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放養長大的孩子也很健康,爲什麼現在的孩子「嬌氣」這麼多?

人類文明的出現也不過短短几萬年,但這一路上整個人類的演進,與社會文化、技術進步、生活方式時刻發生著反作用。

兒童的發育就像人類進化的縮影,為了適應環境的變化,不斷的解決問題。但環境的變化,也可能會帶來新的其他問題,今天我們邀請了兒童心理科的高延主任,和家長聊一聊智慧育娃那些事。

以前放養長大的孩子也很健康,為什麼現在的孩子“嬌氣”這麼多?

我們能夠看到的是,人類的智商水平較之過去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科學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新西蘭科學家James Flynn發現在1930年以來,全球平均智商每十年上升大約3個百分點,有些地方可能更高。

與此同時,我們也注意到,兒童的動手能力、自我照料能力、社交能力、情緒管理能力、專注能力等方面,出現問題的比例也較過去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加。

不少人會發出疑問:以前的人哪有這麼多麻煩,從小沒人管、挖泥巴、放養長大,不是都挺健康的嗎?為什麼現在的孩子好像很“嬌氣”,問題那麼多?

以前放養長大的孩子也很健康,為什麼現在的孩子“嬌氣”這麼多?

這個觀點,是忽略了一個前提,即人類不是活在真空中的孤立個體,我們能歷經幾萬年取得今天的進化成果,無時無刻不是我們和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

今天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正在以難以估算的速度發生變化。人口增長、環境汙染、互聯網的問世、社交和消費的轉型,以及由此帶來的家庭結構、生活方式改變,都在影響著我們的身體、心理、做事的方式、活動的寬度和思維的廣度。

遠的不說,中國社會近20年迅速發展,帶來了生活方式明顯變化,兒童的活動內容、活動區域、活動同伴,都隨之產生變化。

活動內容從以前的跳躍、奔跑、遊戲、具體的,變成了靜態的、大量電子產品加入的、抽象內容更多了。

活動區域從以前的室外的、複雜的、親近大自然的,變成了室內的、單一的兩點一線、人為的或設備類內容更多了。

由於城市化的快速發展,活動同伴從開放式的鄰居、同學、更多同齡人等,變成半開放式或封閉式的以祖輩、保姆、家人為主。

僅從感知覺發育來看,它是兒童運動、語言、認知等複雜能力的基礎。上述變化相應帶來的結果,使得大量的感覺信號,包括觸覺、聽覺、視覺、前庭覺、本體覺、平衡覺等,未能向大腦有效的輸入。

長期缺乏感知覺信號,會導致兒童隨著年齡增長,多種複雜功能發展逐步遇到阻礙,如能走跑跳但協調性欠佳、手眼動作整合困難、行為多動、專注力差、情緒波動、學習困難等。

複雜功能的發育不良,會進而干擾了大腦高級認知、社交、社會適應功能發展,貫穿青少年期的學習工作、人際關係、情感體驗、人格形成,直至整個生命週期。

神經系統發育遵循一條現實的發展之路,為保證有限的資源最大化利用,會逐漸把不使用的神經突觸和神經通路退化掉,即所謂“用進廢退”。

不幸的是,有時我們在渾然不知中,人為給兒童製造了一種生活環境,恰好剝奪了兒童建立神經通路、充分發展各種能力的機會。

是不是能贏在起跑線,學區房、奧數班並沒有想象中重要,起決定性的,是兒童早期神經系統塑造,是大腦的較量。

每一個個體都是獨一無二的,每一個與和環境的相互作用方式也是各不相同的,產生的結果也可能差之千里。

環境包括自然、社會等大環境,和家庭、社區、幼兒園等小環境。這些環境既可以產生不利影響,也可以帶來積極效果。

我們其實可以為孩子做很多。如果文明演化的步伐是無法阻擋的,我們是否可以透過更加智慧的家庭養育方式,創造出更加健康、開放、豐富的發展環境,促進培養更能適應現代和未來社會發展的寶寶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