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真的將牡丹從長安貶至洛陽?牡丹真的抗旨不開?

有一個曾流行於小說界,民間更是廣為流傳的故事——武則天怒貶牡丹,正史中無所記載,只在野史上有所記敘,究其根本,還是個傳說。那麼這個傳說是真是假?總體來說,破綻百出。民間流傳的傳說大體是這樣的:

武則天當了皇帝以後,在冬天看見宮庭中臘梅盛開,花興大發寫了一首催花詩:

武則天真的將牡丹從長安貶至洛陽?牡丹真的抗旨不開?

武則天《臘日宣詔幸上苑》:“明朝游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

武則天命令百花次日一齊開放。次日,果然各種花果都承旨遵命,競相開放。然而,唯有牡丹花遲遲未開。武皇震怒,命宮人燃炭火燒炙枝梗,牡丹方才怒開。然武則天氣憤不息,下令將御花園中幾千株牡丹逐出長安,移植東都洛陽,以示懲罰。洛陽因此成為牡丹之鄉。

武則天真的將牡丹從長安貶至洛陽?牡丹真的抗旨不開?

武則天

傳說畢竟是傳說。那麼,小編就為大家揭秘該傳說的真偽。

第一,地點錯誤:催花詩中上苑不在長安

傳說是武則天游上苑,將牡丹從長安貶到洛陽。我們需要弄明白催花詩中的“上苑”是哪裡。

“上苑”,是“上林苑”的簡稱,隋唐時期有兩個上苑。其中,一個上苑在長安,遍佈長安城及東郊驪山、樂遊原,南郊至終南山,西郊昆明池等。還有一個上苑是隋西苑(又稱會通苑),唐改名芳華苑、東都苑,武則天號神都苑,亦稱之上苑。 唐詩中有“春遊上林苑,花滿洛陽城”、“輦路生秋草,上林花滿枝”之句。”寫的都是洛陽上林苑。相關文獻記載如下:

清·徐松《唐兩京城坊考》卷五《東京》載:“神都苑:唐之東都苑,隋之會通苑也,又曰上林苑。武德初改芳華苑,武后曰神都苑。東抵宮城(紫微宮),西首席孝水,北背邙阜,南距非山,谷洛二水會於其間。週一百二十六里……。”

從上述分析中,我們暫且不能判斷催花詩中的上苑究竟是何處。接著,我們可以從催花詩的寫作背景入手進行深入分析:

武則天真的將牡丹從長安貶至洛陽?牡丹真的抗旨不開?

《臘日宣詔幸上苑》(俗稱催花詩)是武則天登基稱帝的第二年(691年)所作。公元690年,武則天稱帝,定都洛陽,稱“神都”。在她做皇帝的15年中(公元690年-公元705年),有13年皆是居住在神都洛陽。作者在 一文中已經對唐朝都城的演變進行了詳細敘述。武則天稱帝后只有在公元701年十月西巡長安,至703年十月又返回了神都。而《臘日宣詔幸上苑》寫於公元691年(天授二年),文獻記載依據如下:

《唐詩紀事》:“天授二年臘,卿相欲詐花發,請幸上苑,有所謀也。許之,尋疑有異圖,乃遣使宣詔云云。於是凌晨名花布苑,群臣鹹服其異。”

根據時間信息結合判斷,我們可以判斷催花詩中的上苑指的是神都苑,是洛陽西苑,並非長安的上苑。

第二,牡丹並未抗旨不開

我們再來細細品味《唐詩紀事》中對此事的記載:

《唐詩紀事》:“天授二年臘,卿相欲詐花發,請幸上苑,有所謀也。許之,尋疑有異圖,乃遣使宣詔云云。於是凌晨名花布苑,群臣鹹服其異。

也就是說,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武則天登基稱帝的第二年)臘月初,宮中人假託百花盛開,請武則天到上苑賞花,想乘武則天看花之機推翻她,被武則天發覺。當時正值嚴冬,百花怎麼可能盛開。於是,有人給武則天出謀劃策,叫她下旨,命令臘八節這天百花齊放。武則天聽從了,寫了五言詩《臘日宣詔幸上苑》作為詔書,寫完後,派使者前往御花園中宣詔。使者把武則天的詔書在花園中焚去,以報知花神。臘八節這天一早,武則天在大臣們的簇擁下來到了御花園。人們驚呆地看到花園中百花盛開,爭奇鬥豔,煞是好看。那些想搞政變的人,想到可能老天也偏向武則天,不敢輕舉妄動了。

《唐詩紀事》中明確寫道“於是凌晨名花布苑,群臣鹹服其異”,說的是百花皆盛開,並非是除了牡丹之外的花都盛開了。所以,牡丹並未抗旨不開。

第三,洛陽牡丹起於隋朝而並非唐朝;第四,最初的洛陽牡丹來自易州

小編已在文章 中詳細說明了該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隋煬帝成就了洛陽牡丹。隋煬帝開西苑,“採海內奇禽異獸草木之類,以實園苑”。其中就有易州進貢的牡丹。

據王應麟《海山記》記載:“隋帝闢地二百為西苑,詔天下進花卉。易州(今河北省易縣)進二十箱牡丹,有赤頁紅、革呈紅、飛來紅、袁家紅、醉顏紅、雲紅、天外紅、一拂黃、延安黃、先春紅、顫鳳矯等名貴品種。

隋煬帝在洛陽開西苑植牡丹,雖是為了自己享樂,卻從此開啟了我國觀賞牡丹栽培史,為牡丹的發展做了一件好事。

公元605年,隋煬帝即位後,令宇文愷營建東都洛陽,並於606年頒佈詔書遷都洛陽。隋煬帝楊廣好奇花異石,曾三下江南搜尋。並派人將各地收集到的牡丹種植在西苑中。

關於牡丹還有個故事。隋煬帝曾攜眾嬪妃、太監、宮女去西苑遊玩,登上玉鳳樓,看到牡丹盛開,大家十分開心。但有一妃喟然嘆曰:“牡丹為花中之王,顏色雖好,可惜樓高,只能俯瞰,看不清楚,辜負了這國色天香!”楊廣聽了,即命花師來見他命令花師栽12棵高株牡丹,要和樓臺一般齊,每株著花至少3色,違命者斬。眾花師嚇壞了,連連叩頭求饒,楊廣遂命全國各地花師來洛,群策群力攻克難關。各地花師聞訊,都推舉當地技藝最高者前來洛陽。其中有個花師家住山東曹州(今菏澤),擅長牡丹栽培。他分析牡丹的生長規律、習性與特點,想到牡丹是可以嫁接的,就和其他花師一起搞試驗,選擇杏樹、桃樹、梨樹、桑樹、槐樹等樹種嫁接,但都失敗了。最後,他們把牡丹嫁接在高高的香椿樹上,結果成功了。牡丹昂然怒放,高過了樓臺,楊廣看得清楚,不禁龍顏大悅,稱其為“樓臺牡丹”。

楊廣論功行賞,要獎勵花師,不料一個宦官貪功,硬說這“樓臺牡丹”是他領頭搞出來的,楊廣不明就裡,賞給這個宦官許多黃金和綢緞。山東曹州花師氣憤極了,回家後發誓不再幹這一行,培育樓臺牡丹之技術失傳,樓臺牡丹隨之絕跡;但洛陽牡丹繼續保存了下來,發展於唐朝,鼎盛於宋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