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你就是下一個劉鑫:江歌案啓示,人人都應警醒!

可能你就是下一個劉鑫:江歌案啟示,人人都應警醒!

可能你就是下一個劉鑫:江歌案啟示,人人都應警醒!

abstract

關於江歌案,我們在上一期,是以“真相”的視角,這期我們把視角切換成“選擇”,又會有怎樣的發現呢?

keywords

江歌;劉鑫;陳世峰;蝴蝶效應;心智模式;ABC模型

大家好,我是可可。

關於上一期的內容,有朋友會產生一些誤解,認為我們在為劉鑫洗白——當然,所有的問題都是我們的問題,是我們沒有把事情表述清楚——所以這裡,我們認為有必要將上期的核心觀點作進一步的說明。

01

,

核心觀點無非兩個:第一是任何一個人所看到的“真相”都是我們自覺或不自覺地使用“心智模式”過濾過的真相,可以說“心智模式”是某種中介,隔離了我們與真相;第二是“真相”的本質其實是不可知的,因為我們不可能瞭解每一個細節——亞馬遜雨林一隻蝴蝶翅膀偶爾振動,也許兩週後就會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你相信嗎?

但這卻可能是事實,而我們只是把顯而易見的線索串聯在一起,進行了“簡單歸因”,而已。

正是基於這樣的理性態度,我們才可能做到真正的謙卑和求知若渴。倘若劃一個圓圈,裡面是已知,外面是未知,當這個圓越來越大的時候,未知也越來越多,哪裡還有半分可以驕傲的理由啊!

02

,

此外,還有一個附加的觀點,這是我們在標題上體現出來的,“沉痛來自於無知的噴子而非劉鑫”。劉鑫及其父母做了一些不道義的事情,這已無可辯駁,甚至可以說完全沒有顧及江歌媽媽迫切想了解女兒在最後的時刻究竟發生了什麼!對一顆因受到巨大創傷需要撫慰的心視而不見!

對於醜陋現象的憤慨和批評是人之常情,但問題在於噴子們的憤慨已經超出了批評本身,而是像梁漱溟先生所說的“存了私意”!怎麼理解?

批評是指明對方言語或行為中的不當,而噴子們的語言則完全是口不擇言的辱罵之詞,汙言穢語、不堪入目,涉及的還不止一代人,所以我說沒有截圖,實在下不了手。

顯然,噴子們的本意並不在批評劉鑫,他們也不關心事實的真相究竟如何,行的只是掛羊頭賣狗肉、暗渡陳倉的伎倆,罵劉鑫是表象,實質卻是在傾倒內心的垃圾。

當辱罵之聲遍於四野,由此見出社會的戾氣之重,這才是我們真正“沉痛”的地方!

03

,

有一點需要警惕:當憤怒佔據大腦,同時摧毀的是我們的思考能力。

我們或許忘記最應該被譴責的人是陳世峰,也忘記了,事件的意義更在於我們從中獲得了怎樣的啟示,以避免悲劇的再次發生!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其意是指“道無所不在”(此即:道的內存性,意思是草木枯榮、生老病死都是道的運作,道在萬物之中)。

從一朵花中可以看出整個世界,同樣,任何一個事件也都是“道”的某種彰顯。我們在上一期,是以“真相”的視角,這期我們把視角切換成“選擇”,又會有怎樣的發現呢?

04

,

關於江歌案,始終存在一條隱秘的線索,這條線索能夠揭示事件演化的某種必然性。只有意識到這點,才會明白:其實,我們可能與人人聲討的劉鑫並沒有本質的不同!

回到案件發生的2016年11月3日。陳世峰等候在江歌的住所,其用意非常明確,是要挽回和劉鑫的關係,而不是殺害江歌。

我們從網絡披露的信息中,可以判斷陳世峰是一個有暴力傾向的人。通常來說,這類人控制慾極強,不能允許他人的“背叛”——這倒像曹操的那句名言“寧願我負天下人,不願天下人負我”——所以任何阻擋他意圖的行為都會被認為是對他“權威”的挑釁,於是,江歌的阻撓激怒了陳世峰,在他的邏輯中——

我是被逼的!

我別無選擇!

再看劉鑫,她在一開始的時候是表示要告訴江歌媽媽真相的,但從江歌媽媽在網上推測兇手可能是劉鑫的前男友之後(可能還公佈了劉鑫的照片),劉鑫的態度就開始發生了改變。

可能你就是下一個劉鑫:江歌案啟示,人人都應警醒!

也就是:你損害了我的名聲,我很生氣,後果很嚴重。我不理你都是你逼的——

我是被逼的!

我別無選擇!

