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圍場甘溝口村小小馬鈴薯變身大產業

河北圍場甘溝口村小小馬鈴薯變身大產業

金秋時節,河北圍場迎來了馬鈴薯收穫的好時節。在圍場西龍頭鄉的馬鈴薯農田裡,幾十名農民忙著採收、分揀、裝箱馬鈴薯,一派忙碌的勞動景象。看著一顆顆金黃圓潤的馬鈴薯從泥土裡蹦出來,農民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記者來到西龍頭鄉甘溝口村“旅農園薯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的馬鈴薯種植田,社員趙繼存和“農事鐘點工”們正在收穫馬鈴薯。

趙繼存種植馬鈴薯已經10多年了,十幾年前,老趙種地,除去種田費用,勤苦一年,也就落個吃飯錢。“如今咱們鄉大力推廣良種良法,積極推廣試驗示範,採取農戶自主與政府推廣相結合的方式,著力提高馬鈴薯測土配方、覆膜等技術,提高馬鈴薯產量。積極引進新品種種植,切實提高單產,根據市場需要和馬鈴薯種植結構調整的需要,結合土壤結構、氣候特點,按照高產、優質、抗性品種總體要求,積極引導農戶從馬鈴薯種植的‘產量’意識向‘效益’意識轉變。”趙繼存一邊拿起一個大馬鈴薯一邊高興地對記者說。

趙繼存2018年種植了300畝馬鈴薯,畝產4000公斤,每公斤賣到1元。老趙說:“馬鈴薯以前是咱們的‘救命薯’‘溫飽薯’,如今變成了‘致富薯’。到今天,靠著馬鈴薯,咱們脫貧奔小康,馬鈴薯成了‘小康薯’!”

在馬鈴薯田間駕駛著拖拉機幫忙收穫馬鈴薯的合作社負責人吳國輝說:“咱們農民的日子真是越過越有盼頭!縣裡以增加馬鈴薯倉儲能力為突破口,扶持和指導農民合作社和馬鈴薯種植大戶建設馬鈴薯儲窖,提高馬鈴薯產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別小瞧了這些從地裡刨出來的小東西,很多農民增收致富都靠它了。”

“旅農園薯菜種植專業合作社”5戶社員於去年投資140餘萬元建起存儲能力達到3000噸的馬鈴薯存儲庫,建築面積2000多平方米。馬鈴薯可以隨著行情賣個好價錢。合作社成了該村農民脫貧奔小康的“致富酵母”。

在該合作社的帶動下,全村發展馬鈴薯種植1500餘畝。通過立足市場、優化品質、依靠科技、加大投入等措施,使馬鈴薯產業發展成為亮點產業。

歡迎添加關注田聯網微信公眾號:tianlianwang1234 柑橘網微信公眾號: ganjuwang 瞭解更多農業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