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世哲學:從「內方外圓」到「內外皆圓」

處世哲學:從“內方外圓”到“內外皆圓”

處世哲學:從“內方外圓”到“內外皆圓”

abstract

方、圓皆為成見與執著,斷不了這個,就到不了莊子的逍遙……

keywords

德雷莎修女;內方外圓;堅固而靈活的自我;南懷瑾;外化而內不化

書接上回

說到無論是交朋友,找合作伙伴

要找那種大格局、大智慧的人

不過這樣的人稀缺得很

說萬里挑一絕不為過

就像蔡崇信之於馬雲

如果因自個眼力不濟

錯過了便十分可惜

因為我是真的失去過

這樣一位良師益友

少了一位可以志同道合

登高遠望的兄弟

這種損失遠非金錢可以衡量

所以,再次遇到這樣的人

我就倍加珍惜

01

,

與有智慧的人交往

那種坦誠相予、暢快淋漓

對個人的心智成長

所產生的巨大作用

絕對不是終日研究“職場攻略”的人

所能夠了解的

然而,這般的妙人兒並不多見

大多數則稀鬆平常,見識狹促

正如德雷莎修女所說:

人們經常是不講道理、沒有邏輯和以自我為中心的……

處世哲學:從“內方外圓”到“內外皆圓”

因此,人際交往中只有兩個策略:

一是識別才智出眾之人,結為同盟

二是識別小肚雞腸之人,遠離之

02

,

為何要遠離?

與這類人交往,成本高且乏建設性

“交往成本高”是指言行得格外謹慎

這類人心胸狹隘

一個不小心就把人得罪了

朋友沒有交成,反多出一個敵人!

不划算

俗話說:防火、防盜、防小人

我的一位哲學老師直接告誡:

可以得罪君子

但千萬不能得罪小人

說的也是這個意思

唐代名將郭子儀曾說:

這些人心術不正又很聰明,還很會巴結,不能得罪,否則萬一他將來小人得志,必會懷恨在心,進行報復。

03

,

“沒有建設性”是指這類人

通常並無真知灼見

對你的人生事業不會產生助益

成本很高但收益甚微

這種事,你願意幹嗎?

——當然,遠離之

並不是橫眉冷對、拂袖而去

這裡就要說到“內方外圓”的處世哲學

04

,

“方”與“圓”是中國哲學中

一對重要的範疇

方乃規矩原則,喻為靜

圓乃靈活變通,喻為動

描述天地有“天圓地方”

中國古代的銅錢就是“內方外圓”

意喻商道之誠信與變通

處世哲學:從“內方外圓”到“內外皆圓”

05

,

“內方外圓”,就是:

既內持本性又能外應境物

不拘定法,見招拆招

人學習知識和社會規範

就是一個“方”的過程

但“方”之後須有融會貫通的“圓”

否則便俗稱“方腦殼”或“書呆子”

譬如學習書法,得先規規矩矩地臨帖

一筆一劃學習前人的字

隸楷行草,各種碑都認真下過功夫

才有可能最終形成自己的風格

若寫來寫去都是別人的東西

或說來說去都是別人的東西

就絕難成家立言

06

,

“內方”太過,會導致刻板、迂腐

“外圓”太過,會導致圓滑、世故

墮於兩端,均不可取

回到前面提出的問題

如何應對小人?

我個人有一個心法,叫“內真外偽”

——“真”為方,“偽”為圓

用更通俗的語言,就是:

對真誠者真誠,對裝逼者裝逼

一味用真,有時易生出不必要的矛盾

用偽,則是安時處順的權變之策

在幸福心理學上稱為:

堅固而靈活的自我

堅固為“靜”,靈活為“動”

顯然,這是“內方外圓”的運用

有一個說法挺好,叫“活環境”

如水照影,不迎不拒

07

,

“真”為一切法遵循的原則

佛家稱宇宙本體為“真如”

道家講“究竟真實”

道家稱得道之人為“真人”

儒家講“究竟真誠”

真誠由內而發,此所謂:

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

——

所以,我不大讚同南懷瑾先生“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的說法。“儒”從“心”起,豈止只是君臣父子、仁義禮法的“表”!孟子指出:“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如果只“以儒為表”就學成了半吊子工程。當然,以南師的修為,斷不可能犯如此低下的錯誤,因其說過:禪宗、密宗,唯識、法相、中觀,都是騙哄小孩用的方便善巧,原話是“空拳誑小兒”。能說出此語之人,境界不可謂不高。想來或是區分儒、釋、道之權宜法門,只是常人聽了去,若真以為“儒”只是表,就不免要對儒家產生偏見了。

處世哲學:從“內方外圓”到“內外皆圓”

真善美,乃“真”字打頭

無“真”,亦無所謂“善”與“美”

08

,

毛主席“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就是方與圓的藝術了

掌握了底層方法論

便能做到通權達變

09

,

這和沒有原則的牆頭草不同

是以“方”為基礎的“圓”

要做機靈通變的誠實人

而不要做說一不二的老實人

誠實是有選擇,以德報怨亦無不可

老實則沒選擇

遭人欺凌也是忍氣吞聲

10

,

除“內方外圓”,還有另外三種類型

“內圓外方”“內外皆方”與“內外皆圓”

“內圓外方”,乃心無定見

卻要表現出堅定的樣子

“內外皆方”,雖心有定見

卻固執保守、不知變通

“內外皆圓”,則分低維和高維兩層

低維,無定見亦無定法

高維,滅定見亦滅定法

——為自由之境

11

,

何以故?

方、圓皆為成見與執著

說“方圓”,即非“方圓”,是名“方圓”

斷不了這個,乃心尚有掛礙

就到不了莊子的逍遙

能修到哪個層次

就看個人的造化了

- tips -

“內方外圓”還有另一種表達方式,即:“外化而內不化”,原文出自《莊子·知北遊》“古之人,外化而內不化。”這兩種說法都是一個意思。

處世哲學:從“內方外圓”到“內外皆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