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美國沒造出原子彈,日本執行一億玉碎計劃,後果會如何?

二戰末期,納粹德國已經敗亡,日本法西斯苦苦支撐著命中註定的敗局。然而苦心經營了近1個世紀才得到的大國夢怎肯如此碎掉。他們一面在太平洋上節節抵抗美軍,一面與蘇聯保持著斡旋,寄希望於通過拖延時間,造成戰爭的變數,讓日本脫離戰敗的命運。最起碼也要維持一部分有條件的“終戰”,保留他們繼續作為一個“列強”對外侵略的能力。

假如美國沒造出原子彈,日本執行一億玉碎計劃,後果會如何?


日本政府常年對人民採取的是一種“刺激、煽動”加民族情緒的宣傳措施,並通過教育,將軍事化訓練和軍國主義洗腦貫徹到絕大部分國民身上。“一億人玉碎”的口號實質是軍國主義政府的另一場煽動行為,要求日本的國民成為死不甘心的軍政府談判桌上的籌碼,利用人民無畏的犧牲來爭取時間,死扛到底。

假如美國沒造出原子彈,日本執行一億玉碎計劃,後果會如何?


當年日本的想法有其道理,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資源豐富的南太平洋和東南亞地區出現了勢力真空,這些區域起先屬於英、荷、法等國,日本人趕走了殖民者,成了新的主子,然後又被帶著艦隊的美國人趕走。美國人控制了這些區域,卻不可避免的讓那些“前主子”們眼紅心煩。這點可以從越南戰爭前後的法美交鋒看出來,盟軍們在戰爭末期已經是急於瓜分戰爭果實,並不再是鐵板一塊。在這種背景下,讓美國在勝利的前夕再付出預計百萬人的傷亡,美國人真要掂量一下。

假如美國沒造出原子彈,日本執行一億玉碎計劃,後果會如何?


但顯然隨著歐戰的結束,蘇聯馬上開始磨刀霍霍準備衝向東邊,倒不是他們對日本有什麼企圖,實際上蘇聯二戰最大的合作者之一就是日本,庫頁島的北樺太合作油田有一半的所出是交給日本的,日本的石油工人在其中出力甚多,而實際的日本背景就是日本海軍部。蘇聯並非故意揣著明白裝糊塗,而是希望全力對付西邊,畢竟日本人幫著挖的石油也是坦克和戰機的燃料,何必撕破臉。

假如美國沒造出原子彈,日本執行一億玉碎計劃,後果會如何?


戰爭末期,蘇聯的對日作戰表面是盟軍會議的交換結果,但誰說不是對1941年《蘇日互不侵犯條約》的出賣?只不過當年賣了中國一次,這次輪到痛打落水狗,賣日本了。同時,他們考慮的還有東邊的政治格局,最起碼的底線是它們不會落到從太平洋過來的美國人手裡,那樣蘇聯戰後的政治格局將會非常被動。這種“擴圈”思維是戰爭末期美蘇雙方的暗地戰略,西邊一直壓到柏林牆,東邊終止於1950年的那場戰爭。

假如美國沒造出原子彈,日本執行一億玉碎計劃,後果會如何?


還記得日本製造的世界最大潛艇“伊400”嗎?這艘潛艇向美軍投降,聞到腥臊的蘇軍馬上跑來要分一杯羹,美軍為了不讓蘇軍得到秘密,乾脆把潛艇給沉了。

假如美國沒造出原子彈,日本執行一億玉碎計劃,後果會如何?


實際情況是,美國越衝的快,蠢蠢欲動的蘇聯便越接近出兵的臨界點,這點美國知道、蘇聯明白,日本人也清楚,他們甚至做出寄希望於蘇聯的“斡旋”而停止戰爭的想法。然而當時美國已經偷偷的試爆了原子彈,對外聲稱是彈藥庫事故,杜魯門為此連國際大會都拖延了幾周,這個秘密被硬是一拖再拖的捱到了最後,給全世界的嘴巴塞了個大鴨蛋,也打消了日本不切實際的夢想。當然,蘇聯也反正是把日本給賣了。

假如美國沒造出原子彈,日本執行一億玉碎計劃,後果會如何?


迅速向美國投降的日本不僅保全了自己的國家不像德國那樣被分而治之,而且保留了大量的城市、工業、人員不被戰火打成稀巴爛。繼而再抱著美國大腿躲了幾十年的和平穩定,這才是日本戰後崛起的秘密。

假如美國沒造出原子彈,日本執行一億玉碎計劃,後果會如何?


可想而知,當時如果沒有核彈的話,美國的出兵可能不會有歷史中表現的那麼有條不紊,他們會作出付出更大代價的準備,以搶在蘇聯出兵前儘可能的佔領更多的土地。這種基於戰略的軍事分配對遠東的影響將非常巨大,美軍在華兵力也將增加到巨大的數字;而那些經過國外訓練和武裝的中國遠征軍,也會被更早的推往更北方的戰場。

假如美國沒造出原子彈,日本執行一億玉碎計劃,後果會如何?


因為中南半島區域推進的緩慢,美軍很有可能採取他們最屢試不爽的“大登陸戰”,讓歐戰空出手的空降兵和龐大的航母艦隊,再加上太平洋上跳島磨礪出的陸戰隊一起強攻某個沿海重要城市,開闢核心戰場,就如D-DAY那樣,而且這比D-DAY簡單的多。

假如美國沒造出原子彈,日本執行一億玉碎計劃,後果會如何?


