,人民币跳涨:神秘的“逆周期因子”到底是何方神圣?

重启逆周期因子,人民币跳涨

上周五,央行直属外汇交易中心发布公告称,人民币兑美元中间报价行重启“逆周期因子”。公告指出:

近期受美元指数走强和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外汇市场出现一些顺周期行为。基于对市场情况的判断,8月份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行陆续主动调整了“逆周期系数”,以适度对冲贬值方向的顺周期情绪。

这段话的意思说白了,就是4月以来人民币的贬值,主要是市场情绪行为,是对外部环境的一种反应,同时,也是有些人在“搬起石头砸自己脚”——人民币仍是可以信赖的货币,目前央行已重新引入逆周期系数,进行主动干预,搬石头的人自己看着办吧。

央行一出手,便知有没有。公告当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出现跳涨,离岸人民币兑美元突破6.80关口,单日上涨超600点,升值约1.3%。

央行出手,人民币跳涨:神秘的“逆周期因子”到底是何方神圣?

而就在离岸价重新回6.8之时,在岸人民币价格则为6.81,离岸和在岸的倒挂,也说明央行祭出“逆周期因子”之后,部分人民币空头选择了慌不择路的出逃。市场普遍认为,逆周期因子的回归,将成为抵抗人民汇率贬值的一把“利器”。

逆周期因子的构成与作用

在外汇交易中,“逆周期因子”算是个较新的名词,甚至一度比较“神秘”。

2017 年 5 月 26 日,央行正式宣布在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模型中,引入 " 逆周期因子 ",疏解外汇市场的羊群效应,使中间价报价更充分反映经济运行基本面因素,更真实体现外汇供求和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

从效果来看,该项举措收效显著,至2018年初,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累计升值约10%。

央行出手,人民币跳涨:神秘的“逆周期因子”到底是何方神圣?

但从反响来看,引入逆周期因子的做法也引发了市场的诸般议论,大家对这个神秘的汇率武器众说纷纭。随后,央行官网在8月11日开辟专栏,首次披露了逆周期因子的计算方法。

我们化繁为简的说明一下。

引入逆周期因子之前,央行的中间价机制是由“收盘汇率 + 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两部分构成。即:

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 = 上日收盘价 + 一篮子货币夜间汇率变化 * 调整系数

2017年5月26日,央行正式宣布在上述模型中引入 " 逆周期因子 ",用公式表达就是:

逆周期因子 = 市场供求因素 / 逆周期系数 =(上日收盘价 - 上日中间价 - 一篮子货币日间汇率变化 * 调整系数)/ 逆周期系数

其中,“逆周期系数”由各报价行根据经济基本面变化、外汇市场顺周期程度等自行设定 。

再说的简单些,逆周期因子就是先通过数学手段,处理和提取出前一日人民币收盘汇率变动中的市场供求因素,然后对这一结果再进行打折过滤。

逆周期因子的启用,多是在人民币贬值压力较大时发挥作用;而从经验来看,9月前后是人民币贬值压力最大的月份,此时重启逆周期调节因子恰逢其时。

去年8月,招商证券曾对逆周期因子进行了一组测算,结果表明,在引入逆周期因子之后的20个交易日中,每天对人民币汇率回升的贡献是89个基点。而本次逆周期因子重启的消息,使得离岸人民币兑美元出现600点的涨幅,可谓是一剂出乎意料的猛药。

当然,作为一种特殊行情下的暂时性应对策略,一旦未来人民币贬值压力收敛,逆周期因子将再次回归中性,这也就是所谓的逆周期调节

央行出手,人民币跳涨:神秘的“逆周期因子”到底是何方神圣?

汇率稳定、流动性跟上,股市出现阶段性机会?

实际上,除了重启逆周期因子,本月初央行已将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0调整至20%——这两次出手都促使人民币出现快速反弹,效果立竿见影。

汇率一旦稳定了,央行就可以放心为经济带来更多流动性支持。同样是在周五,央行开展了149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利率维持3.3%。由于当天有900亿元7天期逆回购到期,所以当日央行实现净投放590亿元。

央行出手,人民币跳涨:神秘的“逆周期因子”到底是何方神圣?

很明显,央行配合财爸的表演已经开始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为经济带来更多流动性支撑,同时给予投资市场信心。在未来一段时间,央行大概率会继续释放流动性,市场整体利率还将下行。而利率下行、汇率升值,股市将受到双重利刺激,反弹条件进一步成熟。

大盘连跌8个月走出调整行情,上证指数连续收出“地量”,上周三大盘成交量甚至不足1000亿元,市场已经进入极度悲观时刻,投资人信心严重不足。如果未来市场流动性能保持适度充裕,大盘迎来阶段性反弹机会则可以期待,个人认为,四季度行情可以期待。

央行出手,人民币跳涨:神秘的“逆周期因子”到底是何方神圣?

当然,这是我们预期的一种“理想状态”。央妈与财爸把自己能做的都做了,虽然内部环境已相对积极,但外部环境并非我们能控制。我国股市与人民币汇率相关度较高,本币贬值不止,股市往往阴跌不止。所以,如果人民币兑美元二度贬值破7,则不排除股债的继续“双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