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票」:老北京出身不凡的票友

同治初年往後的七八十年中,北京的戲園不可細數,而湧現出的頂級名票有幾十人之多。京劇票友始終陪伴著京劇發展的興衰,廣大票友是滋養京劇梨園的沃土,遠遠超過如今“粉絲”的價值。在這段歷史時期,老北京票友圈中不僅有豪門名流,也有清朝貴胄,一個個出身不凡……

“玩票”:老北京出身不凡的票友

京劇武場樂器 板鼓。

“玩票”:老北京出身不凡的票友

白緞三灰彩繡男大靠。

同治愛唱戲 光緒好打鼓

慈禧太后曾親自當編劇

清朝咸豐皇帝(奕詝)後期特別酷愛“亂彈”(即二簧),臨死前兩天還堅持在承德行宮如意洲“一片雲”戲臺欣賞二簧戲,可謂是京戲的“鐵桿粉絲”。他對於京劇的酷愛感染了他的寵妃葉赫那拉氏,也就是後來的慈禧太后,使之也成為清宮內的票友。光緒七年(1783年),慈禧太后獨掌大權以後,便逐漸把民間京劇名伶和樂隊人員(宮內叫“隨手”)叫到宮裡,充任民籍教習或民籍學生,也就是老百姓俗稱的“內廷供奉”,讓他們為她開鑼唱戲。每逢她的千秋壽日,就一連數日喚造詣高的伶人,排出文武好戲為她祝壽。同治初年,京劇紅伶楊月樓因遭誣陷而在上海吃冤枉官司,恰逢慈禧太后要慶祝四十歲生日而大赦天下,楊月樓竟僥倖得到了特赦。

慈禧太后不但看戲成癮,還想自己做編劇。光緒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1898~1900年),她決定把宮內寫“楊家將”的連臺本戲《昭代簫韶》改編成京劇演出,並自己擔任編劇。儘管改編照搬了原劇本的結構,但是原劇以昆弋腔演出,其唱詞格式為長短句式,必須改成京劇規格的七字句或十字句。太后自然不畏困難,徑直將唱詞寫了出來,可她的文化水平有限,又不太懂京劇唱詞的轍口和四聲,寫好了詞卻不能創造出相應的唱腔。於是,慈禧就讓在宮內任民籍教習的青衣名伶陳德霖設計唱腔。據陳氏後裔透露,慈禧太后寫的唱詞並不合規制,想要創造出悅耳的唱腔,就只能“倒字”,也就是不按標準來發四聲。陳老夫子既對“倒字”有所顧慮,又不敢跟太后提出改詞的建議,左右為難之際,只得請教同在宮內當差的名伶譚鑫培。老譚眼珠一轉,說:“您就別管‘倒字’不‘倒字’啦!腔好聽是第一!”一語驚醒夢中人,陳德霖便不管字的聲調,只按好聽的腔調來設計,後來慈禧對這新腔非常滿意,大賞陳德霖,還逢人就誇自己的唱詞寫得好。

慈禧太后繼承了丈夫的遺志,在宮內又先後培育出兩個頂級票友——同治帝與光緒帝。同治皇帝載淳自幼不喜讀書,只喜聽戲,據丁汝芹《清代內廷演戲史話》記載,載淳十來歲的時候便學唱戲玩,長大了便當京劇票友,特別愛“票”武生戲,據說能紮上“大靠”扮《黃鶴樓》裡的趙雲。有一回,同治帝跟會唱戲的小太監組成的“本家班”一同演出,由太監伶人中的佼佼者印劉(劉得印)扮演劉備。同治帝扮著“趙雲”上場,一見劉備便念道:“參見主公!”並行了個禮。這一行禮可不得了,嚇得“劉備”趴伏在地,連連叩頭賠罪道:“奴才不敢!奴才萬死!奴才萬死猶輕!”這一下同治帝惱了:“這是唱戲!你要這麼攪戲,這戲還怎麼唱?”據說同治帝還能唱短打武生戲《白水灘》,扮武生十一郎。載淳唱戲的故事自然不見於正史,只在一些記錄清宮舊聞的書中有所記載,聊作一聽。