“峨眉山上摘桃子”的某嶽武穆,在這種壓力和美國更直接的支持下,很可能打破此前出工不出力、“等勝利”的心態,以相對積極的態度協同美軍北上對抗日本並阻擋蘇軍。如果他們速度夠快,攻勢順利,中國戰區將出現從東部沿海推向東北和中南的兩條新戰線,那將是中國範圍內日軍最恐怖的毀滅之日。

假如美國沒造出原子彈,日本執行一億玉碎計劃,後果會如何?


在這些國際大勢的變化前,日本國內所謂的“一億人玉碎”真的沒那麼重要,大家的目光已經落在了戰爭以後發生的事情甚至是新的戰爭衝突上,哪有功夫陪日本人玩什麼人道主義?中國國內半壁江山還蹲著成堆的日本軍隊呢,日本人要是不識相,換個比原子彈不差多少的東西也行,比如燃燒彈。

假如美國沒造出原子彈,日本執行一億玉碎計劃,後果會如何?


“李梅火攻”的時候燃燒彈就已經在日本本土展現了威力,在戰術規劃中,李梅專門設計了對人員稠密區進行攻擊的方案,目的就是殺傷日本有生力量,減少其戰爭能力。這比歐洲英德雙方進行的“無限制轟炸”還要殘酷,畢竟後者只是有啥炸啥,美國人是專門盯著平民百姓去的。在人死完和跪下之間,日本政府總得趕快選擇一個。

假如美國沒造出原子彈,日本執行一億玉碎計劃,後果會如何?


幾次火攻,東京基本被燒完了,名古屋等地也幾乎被燒成白地,這種燃燒彈攻擊成片成片的毀滅著日本的城市,將日本人成千上萬的燒成扭曲在地上的焦炭。燒死了幾十萬人,傷數百萬,大部分暴露的工、農、商業甚至住宅都毀於一旦,以至於有人說其實是李梅把日本人給燒廢了。後來的原子彈選擇了廣島、長崎,很大原因上是因為這兩座城市比較完好,值得一炸罷了。

假如美國沒造出原子彈,日本執行一億玉碎計劃,後果會如何?


但沒有原子彈那種定鼎一般的絕望爆炸,日本上層在戰爭末期仍然得不到“終戰”的決心或藉口。日本國民的戰鬥慾望是很強的,雖然資源已經耗盡,海外的軍隊也無法收回來,但並不妨礙他們找死和拉人墊背。

假如美國沒造出原子彈,日本執行一億玉碎計劃,後果會如何?


所謂的原子彈威懾更多的是對日本上層的恐嚇,下層民眾當時根本就不知道究竟發生什麼情況,二戰那種瘋狂的狂轟濫炸早已讓人麻木,何況信息還被日本官方封鎖,民眾知道最多的信息也就是“超級爆彈”之類。許多人腦海裡最恐怖的其實仍然是燃燒彈攻擊和地毯轟炸,什麼超級爆彈要爆就讓它爆好了。

假如美國沒造出原子彈,日本執行一億玉碎計劃,後果會如何?


後世的資料表明,日本人不光重新組織了各種武備,還演習了各種對抗盟軍的土方法。例如往水源裡投毒、機關陷阱、土造炸彈、陶罐或石頭的炸彈地雷、配合長槍大刀的“捲簾殺”、地道戰等等,幾乎就是把他們在八路軍身上挨的血宰重新複習了一遍。這種打法不一定能對美軍造成極大傷亡,卻能讓一切登陸部隊陷入到焦灼的巷戰和游擊戰中,這是後者不願意看到的,他們得和蘇聯搶時間。

假如美國沒造出原子彈,日本執行一億玉碎計劃,後果會如何?


如此,美軍只有加大轟炸和推平力度,盡力減少日本的動員能力,同時儘可能的減少己方傷亡,加快攻擊進度。在日本上層徹底絕望前,慘烈的屠殺和城市的燒夷將持續下去,並上升到超過“李梅火攻”的程度。如果日本上層不罷手,那麼燒回石器時代吧。

假如美國沒造出原子彈,日本執行一億玉碎計劃,後果會如何?


蘇聯的出兵當然也不會因為歷史上美國同一天搶丟的原子彈而棋差一招。蘇聯人的時間節點算的相當狡猾,只是沒算到杜魯門藏了顆足夠猛的秘密武器罷了。既然與原本的歷史不同,蘇聯人當然得懟上整個半島,甚至因為美軍緩慢的推進速度,一躍爬上北海道。在美軍原本明面的規劃佔領上,那就是蘇聯負責的部分。但前提是美軍不會如上面說的那樣發動大陸攻勢北上,否則蘇聯人很可能趕不及。

假如美國沒造出原子彈,日本執行一億玉碎計劃,後果會如何?


原子彈實際是救了日本,並告訴日本“美國已經沒有耐心了”,所謂“玉碎”什麼的也就是個二戰末期日本對外政治的搭頭。苟且偷生的天皇一聽到盟軍暫時給他維持“國體”,立馬就“終戰詔書”了,還告訴將軍們:“你們就老老實實當戰犯忍一忍吧。”氣得長沙會戰那位陸軍大臣阿南惟幾自殺,連介錯都不要,想必是這會兒才察覺天皇這麼能賣,痛得狠了。

假如美國沒造出原子彈,日本執行一億玉碎計劃,後果會如何?


歷史沒有如果,我們在這裡也只不過是推測和主觀臆斷罷了,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沒有原子彈,僅靠日本人那點破玩意兒的“一億人玉碎”,恐怕二戰末期的這場戰火會添上更濃厚血腥的一筆,但歸根結底,它也只不過是日本上層拿人民做的血肉交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