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一到傍晚就哭個沒完,到底是怎麼回事?

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即當寶寶在3周到3個月的這段時間,幾乎都會在每天一定的時辰,一日的尾聲,固定的哭鬧一段時間,寶寶這時的哭鬧,有一種反覆循環的特點,無論你怎麼哄都不行,往往造成年輕的父母手足無措,無所適從。

寶寶一到傍晚就哭個沒完,到底是怎麼回事?


為什麼小寶寶在這個特定的年齡時段,會在每天快要結束的時候哭鬧不安呢?

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常常把這種現象解釋為“吵睡”,兒科醫生則常把這段怎麼也哄不好的哭鬧時間稱作“胃腸痙攣(colic)”,並想盡辦法止住孩子的哭鬧,例如應用鎮靜劑、解痙劑、甚至更換奶粉等等,但是這些辦法都不能完全根除寶寶每天“定時”哭鬧的現象。

美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Brazelton的研究發現,幾乎85%的健康正常的寶寶都不可避免地有這種現象,簡直就是從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他們在每天一定的時辰,也就是在傍晚的時分,固定的哭鬧一段時間,而這也正是媽媽累了一天、爸爸快回家的時候。

這種哭鬧,完全不是那種疼痛或飢餓的哭聲,如果爸爸媽媽把他們抱起來,寶寶就不哭了,可是隻要一把他放下,哭聲馬上又開始;即使這些寶寶常常被抱著,他們的哭聲雖然減少,但不會完全停止。

對於這種固定、普遍的行為現象,Brazelton將其解釋為是一種適應性的行為。因為寶寶的神經系統還未發育成熟,一天中寶寶要不斷地接受和處理外界環境中的新信息,難免會有負荷過重的情況出現。

隨著一天的過去,神經系統地負擔越來越重,最後終於支撐不住,爆發崩潰成為一種哭鬧不安的現象,籍此寶寶可以把一天的壓力發洩出來。

等到這一段哭鬧結束,神經系統又可以開始重新整頓,準備好迎接下一個24小時了。這種哭鬧現象簡直跟鐘錶一樣地準確,每當他們快要開鬧的時候,寶寶變得特別地神經質,你就可以斷定快要開始了;等到哭完了,鬧完了,你會覺得你的寶寶睡得更香、更久和更穩。

那麼,當寶寶哭鬧地時候,應該怎麼辦?

建議年輕的爸爸媽媽可以先喂喂奶、換換尿片、抱一抱、安慰安慰等,如果把所有的法子都試遍了,寶寶還是鬧個不停,那就乾脆給寶寶十或十五分鐘時間,讓他“把火給發出來”。

然後再把寶寶抱起來哄一鬨,例如給他喝點水,把哭鬧時嚥下的空氣噯出來。之後,父母還需讓寶寶重新再發作一回,接著再重複剛才的做法。

如此重複3~4次,等一切過去,寶寶的行為看起來就可能比較有條理了-不管是睡覺、清醒、吃奶,寶寶的生活規律又都變得井井有序了。

一般來說,這種定時哭鬧不安的現象,在寶寶6周時達到高峰,之後便逐漸減少,至十二週時完全消失。因為此時寶寶已經逐漸學會了用更好的方式來安慰自己,比方將拇指放到嘴裡、傾聽聲音、或看看周圍花花綠綠地色彩等。

但是,必須強調的是,寶寶哭鬧的原因佷多,如疼痛、飢餓、疲倦、無聊、難受等,都會引起嬰兒哭鬧,年輕的爸爸媽媽必須學會分辯。如果寶寶越哭越兇,哭鬧的時間越來越長,則應向醫生諮詢,仔細尋找哭鬧的其它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