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袁家村成功模式看鄉村長效運營

从袁家村成功模式看乡村长效运营

資源共享 產融對接

專業諮詢 精準服務

溫馨提示:文章較長,通讀需要約15分鐘。

"

袁家村持續“火”了這麼久,絕非偶然。為什麼那麼多“克隆者”都相繼倒下了,唯袁家村依舊火爆?研究袁家村現象,就要先“破”袁家村。從哪“破”?從袁家村發展歷程中去求解,沿著這條脈絡挖下去,才會找到袁家村長效運營的秘訣。

"

01

釜底無“薪”,焉能火光熊熊?

無論是特色小鎮,還是美麗鄉村建設,總少不了頂層設計與策劃、資源與產業的引入與對接等方面的“運籌帷幄”。2007年,袁家村村委全憑藉“天生麗質”旅遊資源,提出發展農家樂這條路子時,村民們卻幾乎沒人響應。

怎麼辦?擺在村委會面前的只有兩條路,要麼產業外引,要麼內生產業。

袁家村領導班子沒有選擇能帶來實惠和便利的前者,而是毅然選擇了難度更大的後者。為了推動農家樂的發展,村裡提出以“集體經濟推進、反哺村民”做村民的堅強後盾,並承諾如果經營失敗,由村裡補貼。這個“政策”的出臺,一下讓袁家村“火”了起來,小吃就成了袁家村的支柱產業。

从袁家村成功模式看乡村长效运营

這裡,有三個關鍵詞:集體經濟、反哺、補貼。尤其是“反哺”一詞,其意之切,其情之真,令人動容!試問:當遇到困難的時候,如果我們的村幹部都能和村民們站在一起,都能以“反哺”之義來對待治下的村民,能夠始終把村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多為他們著想,少為自己打小算盤,那麼,美麗鄉村何愁不興,何愁不久?

中共中央、國務院2018年1月2日頒佈的《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指出:“切實發揮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作用,把維護農民群眾根本利益、促進農民共同富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袁家村在大隊長郭裕祿的帶領下,大力發展農業,很快脫貧,就成為聞名全國的模範村。如果沒有全體村民,何來集體之說,更別說全體村民共同創造的集體經濟了。只有建立在集體經濟之上,袁家村的當家人才有膽氣、豪情和資本來“反哺”、來“補貼”村民。

當下,我們在為特色小鎮、美麗鄉村做設計和策劃時,又有多少是切切實實站在當地老百姓的立場上,真真正正為他們謀福造利了呢?試看,一方面,我們在瘋狂地“建村造鎮”,這種瘋狂類似於跑馬圈地。另一方面,大多數投資開發的村鎮還沒來得及開花便已死掉。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急功近利、不接地氣,建的小鎮鄉村與當地老百姓的工作生活完全是“兩張皮”,建得再漂亮,規劃再富麗堂皇,卻與村民無關,釜底無薪,焉能火光熊熊?這樣的小鎮能長久那才奇了怪了。

从袁家村成功模式看乡村长效运营

鄉村和小鎮要有人氣才能火,可是,人氣又從哪裡來?僅僅是外來遊客的聚集效應嗎?如果這麼理解,那就太狹隘了。人氣不是別人送的,是自身歷史文化、自然風貌、資源特色、人文情懷、風俗習俗、機制體制等多種因素沉澱發酵後,由內向外散發出的文化精華。小鎮欲要有人氣,必先要有足夠的吸引力;小鎮要火,更要有“薪”的助力。這個“薪”歸根結底是生於斯、長於斯的全體村民,他們才是這方土地上真正的主人。袁家村正是靠著緊密團結在自己周圍的廣大村民才“火”這麼久,有龐大的群眾基礎做支撐,請問:這樣的人氣誰能端得掉、滅得了?

02

臨淵羨“漁”,不如結網千千!

袁家村是靠“小吃”再度發家的。這句話說得比較俗氣,但話粗理不糙。當大家都開始學袁家村做“吃”的時候,卻只學得皮毛,畫貓類犬,這又是為什麼呢?袁家村不可能有三頭六臂,但你只能幹看著,就是學不來。不信,你往下瞧!

遠的不說,袁家村村民在對村幹部的絕對信任上,就會讓許多“村官”心生敬畏、退避三舍。這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更不可能是紅頭文件和行政命令就能“壓”出來的。翻一翻袁家村的村史,我們會發現,這樣的魚水關係是有歷史的根源的,拋開這些根源去看表面現象,那怎麼能學得好呢?這裡的村幹部之所以這麼有威信和威望,是因為他們早就編織了一道“公平、公開、公正之網”。

从袁家村成功模式看乡村长效运营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至今,這張網就從來沒有“破”過,村民們信賴、支持村幹部,這種情感裡更有依賴的成份。村幹部卻始終與村民們融為一體,擰成一股繩,把他們的利益放在心裡,扛在肩上。請看他們是如何處理利益糾紛的?

