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造橋史上的一座豐碑——洛陽橋,我國最早的海港大石樑橋


洛陽橋,原名叫做"萬安橋"。是北宋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橋工程。從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至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前後歷七年之久,耗銀一千四百萬兩,建成了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橋。是古代中國橋樑建築的傑作之一。

作為中國現存最早的跨海石橋,其"筏型基礎"、"種蠣固基法",是中國乃至世界造橋技術創舉,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非凡智慧。據史料記載,初建時橋長三百六十丈, 寬一丈五尺,武士造像分立兩旁。造橋工程規模巨大,結構工藝技術高超,名震寰宇。

中國四大古橋之一泉州洛陽橋。正如古時的“天津橋”不在天津,是在洛陽;而“洛陽橋”也不在洛陽,是在福建的惠安。這是我國最早的跨海大石橋,傳說唐宣宗在遊樂洋江時,覽山川之勝景,有“類我洛陽”之語,遂將江名改為洛陽江,所建的橋也就叫“洛陽橋”。


洛陽橋的建造,是對世界橋樑科學的一大貢獻。由於當時洛陽江潮狂水急,橋基層被摧毀。造橋工匠創造了一種直到近代才被人們認識的新型橋基--筏形基礎,成功地採用了"筏形基礎"和"種礪固基法",在全世界史無前例地解決了建造大型石橋的基礎工程,九百多年前就率先建成了一座長三百六十丈、寬一丈五尺,在全國堪稱第一的海港大石橋,而且一直保留到今天,成了泉州人民的驕傲。圖為洛陽橋頭的宋代石雕像。

所謂"筏形基礎",就是用船載石沿著橋樑中線拋下大量石塊,使江底形成一條矮石堤,然後在堤上建橋墩。洛陽橋的橋墩形式也別具一格,值得一看。橋墩全中用長條石交錯壘砌,兩頭尖,以分水勢,減輕浪濤對橋墩的衝擊。

為了鞏固基石,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還首創了"種蠣固基法",即在基石上養殖牡蠣,使之膠結成牢固的中流砥柱。這是世界上把生物學應用於橋樑工程中的先例。圖為洛陽橋上建於宋代的月光菩薩塔。

至今,我們仍可以從那些綴滿白色蠣房痕跡的橋墩石 ,窺探它當年的模樣。洛陽橋的建造,為南宋時期泉州出現的大規模造橋工程,提供了豐富的經驗。著名的安平橋、石筍橋、順濟橋等,都是仿造洛陽橋而建造起來的。它成了中國造橋史上的一座豐碑,成為人們千古傳誦的佳話。

洛陽橋成功地建成了我國第一座海港大石橋,是我國古代橋樑建築史上的偉大創舉。它始建於宋代,歷代均有修葺,建橋八百餘年以來,先後修復十七次,現存建築為清代修建。

洛陽橋有橋墩46座,橋長360丈,闊1.5丈。橋的兩側有500欄柱。均有石雕,用於保護行人。橋的兩測建置石塔9座,用以鎮風,橋上築石亭7座,供率騎休息。橋身及其附屬建築物,有許多藝術石碉,造型美觀。有昂首挺拔的石獅,有口含石球的球獅子。

洛陽橋,整座橋樑規模宏大,樣式美觀,花費14000多兩銀子,全是人民自動捐獻的。蔡襄也賣了家裡160多畝地,捐獻洛陽橋。洛陽橋建成後,人們給它總結了三個絕妙的特點,稱為"三絕":一是工程艱苦浩大;二是《萬安橋記》簡潔;三是碑石、碑字藝術精雕。

洛陽橋附屬文物很多,現存的有2座塔、2座亭子、3個祠廟、4 尊武士石像、 20方歷代碑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橋南接尾的"蔡忠惠公祠",這是北宋時為紀念蔡襄的功勞而建造的。祠中有兩塊大石碑,刻著大書法家蔡襄所撰的《萬安橋記 》,記述建橋過程。此碑文章精煉,書法之遒麗,刻功之生動,世稱"三絕"。


站在著名的歷史遺址——洛陽橋上聽"洛陽潮聲",歷來是泉州的十景之一。遊客佇立橋上,看"潮來直湧千尋雪,日落斜橫百丈虹",另有一番情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