再說光緒帝載湉,他倒是不愛粉墨登場,卻喜愛京劇樂隊,尤其是武場樂器板鼓。戲劇史家王芷章在其《清代伶官傳》名鼓師沈立成(沈大)條目下記載:“光緒親政後,萬幾之暇,最嗜擊鼓,即召立成入內,親從受業,十餘年如一日,爾時帝居瀛臺之日多……不時喚諸樂工往……皆使彼等,先候於殿內,鋪以紅氈,半坐跪其上,帝至,即可開始擊打。”據此記載,可知光緒帝不僅親自打鼓,還有名師授藝,勤奮練習十餘年不間斷,所以頗有造詣。另外,《清代伶官傳》又在大鑼名家楊乃慶條目下記道:“帝於政事餘閒,則輒手自擊鼓,以為戲樂!惟擊鼓,必須用大小鑼為助,方成節奏。長慶擊按輕鬆,聲響而逸,帝之打鼓,藉此益彰其美!”由此可見,光緒帝載湉真是由衷喜愛“敲鑼打鼓”。

同仁堂的“玩票”傳統

大查櫃唱腔絕似程長庚

清代帝王喜歡京劇,官員也不例外。清代官員中的首席票友當推兵部主事孫春山,人稱“孫十爺”,那真是嗜戲如命,而且擅長編創旦角的新腔。據說,四喜班的班主梅巧伶常常在散戲後向孫十爺請教。而稍後又有一福建籍票友林季鴻,也極擅長創造旦角新腔。梅蘭芳大師在其《舞臺生活四十年》中,便提到他演唱的《玉堂春》,是其伯父名琴師梅雨田吸收了票友林季鴻創造的西皮板式的新腔,才創作出來的。這版《玉堂春》一炮走紅,其聲勢超過當年三慶班名伶胡喜祿演唱的版本。

大柵欄同仁堂樂家老鋪的查櫃周子衡也是一位響噹噹的名票友,學京劇鼻祖程長庚惟妙惟肖,連程大老闆都心悅誠服。有一次三慶班舉行堂會,當時十幾歲的陳德霖明明聽到程長庚在臺上唱戲,膽子大了,一個人在後臺連說帶比劃,突然後脖梗上捱了輕輕一巴掌,回頭一看竟是程老闆,可把陳德霖嚇傻了。程老闆只輕輕說了句“找個地方好好聽戲去”就走了,並不曾責罰德霖。原來,當時臺上唱戲的就是大查櫃周子衡,其唱腔足以亂真,足見這個票友有多厲害。學程長庚的名伶汪桂芬、王鳳卿都曾虛心地向這位名票請教。說起來,同仁堂老樂家都是京劇迷,後輩之中名票輩出,如樂元可、樂松生等,都是技藝不凡。

絕代風華“四公子”

技藝逼平名伶 一人可飾五角

袁世凱的二公子袁克文,又名袁寒雲,詩書畫皆是極品,尤其愛好京劇與崑曲。他在崑劇中演醜行別有風範,竟能於醜中見雅,而演崑曲小生更好。袁克文與程長庚的孫子程繼先交好,兩個人曾一起唱《奇雙會》,袁二公子屈尊扮配角巡按李保童,程繼先扮演縣令趙寵。袁寒雲雖然飾演配角,但他扮演的保童雍容大氣,頗符合這一人物的身份。兩個人珠聯璧合,留下一幅珍貴的戲裝合影。再說說“紅豆館主”溥侗,素有“票界大王”美譽,自幼在王府受過許多名伶指教,本人又肯下功夫學,所以京劇的各個行當都能來,且都是上品。溥侗演《群英會》,裡邊的周瑜、蔣幹、魯肅、諸葛亮、黃蓋五個主角,他都是上臺就能唱,而且十分地道。正是因為天賦高、名師多,溥侗才會引來許多名藝術家向他問藝求教。

最後說說張伯駒。這位公子哥愛收藏極品書畫勝過愛自己的生命,也十分喜好京劇,最愛餘派老生藝術,終身追求未曾停歇。他與餘叔巖半師半友,交情深厚,學了不少餘派的真技藝。1937年正月,正逢張伯駒40歲生日,他的老家河南不幸發大水,張伯駒的好友為給他祝壽兼賑濟家鄉災民,便在北京隆福寺東口路北的福全館大飯莊演唱《失空斬》,主角諸葛亮自然由壽星張伯駒扮演,其他的配角可了不得:餘叔巖扮演王平,這個角色他當年只陪師父譚鑫培唱過一次,唱唸做打諸般技藝皆是他老師教授的;此外,楊小樓反串馬謖,王鳳卿扮趙雲,程繼先演馬岱,餘下角色也都是名藝術家扮演,這在票房中是難得一遇的豪華陣容。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筆者在吉林省京劇院供職時,曾聆聽過張伯駒先生彩唱全本《打漁殺家》,無論唱腔、唸白及身段,都是地道的餘派。

(據《北京晚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