村裡的小吃街最火也最賺錢,起初,誰都想認領門面做生意。比如:肉夾饃,村裡家家都會做,為了避免惡性競爭,村裡統一規定:一種小吃只留一家,誰家的味道最好就留誰。村裡給大家提供了一個PK平臺,保證提供給遊客的是質量最好的小吃。村委會就相當於一個考試委員會,是村裡店面和項目的把關人。整個PK過程,沒有紛爭,沒有鬧事,沒有賄賂,更沒有以權謀私。

从袁家村成功模式看乡村长效运营

多年來,儘管村裡一年有幾百萬人次的客流量,收入也很樂觀,但村幹部的工作一直都是為村民服務,從不從中牟利。一個人能做到潔身自好已很不容易,一個集體能做到公正廉明那就更不容易了。

公生明,廉生威!如果做不到公正與廉明,你又如何去學袁家村?

再說“質量之網”。袁家村的各類小吃有一個統一要求:原料純正、工藝正宗、乾淨衛生、童叟無欺。一碗豆腐腦裡透著誠信與自律,更透著嚴格的管理。請看,“黃豆是禮泉糧油專賣店採購的東北黃豆,為了信服於眾,後面留有糧油專門店的電話;菜籽油,醋辣子均來自袁家村作坊,醬油是從超市採購的海天醬油,大料熬汁,傳統酸漿點制而成。”店主莊嚴承諾:如果做不到以上幾點,甘願後輩流離失所!

這麼重的毒誓,敢發還要敢做。心底無私天地寬,沒有貓膩才敢透明,才有底氣公開叫板,才能問心無愧笑顏常開!這哪裡是在做餐飲,這分明是在做良心,是在做誠信!單憑這一個“義”字,足以讓袁家村常盛不衰!

袁家村有小吃協會,有旅遊公司,他們與村民委員會一道,編織了一個堅韌的管理之網。袁家村人知道,村委會的每一項決定都是為了村民們好,都是為了把這項事業做得更長久。不講誠信的後果必將是自毀前程,昧心錢可以賺一時,豈能賺一世?把顧客當傻子,其實到頭來“坑”得是自己。

从袁家村成功模式看乡村长效运营

“白鹿原”不就是被吃垮的嗎?每個店家都報著狠宰一筆的念頭,到頭來卻斷了“一條街”“一座城”的活路,這不是和搬起石頭砸自己腳一樣愚蠢嗎?更為可悲的是,在劣幣驅逐良幣的帶動下,疏於管控的後果是,一旦源頭斷流,大家都得渴死,全體參與者都要為之殯葬。

所以,文旅小鎮要長久,先要有一個整體的策劃與設計,管理上絕不能放任自流,個體經營不能自掃門前雪,不管他家瓦上霜,要兼顧整體品牌形象與集體利益。文旅小鎮是一個系統的生態工程,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撕開一個“漏洞”,久而久之,網上的漏洞越來越多、越來越大。如此,即便技藝再高超,費時費力扯上來的仍然是場空。

03

細水長流,皆因“活”水澹澹!

產業是袁家村成功的動力之源。與其它的鄉村旅遊不一樣的是,袁家村最大的特色是村民把控著產業的絕對控制權,產業的投資、產出、收益全部是村民。

鄉村振興首先是要解決“三農”問題,如果拋開農民,那就背離了鄉村振興的目的和意義。鄉村要擁有持久活力,不能拋開農民,拋開了農民就等於拋棄了根本。袁家村以“小吃”為內生動力,產生持續收益,首先受惠的是村民。村民嚐到了甜頭,才會全力支持村委會提出的發展戰略,繼而再帶動祠堂街、回民街、酒吧街、藝術街的發展,形成了關中民俗旅遊、鄉村度假、農副產品三條產業鏈。產業帶動了旅遊,旅遊又促進了產業的大發展。沒有村民的強大支持,這個良性循環就會斷掉重要的一鏈。

从袁家村成功模式看乡村长效运营

在內生產業的過程中,袁家村還有其獨到的做法。比如:饅頭人人要吃,但是不掙錢,怎麼辦?好辦,誰蒸饅頭,村裡把他補貼到盈利十萬;不僅如此,還積極開發新品種。按一般思維,這種不賺錢的小吃早就該淘汰了,可袁家村為了保證關中民俗的完整性,寧肯自己貼錢,也不能“少了一個”,這種賠錢賺吆喝的買賣誰會去做?只有心顧大局之人,才會“削足適履”,貌似看著不合理,其實,這才是真正的大智若愚!這樣做不僅維護了村莊整體品牌形象,同時又堅定地維護了村民的利益。而維護了村民的利益,也就維護了整個村莊的利益。袁家村成功地把一些先進的思維與觀念輸送給了村民,並帶領他們一同前進。