因為後來江歌媽媽一直都沒能與劉鑫聯繫上,所以“被逼”於2017年5月21日曝光了劉鑫全家人的家庭住址、工作單位、車牌號等個人隱私信息(為了迫使劉鑫現身)。隨後,劉鑫的母親以牙還牙,咒罵江歌“是自己短命”。

05

,

矛盾就在交鋒中升級。我們可以看到每個人的行為都是被他人所決定——我這麼做,都是你逼的!

劉鑫在《局面》的採訪中說:“再善良的一個人經歷這些事情,他也不可能永遠再善良下去了。如果將來有一天,我心理扭曲變成一個壞人……”

可能你就是下一個劉鑫:江歌案啟示,人人都應警醒!

到這裡,劉鑫的思維模式依然沒有任何的改變:如果以後不善良、變成壞人,原因就是你們“逼”的——

我是被逼的!

我別無選擇!

而且,劉鑫並沒有深刻認識到對江歌媽媽所造成的傷害,她所看到的只是自己受到的傷害。其漠然的行為無疑是在剛剛痛失愛女的江歌母親心上又撒了一把鹽,此時,嗔恚已遮蔽了良知!

通過對江歌案的重新梳理,我們發現案件所涉及到的幾個人都有一種思維共性:

我是被逼的!

我別無選擇!

也因為“別無選擇”,劉鑫才始終以一個受害者自居,無法真正徹底地反省和悔過。

06

,

在相同的條件下,你一定比劉鑫做得好嗎?

我們來看一下下面的三種想法先。

想法1:因為我不是富二代,也沒有生在書香門第,所以才導致我現在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

想法2:因為老師太垃圾,所以才導致我的學習成績不好。

想法3:因為領導無能(或效益不好),導致我沒有動力做好工作,所以我工作才不努力。

我就曾經遇到一位同事,工作都是朝著60分去的,他的理由很充分:領導是傻×,大家都在吃大鍋飯,幹得好也沒有獎勵,那幹嘛要賣力啊?

我們嘗試將這些想法和上面獲得的思維共性相比較,發現它們其實一脈相承。

我現在之所以這樣

都是外在條件逼迫的!

我別無選擇!

07

,

既然我們別無選擇,那麼我們說的“選擇”又是何意?這裡介紹心理學上非常重要的“ABC模型”。

A是外界刺激,B是心智模式,C是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

修養如何,認知水平如何,都決定著B。如果B的功能未被開發或功能喪失,人就會失去人之為“人”的高維度(與人相比,動物基於本能的生存為低維)。

在江歌案所涉及到的幾個人中,ABC的關係是這樣的:A是發生事件,B是腦中反應(都是你逼我),C是行為反應(反擊、報復)。

在這樣的慣性心智模式驅使下,所有的結果都可以向上找到一個必然的原因,自己反而沒有羞愧感,顯得心安理得:犯罪怪逼迫(或誘惑),工作不努力怪老闆,成績不好怪老師,成就平庸怪出身。

你與劉鑫一樣如何行動取決於別人怎麼做

你與劉鑫一樣總認為我別無選擇

那麼,當類似的事件發生在你身上時

與劉鑫相同心智模式的你

又如何能保證不會做出與劉鑫相同的事情?

08

,

我們能有選擇嗎?答案非常明確,有的!

這正是“B”(心智模式)的價值所在。但因為人腦天生“懶惰”,追求“性價比”,傾向於用最少的能量幹最多的事情,這也就是絕大多數人的“心智模式”都帶有明顯“單維線性思維”特徵的原因。

在這種思維制約下,我們的行為就像一個依次觸發的行為鏈,有a必有b,有b必有c,有c必有d……就像我們前面說的手機掉入洱海後歇斯底里的女子,颱風中阻止小貨車翻倒的中年人。

而提升“B”(心智模式)的意義在於:我們不能改變事實,但我們可以改變對事實的態度。

這樣,a不僅對應一個b,而是對應到b1、b2、b3……,又進一步對應到c1、c2、c3……於是,原本一道只有一個標準答案的“單選題”,就變成了多個答案並存的“多選題”。

當我們問自己,除了這個,還有什麼可能性?行為也就從“被逼”變成了“選擇”。

09

,

我們如何可以有更多的選擇?

唯一的路徑就是開發“B”的潛能,其中,人文素養非常重要,從哲學、藝術、文學、歷史中獲得多維的輸入,我們才能逐步具有看問題的不同視角(《肖遙遊》就是一個激發思維的好節目),擺脫“單維線性思維”的制約。

最後,我想說,每當我們遇到挫折、無助、逼迫、傷害、誘惑時,您可千萬小心了:

你可能就是下一個劉鑫

因為你認為自己

別無選擇!

可能你就是下一個劉鑫:江歌案啟示,人人都應警醒!

可能你就是下一個劉鑫:江歌案啟示,人人都應警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