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泰戈爾訪華,曾到這戶人家喝茶?

代表中國知識界向泰戈爾發出邀請的,是由梁啟超、蔡元培、林長民、張元濟等社會精英成立講學社。此前,該社還成功邀請了美國哲學家約翰·杜威、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德國哲學家漢斯·杜裡舒來華訪問,都是那些年民國著名的文化事件。泰戈爾本來決定1923年8月到中國,但由於身體原因又推遲行程,直到1924年4月才抵達上海。擔任具體翻譯和接待陪侍任務的是徐志摩。在為期一個多月的中國之行中,63歲的泰戈爾去了很多地方,每到一處還會有當地文化名流舉辦的歡迎會。北京的歡迎會是在天壇舉行的,陪侍在他身邊的除了徐志摩,還多了一個林徽因。

當年泰戈爾訪華,曾到這戶人家喝茶?

林徽因與徐志摩陪同泰戈爾

隨後,泰戈爾來到燕京大學演講,凌叔華就坐在聽眾席上,第一次領略了這位文豪的風姿。會後,凌叔華有幸被引薦了泰戈爾,她還談了自己對中西詩歌和繪畫的看法。沒過兩天,凌叔華就請泰戈爾到史家衚衕的家中品茶,以表敬意。

其實,凌叔華在此前就已經是京城文藝界小有名氣。這要得益於她的父親凌福彭。凌福彭是清末進士,與康有為同榜,在朝為官,曾一度執掌直隸省。從政多年,他結交了很多政界、文化名流,隱居後,以書畫自娛自樂,在京城藝術圈子頗有影響力。當時在京城有一個畫會,書法家、畫家、詩人和學者都會參加,每個月在不同地方聚會一次。這樣的聚會有時也在凌家舉辦,凌叔華自幼學畫,很自然就加入到了畫會當中,並盡東道之宜奉侍雅客。一次,齊白石、金城、陳半丁、王夢白、陳師曾、周肇祥都來了,先是聚餐,然後到擺著幾盆水仙、硃砂梅和玉蘭的畫室作畫,他們一幅接著一幅地畫畫,凌叔華恰到好處地出現為他們準備畫具,親自裁紙研磨,屋裡擺著、最後大家還合作了一幅《九秋圖》,再由詩人題上詩句,送給了凌叔華。

當年泰戈爾訪華,曾到這戶人家喝茶?

凌叔華

為了接待泰戈爾,凌叔華特意準備了精緻的中式糕點。她訂購了幾籃藤蘿餅、玫瑰餅和蘿蔔絲餅,還讓傭人現磨新鮮的杏仁,做成杏仁茶款待貴賓。4月29日那天,和泰戈爾一道前來的還有徐志摩、胡適、林徽因、陳西瀅等一批新文化名流。來賓們吃著糕點,喝著杏仁茶,欣賞凌家牆上掛著的畫家們雅聚時的畫作,耳邊傳來古琴彈奏的樂曲,心中無不歎服於凌叔華超凡的格調。有了之前辦畫會的先例,凌叔華毫無拘束地邀請泰戈爾:“今天是畫會,敢問您會畫畫嗎?”身旁的人正為她的這個略顯唐突的要求感到驚慌,沒想到泰戈爾爽朗地答應了邀請,在凌叔華準備好的檀香木片上畫了一尊佛像和睡蓮。

接待了泰戈爾之後,凌叔華在這一年也順利從燕京大學畢業了,並受還加入了新月社。這個社就是徐志摩、胡適、陳西瀅等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組織的一個不定期聚會和討論的文學沙龍,“新月”就是出自泰戈爾的散文詩《新月》。

當年泰戈爾訪華,曾到這戶人家喝茶?

凌家大院示意圖

1924年底,《現代評論》在北京創刊,凌叔華的短篇小說《酒後》在第一卷第五期上發表,立刻引起如潮好評。授業恩師周作人也立刻發表文章,給予肯定和好評。日本很有名的雜誌《改造》也將《酒後》譯成日文發表。同名的話劇也緊隨其後見諸於雜誌。

而初上文壇的凌叔華,憑著自己的努力和他人的提攜,終於一舉成名,成為民國眾多才女中脫穎而出的一位。因著小說在《現代評論》的發表,凌叔華開始與該刊的編輯陳西瀅通信,邀請他到史家衚衕的家裡去。陳西瀅本也是出身書香門第,很快就成了那裡的常客。他與凌叔華的故事將會繼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