但是僅憑一村之地,又如何做大、做強、做持久呢?這就需要藉助外力。袁家村藉助的外力仍然是農民,只不過是來自於周邊鄉村。袁家村不拘一格,廣攬人才,但凡關中能工巧匠,只要有絕活,就請進來,店鋪是蓋好的,而且免費經營,如此優惠的條件,自然會吸引大量人才的湧入,人才的湧入勢必會激活一池春水。

从袁家村成功模式看乡村长效运营

比如:臨近村子有一家做醪糟的,做得特別好。袁家村就把他們請進來,讓這個傳統寶貝有了展示的平臺,這些做法有效地調動了農民的熱情和積極性,建立了獨特的鄉村旅遊產業鏈,營造了與眾不同的景點、看點。

從另一面說,袁家村的小吃沒有一個是重複的,這就避免了同行業之間的惡性競爭,從源頭上就規避這樣的風險。袁家村採取了前店後廠的發展模式,“後廠”產業收入與“前店”旅遊收入共同保證了村民收入的穩定。這種模式讓遊客明明白白消費,為袁家村贏得了遊客的信任,也為鄉村經濟發展奠定了長遠基礎。

江不懼細流才能成其大,袁家村由幾十人的小村發展為常住人口3000人的村莊,村民們既是常住居民,又是經營者、管理者。無論是原住居民,還是外地引進的能工巧匠們,袁家村都一視同仁,不因其小而捨棄,不因其外而區別對待,廣開門戶,不拘一格招攬人才,袁家村的事業才能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04

天下為公,方能胸懷坦坦!

任何成功都離不開個人與集體,兩者之間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不可割裂開來。正如魚頭與魚身一樣,割開了,魚就失去了生命。

雖然集體的智慧與力量是無窮的,但個人認為,這種智慧和力量唯有在正確的引領之下才能得以凝聚與發揮,才能形成最大的合力。因此,在強調集體力量的同時,我們無論如何不能忽視隊伍前面那些“舉火把”的領路人。

在袁家村,這樣的能人不止一個、兩個,而是一代、兩代人!他們始終保持一顆“為民謀利”的公心。筆者認為,這才是袁家村成功的終極密碼所在。

心有公,必先去其私。1970年,25歲的郭裕祿被選為袁家村的大隊長,他心裡十分清楚要取信於村民,必須先開誠佈公,坦誠心跡,只要為了大家好,就一定會得到村民們的信任與支持。眼界寬、辦法多、膽子大的郭裕祿第一把火就“燒”到了前任大隊長、自己的叔伯兄弟頭上。他硬是逼著堂哥還清了欠大隊的700元公款,還帶人以“上房揭瓦”的強硬方式為隊裡追討欠款和糧食……這種鐵面無私、六親不認,一心為公的“二桿子”作風立刻獲得了村民的大力擁護,他的“鐵腕”也轟動了周邊的鄉村。在他的帶領下,這個“老落後村”只用了四五年時間就變成了全縣乃至咸陽地區的先進典型。

从袁家村成功模式看乡村长效运营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袁家村更上層樓。為進一步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1993年袁家村成立了“袁家村農工商聯合總公司”,下轄12個子公司,是一個集農工商貿為一體的集團型企業。經過20多年的努力,袁家村家家戶戶住上了小洋樓,家家有大彩電、冰箱、席夢思床,70%的農戶家裡裝上了程控電話,村民平均分配現金4500元。

費這麼多口舌,只為“平均分配”四個字,這說明即便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袁家村的領導班子始終與村民的利益“捆綁”在一起,他們沒有拋棄農民,依然走的是集體經濟的道路。郭裕祿和他的繼任者們始終初心不改,依靠廣大村民,把袁家村的事業做得越來越紅火。

从袁家村成功模式看乡村长效运营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怎麼走?共同富裕是它的終極目標。袁家村走的就是這條路,他們探索出“全民股份制作坊街”的方式,有效解決了各種利益衝突,讓每一個村民都搭上了共同富裕的快車。

一枝獨秀不是春天的本意,萬紫千紅才是春天的初心。在解讀袁家村成功的背後,除了資源、產業這些站在經濟角度考慮的因素以外,我們不該忽視“人”這一重要因素。在鄉村振興建設中,村幹部的帶頭和引領作用是舉足輕重的。鄉村是農民和村幹部共同的鄉村,只有全力依靠他們來建設,鄉村才會更美麗,才會走得更長遠。

从袁家村成功模式看乡村长效运营

實戰讀本

中旗戰略諮詢·核心文章

最新分享:

仁科診斷:

仁科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