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的變遷

小城的變遷

小城變遷

(文:劉永春)

我是恢復高考不久離開鄉村,走進師範,走上講臺,成為一名紮根鄉村的教育工作者。而後,我經人牽線搭橋,與出生小城的愛人花前月下、明媒正娶時,才有緣分和資質走進了小城。

走進了小城,方覺小城確實太小。南北、東西均幾里有餘,晚飯後散步,一不留神就能走到了小城的盡頭!不過,還好,城內有一衣帶水的沭河水纏綿,城外還有一衣帶水的沂河水纏繞,給小城平添了幾分靈性、柔美與袖珍!可沿環城河兩岸,散落著青磚黛瓦的縣府、學堂、民宅,陳舊、甚至殘缺,唯一值得慰藉的——城南兩層百貨大樓。說它鶴立雞群,一點兒也不為過。當然了,城裡老人聊起小城過去,如數家珍,娓娓道來:南關在什麼什麼位置,西關又在什麼什麼地方。而老縣府衙門,就在這裡。老人抬手一指。舊時講規矩,縣太爺袁枚升堂,每每驚堂木一拍,整座小城皆能聽見!對此,我曉得,在小城,袁枚手植紫藤歷經三百多年風雨,依然枝繁葉茂!小城啊,除了虞姬隨夫拉開推翻秦王朝的蒼茫,除了政治家科學家沈括擔任過主簿,我想,就數袁枚大人這張文化名片最為厚重。事有巧合,今年省高考語文卷中,錄用袁枚《重到沭陽圖記》:……蓋賢者視民如家,居官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餘宰沭陽二年……作為文言文解析題,又為小城文化底蘊添色不少。

而小城大張旗鼓地越過舊護城牆,同時大張旗鼓地越過舊護城河、舊護城橋,繪聲繪色地向外擴展。在老城區的基礎上,又新添了東部新城與南部新城。哪路呢?有一環,二環……不僅飽含現代化元素,而且飽含現代化氣息!小城人那時很閉塞,也很落後,走慣了網狀青石板小道,哪見得這麼寬敞靚麗的迎賓大道,又哪見得這麼多眼花繚亂的北京路、南京路、蘇州路?那時小城人很少,除時有毛驢板車叮咚鈴聲,寥寥無幾的汽車短笛聲,街道上就剩下一年才見的趕廟會人流、偶爾一閃而過的騎車人。

小城的變遷

每當夏日夜幕降臨小城上空,人們三三兩兩地匯聚到十字路口的沈括像、三匹馬、石榴仙子等處納涼,甚至於過夜。我就是其中納涼、過夜者之一。誰知幾年過去,小城人漸漸多起來,汽車、 小轎車也漸漸多起來,四面八方的本地人和五湖四海的外地人也湧到了這裡,因此,小城也像大都市一樣堵車了、還時不時實行交通管制——本地貨車和過路車輛請繞小城而行!伴隨而至,新、老居民既像沂河水又像沭河水從老城區奔湧而出,重新匯聚成一片片、一處處新的小區,隨之,幾十層高樓也如春筍般一幢幢拔地而起,儼然一座充滿現代化氣勢恢宏的大都會呢!

我剛來小城,唯一能拿得出手的人民路,根本沒有、也不用紅綠燈。不曉得從啥時起,小城繁忙的十字路口安裝了紅綠燈,開始時人們不知道咋走。現在抬眼望去,小城到處都是紅綠燈,到底有多少處紅綠燈誰也說不清楚。自從小城安裝了紅綠燈,規範了小城人出行,也規範了小城人文明舉止。伴隨紅綠燈一盞盞安裝於小城十字路口的背後,從中見證了小城人創造的一個個奇蹟。小城現如今是省三個直管試點縣之一,因居沭水之陽而得名;小城曾經創造過“小城速度”、“小城經驗”,經濟競爭力連續6年躋身“全國百強縣”而攀升至第29位,連續三屆入選全國工業百強縣名列第55位,蘇北唯一縣國家級經濟開發區;小城區域面積85平方公里,人口65萬人;小城年生產總值770多億,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20800餘元,固定資產年投資……小城,這些奇蹟的創造,得益於中國改革開放後幾任中央領導的英明決策,與此同時,也得益於近幾任縣委領導率領小城人民奮鬥不息的結果。

小城的變遷

我來小城這麼多年,瞭解了小城的一些歷史文化沿革。小城西周時屬青州,春秋時屬魯國,戰國時屬楚國……小城梁武帝時為僮陽郡,隋煬帝時為沭州,唐高祖時為厚丘縣……小城清朝時由海州管轄,民國時由徐海道管轄、新中國誕生時先由淮陰市管轄後由宿遷市管轄。不過呀,中華民族全面抗戰暴發,小城是全國九大抗日根據地之一的淮海抗日根據地,也是淮海抗日根據地的政治中心。這些悠久的歷史與燦爛的文化,是小城與小城人可持續發展的自信源泉。

轉眼之間,四十年過去,我由青春年少逐漸邁入老年群體。而與我朝夕相伴的小城吶,卻愈發煥發出勃勃生機!此時,我不敢面對小城的現在,我更不敢暢想小城的明天和未來,我只能,我也只能緊隨小城一起,走向明天,走向未來!

小城的變遷

劉永春:教師,江蘇省詩詞協會會員,《新城文學》副主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