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武漢GDP增長了335倍

長江日報融媒體9月28日訊 28日,記者從武漢市“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首場報告會上獲悉,改革開放40年,武漢經濟發展實現了大跨越。地區生產總值增長了335倍,人均生產總值2017年達到18340美元,按照世界銀行的劃分標準,已躍升至高收入水平行列。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20倍。

市發改委在報告中介紹,改革開放40年,武漢市國民經濟不僅增長速度快,而且持續時間長,經濟總量和人均水平實現了大跨越,武漢地區生產總值在40年內增長了335倍。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39.9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13410.3億元,年均增長11.7%,比全國、全省平均水平分別高2.1個百分點和1.1個百分點。

人均生產總值在40年內增加了167倍,從1978年的735元增長到2017年的123831元,年均增長10%。按匯率折算,1995年武漢人均生產總值首次超過1000美元,達到1030美元,比全國提前7年達到這個平均水平。2008年過5000美元,2011年過10000美元,2017年達到18340美元,按照世界銀行的劃分標準,已實現由低收入水平躍升至高收入水平行列。

同時,武漢城鎮化率由1978年的47.4%上升到2017年的80%,上升了32.6個百分點,達到發達國家水平。人口吸納能力不斷增強。全市常住人口由1978年的555.1萬人增加到2017年的1089.3萬人,淨增534.2萬人,年均增加13.7萬人。

2017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3405元,比1978年的359元增長120倍,年均增長13%。農民人均年純收入20887元,比1978年的140元增長148倍,年均增長13.7%。

對於推進武漢高質量發展的主要路徑,市發改委提出,要提高政治站位,落實中央重大決策部署,打贏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汙染防治三大攻堅戰。

合理引導預期,深入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大力推進重點領域的改革創新,進一步釋放制度紅利。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切實擴大有效投資。市發改委作為投資主管部門,發展改革系統要管好投資、優化投資。要把促投資和補短板深度結合起來,把握好投資的方向和重點,堅決剎住無效、低效、盲目重複投資,圍繞經濟結構中的短板來擴大有效投資,著力推進投資質量。著力培育“四新經濟”(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新商業模式)成長,著眼於消費升級培育新產業,建設良好的營商環境,統籌區域協調發展,強化生態文明建設,打造面向全球的內陸開放高地,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中,“共享發展”就是改善民生,也是發展的最終目標。“因此,今後的工作中,要更加註重處理好經濟發展與改善民生的關係。”市發改委負責人說。(記者黃瑩 通訊員雷宇 胡曉蕾 周鋼 王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