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話題: “行萬里路”可以代替“讀萬卷書”嗎?

路南海


行萬里路怎麼能代替讀萬卷書呢?讀書是學習文化知識,而行路只是社會實踐的一種行為。二者有必然的關係,但不能取而代之。讀書所學到的理論知識,要運用到社會實踐中去檢驗,而社會實踐又需要理論知識來指導。這樣才能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所以是不能代替的。


R雲開日出7777


如果二選一,我選擇行萬里路!


害怕大風


“行萬里路”和“讀萬卷書”,是學習知識、增長見識、提升素質的兩種不同途徑和方式。不能認為“行萬里路”可以代替“讀萬卷書”。反之,也不能認為“讀萬卷書”可以代替“行萬里路”。

讀萬卷書,說的是知識從書本中來。唐代詩人杜甫早就告訴我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我們只有多博覽群書,把書讀深讀透,這樣寫起文章、或做起事情來,才能得心應手。當今社會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正處於一個“知識爆炸”、知識快速更新的時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具有世界意義的《學習生存》一書中,提出“終身學習是21世紀的生存概念”。現在除了紙質書,還有電子書、網絡書,“讀萬卷書”對每個人來說,都不再很難,關鍵在於讀不讀的問題。我們要堅持把讀書學習作為終身任務,努力增加知識儲備,不斷拓展知識面。有的人說,現在不需要多讀書,網上都有,一搜就知道了。我認為,那終究不是自己的知識,“書到用時方恨少”,等到要用的時候,你想都想不起來,知道搜什麼呢?

行萬里路,說的是知識從實踐中來。行萬里路,不僅可以檢驗從書中學到的知識,同時還可以學到書本上所沒有的知識。大禹在隨父治水中悟到了"宜疏不宜堵"的治洪原理,李時珍在嚐遍百草後撰寫出《本草綱目》醫學鉅著,徐霞客在遊遍四方時撰寫出地理名著、旅遊巨篇《徐霞客遊記》,哥倫布在航海探險中發現新大陸,等等。由此可見,實踐的極端重要性。古人在當時交通條件非常落後的情況,尚且能夠走出去,從實踐中發現、探索、總結出人類所沒有的知識。現今,交通條件發達了,經濟條件改善了,我們更應多走出去,在“行萬里路”中開闊視野,既可從大自然、人文地理、名勝古蹟等中學到知識,又可陶冶心靈情操、增加生活樂趣、融洽家庭關係,何樂而不為呢?

總而言之,我們要把“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很好地結合起來,活到老、學到老、走到老,既讀好有形之書、又讀好無形之書,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有知識、有見識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